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中考语文作文类型及要点简要 精品

中考语文-中考语文作文类型及要点简要 精品

作文类型及要点简要一、记叙文。

一)记叙文概念综述。

记叙文是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它要求把人物、事件、景物的状况或发展变化具体真实地反映出来,是一种最常见的、运用最广泛的文种。

*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也常常辅以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各有自己的地位、作用、特点。

(后面再讲)*记叙包括记述和叙述两种不同的方式。

记述是对人物或景物的静态表述。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其写景多属描写,但也有的地方使用了记述。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静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翁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叙述是对活动中人物和发展中的事件的表述。

记述的内容是静态的,而叙述的内容则完全是动态的,有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变化、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等。

*描写。

描写和记叙是分不开的。

描写与记叙都是对人物、事件、景物等的具体表述,然而记叙比较简略,描写则更细腻,更形象,更生动,更具体。

它是一种绘声绘色的表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描写与叙述的比较:叙述:润土是个十一二岁的青年。

描写:眼前出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毡帽,颈上套着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他就是润土。

叙述:一块银圆掉在了地上。

描写:只听当啷一声,一块银圆跌落地上,滚了几个圈。

*描写常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也有不用修辞手法的,就是白描。

描写细腻的前提是观察的精细,只有捕捉到有特色的形象,才能描写得新鲜、细致入微。

二)记叙文的要素。

一篇记叙文,要把人物、事件或景物表述清楚,就必须具备记叙文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也就是要回答六个“何”: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如何、为何。

这六何就成为记叙文的六要素。

1、时间。

不论是静止的事物,还是动态的事物,发展变化的事件,都和时间发生联系。

静态的事物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内,动态的人物或事件也是在一定的时间推移中运动发展的,所以,无论是状物、记人、叙事,都必须交代清楚时间。

如果按照时间线索划分记叙文的结构,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即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次序,以怎样开始、怎样发展、故事的高潮,故事的结局为序。

倒叙:把故事的高潮或结局提前,然后在按照故事原来的时间顺叙记叙。

插叙:暂时中断正在进行的记叙,插入一段交代背景、说明、解释或补充的资料。

要注意的是,插叙不能太长,否则,会把正在叙述的故事冲淡。

2、地点。

静态中的人物、景物必然占有一定的空间,动态的事物也必然在一定的空间运动、演变。

因此,记人、状物、叙事,就一定要交代清楚人物和事物所处的地点。

3、人物。

一篇记叙文,总要涉及到人物,总要写人物的活动、经历等。

人也是事件发生、发展的决定因素。

因此,人也是记叙文不可缺少的要素。

4、事件。

人物的活动,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就构成了事件。

因此,写人总是与事相伴随进行的,不写事件就无以表现人。

所以,事件也是记叙文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例如:朱自清《背影》就写了“我”与父亲办完了祖母的丧事,“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到北京念书”,父子在南京车站分手时,父亲给我去买橘子等事。

这些事件为描写父亲的背影提供了背景和条件。

5、原因。

事情都有原委,有经过本末。

引起事件发生或造成某种结果的条件就是原因。

写记叙文,要想把事实或事件叙述清楚,就必须交代清事实或事件产生的原因。

6、结果。

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的最后状态,就是结果。

原因和结果往往互相联系。

记叙文只有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才能给读者完整的印象。

三)记叙文人称。

所谓记叙文的人称,就是指作者在文章中的观察点和立足点。

如果以当事人的口气来叙述,就叫第一人称,如果以旁观者的口气来叙述,就是第三人称。

四)怎样写人。

写人的方法有直接表现法和间接表现法。

1、直接表现法。

1)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

它包括对人物的容貌、身材、仪表、神情、衣饰等方面的描写。

2)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有三种方法:对话、习惯语、警语。

3)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包括写人物的动作和行为。

(动作是人物在干什么,行为是人物的行事方式和思维习惯。

)4)心理描写。

是人物在一定环境中所产生的感触、看法、联想、情绪、意愿等。

心理描写的方法有三种,包括直接描写,(长用“他想、他知道、他愿意”等直接引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人物独白、梦境描写。

2、间接表现法。

包括侧面描写和陪衬。

1)侧面描写。

是通过别人的反应、介绍、评价、观感等来表现人物。

2)陪衬的方法。

也叫衬托、烘托。

这是通过对比来描写人物的方法。

陪衬有正衬和反衬。

五)怎样写景。

描写景物也是记叙文的重要内容。

景物包括两类,一类是自然风光,如山川、日月星辰、鸟兽草木、风花雪月,等等。

一类是社会风情,如民族习俗、地方风俗、节日景观、杂耍百戏、市井风貌,等等。

六)怎样叙事。

1)概叙与详叙。

概叙往往叙述全貌,给人以鸟瞰的图景。

详叙是具体的叙述。

例如:春天,阳光灿烂,田野里白花盛开。

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还有金黄的油菜花,散发出一阵阵浓郁的香味。

(先概叙再详叙)*我滑滑梯,你拍球,他跳绳。

我们都喜欢参加课外活动。

(先详叙再概叙)2)要避免平铺直叙。

所谓平铺直叙,大都是简单化的叙述,只记大过程,不记小曲折,因而不能准确地反映事实的进程。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平铺直叙呢?例如倒叙,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插叙,等等。

七)记叙文的线索。

要使记叙文的条理清楚,必须按照一定的线索来写。

文章的线索就是文章的脉络,文章的脉络贯通,文章的组织结构也就妥帖。

记叙文的线索大约有以下几种:1、按照时间先后安排线索。

(顺叙、倒叙、插叙)2、按照空间位置安排线索。

所谓按照空间的位置来安排结构,就是按照事物所处的位置或方位来组织文章的段落层次。

东南西北、前后左右、远近高低、上下里外等都是表示空间位置的词,如果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能够以空间位置的变换为线索来安排层次,就能够使结构清晰,有条不紊。

二、议论文。

一)议论文简说。

议论是对客观事理或主观主张进行分析和评论,直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示自己的态度,提出自己的主张。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的文章,就是通常所说的摆事实、讲道理的文章。

议论文中也常常兼用其他的表达方式,如叙述或说明来介绍背景,用叙述或说明来讲叙事例以作证据,等等。

二)议论文的三要素。

不论那种议论文,都离不开论点、论据、论证,因此,通常把这三者称为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

论点是作者提出来要加以证明的主张、观点、理论,是议论文的灵魂。

*对论点的要求:1)要明确、正确;2)要新颖;3)有针对性。

2、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成立的理由、依据。

论据从内容上可分为事实论据、理论论据;从作用上可分为直接论据、间接论据。

事实论据指可靠的事实和可靠的数据。

理论论据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公理、名言警句、名人名言等等。

*对论据的要求:1)必须真实;2)必须能说明论点;3)必须充实。

3、论证。

论证是作者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是对论点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作的分析。

论证分立论和驳论两类,立论是用论据证明自己所立论点正确的论证形式;驳论是证明对方论点错误的论证形式。

三)议论文的结构。

三段结构。

就是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归纳论点。

三、说明文:着重运用说明方式解说事物和事理的文章就叫说明文。

一)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性(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知识性(传授知识)、科学性(不管是解说事物的性状、功用、成因,还是解说事物的规律,都必须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不得带有任何一点主观随意性。

例如茅以升的《漫画圆周率》)。

二)说明文的种类。

1、介绍性说明文。

多用来介绍人或事物的性质、形状、特征等。

2、学术性说明文。

严格按照科学原理来什么说明事物。

例如《景泰蓝的制作》。

3、阐释性说明文。

常用来阐明事物的内在原因、客观意义。

例如《地震是怎么回事》。

4、文艺性说明文。

多采用文艺的笔调,寓科学性、知识性于生动形象的说明与记叙之中。

这种说明文也称之为“科学小品”。

例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三)常见的说明方式。

1、定义式。

用简明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作概括性的说明,叫定义式。

这是解释概念,揭示事物本质的一种方法。

2、举例式。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具体化,便于读者了解,常用例子来说明,这叫举例式。

3、解释式。

通过解释词语概念来阐明事物或事理的特质、特点、功能等,叫解释式。

另外还有问答式、比较式、分类式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