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个词牌名中隐藏的故事,你知道多少?词牌,亦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但当历史赋予了他们身后的文化底蕴时,它们背后的故事也变得耐人寻味起来。
【沁园春】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等。
汉显宗刘庄共有11女。
永平三年,封第五女刘致为沁水公主,婚配东汉开国元勋邓禹之孙高密侯邓乾,并为其修建园林一座,名为沁园,后为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
【卜算子】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黄鹤洞中仙”“楚天遥”《词谱》以为此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
【菩萨蛮】始于唐宣宗大中初年。
相传唐代女国(缅甸的罗摩国)来进贡,他们梳着高高的发髻,戴着金饰的帽子,身上挂满了珠玉缨络,称为菩萨蛮队,于是有人制作出了“菩萨蛮”词牌。
【蝶恋花】是商调曲,又名“黄金缕”“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原唐教坊曲名,本采用于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
【忆秦娥】又名“秦楼月”“双荷叶”“蓬莱阁”“碧云深”“花深深”“中秋月”“子夜歌”“华溪仄”“。
最早见于《忆秦娥·箫声咽》词。
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忆秦娥”。
“秦娥”本指的是古代秦国的女子弄玉。
传说她是秦穆公嬴任好的女儿,爱吹箫,嫁给仙人萧史。
【长相思】又名”长相思令''相思令'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因南朝乐府中有“上言长相思,下言夕别离”一句,故名'长相思“。
【满庭芳】又名“满庭霜”“江南好”“满庭花”因柳宗元有“偶此即安居,满庭芳草积”的诗句而得。
【念奴娇】“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善歌唱……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
传说唐玄宗曾亲自作曲填词,命念奴歌唱,果然“娇滴滴如夜莺啼鸣,婉转转似百灵放歌,活泼泼如鸳鸯戏水”。
玄宗龙颜大悦,遂将此曲定名为“念奴娇”。
【雨霖铃】王灼《碧鸡漫志》记,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出逃,在马嵬坡迫于形势,将杨玉环赐死。
后在霖雨连绵之夜,玄宗车行于蜀中栈道之上,马铃和着潇潇雨声,更添寥落与凄惨。
他想自己身为一国之君,连心爱的妃子都保护不了,不觉悲从中来,口出“雨淋铃”三字。
后来命教坊“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记恨焉”,并叫伶人张野狐吹奏,从此流传于世。
【钗头凤】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琬为妻,感情深厚,但因陆母不喜唐琬,威逼二人分离。
多年后陆游沈园春游,与唐琬不期而遇。
陆游“怅然久之,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
据考证,《钗头凤》词调是根据五代无名氏《撷芳词》改易而成。
因《撷芳词》中原有“都如梦,何曾共,可怜孤似钗头凤”之句,故取名“钗头凤”。
【水调歌头】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
相传隋炀帝在开凿大运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发展为大曲。
凡是大曲都由几个乐章组成,“歌头”就是开头一段。
【贺新郎】清代《古今词话》记载“东坡守杭州,湖中宴会,有官妓秀兰后至,问其故,以结发沐浴忽觉困倦对,座客颇恚(huì)恨”。
秀兰受责怪后,于酒席上摘石榴花献在座诸宾,未曾想更激怒了宾客。
苏轼为此赋“贺新凉”,即“乳燕飞华屋”也。
秀兰歌之,众人始息怒而乐。
【鹊桥仙】一说因欧阳修有词“鹊迎桥路接天津”一句,取为词名。
又有一说,此调因咏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而得名。
以上说法都表明了这一词牌与“鹊桥相会”的神话有关。
【踏莎行】据说,北宋寇准在一个暮春之日和友人们去郊外踏青,忽然想起唐代诗人韩翃“踏莎行草过春溪”之句,于是作了一首新词,名为“踏莎行”。
“踏莎行”中的“莎”字读suō,指莎草,亦称“香附子”。
【虞美人】相传虞美人花与美人虞姬有关。
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
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
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
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诉一缕衷肠。
“虞美人”因以为名,逐渐演化为词牌名。
【青玉案】出自东汉张衡的《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浣溪沙】又名“浣溪纱”,典出“西施浣纱”。
西施是春秋末越国的浣纱女子,粉面桃花,楚楚动人。
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鱼儿看见倒影,忘了游水,渐渐沉到河底。
历史上以“沉鱼”代称西施。
【竹枝词】唐教坊曲名,本是巴渝民谣。
“竹枝”原是巴山楚水一带的民歌,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曾在建平见到联歌“竹枝”,他也效屈原作《九歌》为其谱写新词九章,称《竹枝词》。
【闲中好】源自晚唐诗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因词中有“闲中好”句,故取作词牌名。
【章台柳】据唐传奇《柳氏传》里的记载,柳摇金是唐玄宗天宝年间长安富商李宏的歌姬,通晓翰墨,歌喉婉转。
柳摇金因韩翊的诗才而对其心生爱意,韩翊对柳氏亦有好感。
天宝十三年,韩翊考取进士及第,回乡省亲,路途遥远不便携柳摇金同往,便将妻子留在了长安,独自回乡。
韩翊省亲期间,安史之乱起,战火连天。
柳摇金为保清白,寄身法灵寺避难,两人也因此失了音信。
饱经坎坷与悲欢,韩翊和柳摇金得以破镜重圆,白头偕老。
【谢秋娘】中唐著名政治家李德裕任浙西观察使时与一个叫谢秋娘的歌妓相好,可惜谢秋娘红颜薄命,很早就死了,李德裕为纪念谢秋娘,用隋炀帝所作《湖上曲·望江南》调撰《谢秋娘曲》。
【望江南】又名“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望江南。
本名《谢秋娘》,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因白居易词中有“不忆江南”,而改名《忆江南》。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四十四字。
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段单行,取为词。
始于晏殊。
【定风波】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一句,此调取平定叛乱的意思。
【六丑】周邦彦自创,后人觉”六丑“不雅,易名为“个侬”。
传说当年名妓李师师为宋徽宗唱了这支曲子,徽宗觉得这首曲词圆婉好听,就问:“是谁写的?”李师师说:“这曲子叫“六丑',是周邦彦写的新调。
”徽宗召见周邦彦时问:“为何取名'六丑'?”周邦彦答道:“因为它冲犯了六个宫调,那都是最好听的章调,可是要唱好它并不容易。
昔日高阳氏有子六人,富才华而貌,故以此取为曲调的名字。
”【如梦令】相传为后唐庄宗李存勖(xù)自度曲。
起初叫《忆仙姿》,苏轼嫌调名不雅,取词中“如梦、如梦”之叠句,改名《如梦令》。
【点绛唇】始见于南唐·冯延巳《阳春集》【生查子】唐代教坊曲,后转作词调。
据传《生查子》的“查”字本是“楂”字,省笔写成“查”字。
【声声慢】毛先舒《填词名解》云:“词以慢名者,慢曲也。
拖音袅娜,不语辄尽。
”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词,名《胜胜慢》,是为他的家妓荣奴离去所作。
【风入松】唐代僧人皎然有《风入松》歌,后取用为词调。
【木兰花】又名“玉楼春”“西湖曲”。
唐和五代词人所填《木兰花》,句式参差不一,宋人定为七言八句。
【阮郎归】出自东汉刘晨、阮肇天台山采药遇仙女的典故。
相传东汉年间,有刘晨、阮肇二人去天台山采药,在山上偶遇两位仙女,便跟随她们入了家中,食胡麻饭,又行了夫妻之礼,优哉游哉的过了半年才返回家中。
谁知山上一天山下一年,山下他们的妻子儿女早已不在,只有几个不知道隔了多少辈的子孙。
这二人再上山去,仙女早已不知所踪。
【清平乐】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
【醉落魄】又名“一斛珠”。
据曹邺小说《梅妃传》载,唐玄宗封珍珠一斛密赐江妃,江妃不受,写下“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的诗句。
玄宗阅后不乐,令乐府以新声唱之,名“一斛珠”,曲名由此而得。
【浪淘沙】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据说创自刘禹锡和白居易,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俩只是《浪淘沙》的模仿者。
唐玄宗开元年间的敦煌曲就有了《浪淘沙》的曲调名,这个曲调是流传于丽江纳西族民间的洞经古乐。
洞经古乐是中原道教音乐融合纳西族民间音乐的音乐,是古蜀氐羌巫观祭祀音乐形成的青城洞经古乐。
后人考究这个洞经古乐就是晚唐《浪淘沙》的音乐原型。
敦煌曲虽有《浪淘沙》的曲调名,但有目无辞,根据《乐府诗集》刘禹锡和白居易的诗中猜测,敦煌曲里面的《浪淘沙》应该是七言绝句体。
【眉妩】《汉书·张敞传》:“(敞)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妩。
”词调名盖本此。
汉宣帝年间,张敞任京兆尹。
张敞为官没有官架子,经常在散朝后步行回家。
他和他的妻子感情很好,因为他的妻子幼时受伤,眉角有了缺点,所以他每天要替他的妻子画眉后,才去上班,于是遭长安城中的人讥为“张京兆眉妩”。
后来有同僚上奏皇帝,指张敞此举有辱士大夫身份。
一次,汉宣帝当着众大臣询问这位京兆尹,问他为妻画眉是否属实。
结果张敞非常从容地说:“臣闻闺房之内,夫妻之私,有甚于画眉者。
”意思是夫妇之间,在闺房之中,还有比画眉更过头的玩乐事情,你只要问我国家大事做好没有,我替妻子画不画眉,你管它干什么?皇帝一听觉得有理,而且张敞是一个才干出众的人,治理长安,政绩昭著,汉宣帝爱其才,所以未予深。
还将他和妻子树成立夫妻恩爱的典范。
发展到后来,人们也用“张敞画眉”比喻夫妻恩爱。
但是这种不拘小节,也使他不得升迁。
张京兆画眉实际上是画的是情,正因为如此,才为后人追慕。
这么一个温柔而浪漫的故事,千百年来不知道引来多少人艳羡。
【忆王孙】《忆王孙》这个词牌据传是取秦观词《忆王孙·春闺》“萋妻芳草忆王孙”句中的词语为词调名。
《楚辞》里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刘安《招隐士》里有“王孙兮归来,山中不可以久留”。
后来诗人多用“王孙”、“芳草”作为感景怀人之词。
杜甫诗“短畦带碧草,怅望思王孙”已隐有“忆念王孙”之意了。
之后如王维《送别》:“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刘长卿《经漂母墓》:“王孙旧此游”、贺铸《子夜歌》:“王孙何许音尘”、柳永《荔枝香》“王孙空恁肠断”。
王孙一般泛指贵族子孙,《索隐》注:“秦末多失国,言王孙、公子,尊之也”。
《集解》:“如言公子也”。
到了后来,也用来尊称一般的青年男子了。
【洞仙歌】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
传说此调为吕洞宾所作,原用以咏洞府神仙。
但敦煌曲《云谣集杂曲子》载有词调,与宋人所作此词体式不同。
任二北《敦煌曲初探》根据其中有“恨征人久镇边夷”、“令戎客休施流浪”等句,认为与玄宗朝征兵戍边事有关,因而推断此调创于开元、天宝之际。
【祝英台近】《祝英台近》这个词牌名始见苏轼《东坡词》。
祝英台与梁山伯的故事,为我国男女因恋爱而殉身相传最早且最普遍的故事。
《祝英台近》这个词牌名就是以梁祝故事为词调名。
但该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一直争论不休。
《白香词谱》载,据宁波府志记载:东晋穆帝时,会稽梁处仁,字山伯,从师过钱唐,逢一士子同渡,自称上虞祝贞,字信斋。
同学三年,祝先归,梁后访之,则为祝氏九娘英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