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第1课身体的结构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知道人体外形是由头、颈、躯干、四肢四部部分构成的。
如果根据功能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2、让学生认识到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不同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协作的结果。
3、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
4、学生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
5、能够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结果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6、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教学准备为每个学生准备:观察记录单(第64页)、气泡图(第65页)。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在观察植物和动物园的外表及它们身体结构的时候,我们可曾想到自己的身体是怎样的?把手放在胸前,我们可以感觉到心脏的跳动,举起哑铃,我们可以感受到肌肉的力量,深吸一口气,我们可以感受到空气进入身体的舒畅。
我们可曾想过身体内部的各器官是怎样工作的?从今天起让我们来认识自己的身体吧。
二、探索研究1、观察我们的身体。
(1)观察我们身体的外部。
·思考:怎样来观察我们的身体外部?主要观察身体外部的什么?·学生观察自己或同学的身体外部活动。
·交流观察的结果。
·师生小结:人体外形是由头、颈、躯干、四肢四部部分构成的,人身体的左右两部分是一样的。
·思考:如果我们的身体外部某个部位有疾病会怎样?·讨论:对身有残疾的人我们应怎样?(2)观察我们身体的内部。
·讲述:人体的有些组织部分从外形上是看不到的,但是我们却能听到、触摸到或者感觉到它们的存在。
哪么我们身体内部有什么呢?·组织学生用听、手捏、摸的方法感知身体内部的器官。
·交流感应到的身体内部器官。
·要求学生把身体内部的器官填写在记录本中。
2、身体怎样工作(1)气泡图的指导。
·思考:人的身体外部还有其他的划分方式吗?·讨论:人的身体能做哪些工作?·问:人身体完成某个工作时是一个部位完成的还是由几个部位完成的?·想一想:我们能用图来表示吗?·指导学生画气泡图。
·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活动项目画气泡图。
(2)气泡图的分析。
·学生交流气泡图。
(让写的好的同学把气泡图画在黑板上)·指导学生分析气泡图。
在不同的活动中有没有同样的身体部位参与了。
·师生小结:在对比分析中发现在不同的活动中,有同样的身体部位参与了各种活动。
例如肺、腿和胳膊。
尽管它们是不同的部位,但是实现的功能相近。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思考并查阅资料:按照人体工作的类型划分,我们还可以怎么看待人体的组成?教后反思:活动体验身体是怎样工作的教学过程中,我把问题的设置为:各小组自主确立一个活动,这个活动要求是亲身经历的,一个学生在活动,其余三个同学观察活动并完成气泡图的填写。
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第2课骨骼、关节和肌肉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身体结构从外形特征转换到功能系统来划分身体结构。
2、使学生知道骨骼的主要功能是支撑和保护身体,并和肌肉共同作用产生运动。
3、使学生知道肌肉不仅参与身体的运动,而且是许多重要器官的组成部分。
4、让学生知道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5、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6、培养学生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合作交流。
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教学准备师:哑铃或者其他重物1个。
课件(人体骨骼、肌肉图。
)为每位学生准备:记录纸1张。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提问:人体外形由哪几部分构成?我们住的房子是由框架支撑才不会倒,哪么我们的身体内有没有一个支架呢?2、谈话: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就是骨骼。
(出示课件)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哪么骨骼能独立运动吗?有哪些组织与骨骼协调工作呢?二、探索研究1、观察上肢的运动。
(1)学生用左手拿起重物,慢慢地移到胸前。
(2)问:在运动时你能观察到左上肢是怎样运动的吗?(3)学生再用左手拿起重物,慢慢地移到胸前。
要求:反复做这个运动,并用右手触摸手臂的不同部位,感受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怎样运动和变化的。
2、记录我们的发现。
(1)学生在记录本中画出手和手臂的轮廓图。
要求:在轮廓图上标出骨骼、关节和肌肉,并画出关节运动方向和骨骼、肌肉的变化。
(1)思考:在运动过程中,分别有哪些部位的骨骼、关节和肌肉参与了活动?并把结果记在本中。
(2)交流观察结果。
(3)问:交流我们的观察结果,并与单元阅读资料进行对比。
我们的描述准确吗?(4)思考并讨论:我们能使用同样的方法对下蹲、踢腿等活动分别进行研究和描述吗?三、骨骼、关节和肌肉认识上的拓展1、学生观看课本职工作68面的图。
2、思考讨论:这些物体与人体的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哪些作用相似?3、讲述:台灯所用的蛇皮管,类似脊柱的结构;高塔能起到类似骨骼的支撑作用;天线的万向节,相当于肩关节与髋关节的结构;门窗上的合页类似身体多个部位的关节;右侧两幅图片中的液压动力部分类似肌肉,吊臂相当于手臂上的骨骼。
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四、课后拓展活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关于骨骼、关节和肌肉的资料,并对比自己的课堂记录,将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修改,扩充对本内容的认识。
板书骨骼的主要功能是支撑和保护身体。
我们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
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课后反思:教学中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整个观察活动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把观察到的现象和自我体验和同学在交流的过程中能不断完善认识,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修改和补充,得出一个相对完整和科学的结论。
学生在描述时老师一定要强调“内容的真实”,也就是必须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想当然的。
但在语言的描述方面可以是个性的。
第3课跳动起来会怎样(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人体的呼吸系统。
2、让学生经历前后不同阶段心跳与呼吸次数的数据测量活动。
3、让学生知道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4、让学生知道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气。
5、使学生知道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6、学生会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并进行数据分析。
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7、培养学生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8、认识到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师:课件、测肺活量的装置、水槽1个、广口瓶3个、玻璃片3片、水、火柴。
生:心跳与呼吸次数记录表1张、塑料口袋1个、粗吸管1根。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当我们跳动时,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
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揭示课题:跳动起来会怎样。
二、探索研究1、测量心跳和呼吸(1)出示心跳和呼吸记录表。
(2)学生思考:为什么要采集这组数据?(3)讲述:实验时同学要两人一组,一人作为数据采集对象并负责呼吸的数据采集,另一人负责采集心跳数据,并填写好表格。
(4)学生测量心跳和呼吸活动。
(5)交流测得的结果。
(6)问:跳动前后我们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心跳和呼吸的次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怎样解释两种数据的变化?第二节课2、呼吸为什么会加快(1)讲述: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运动的增加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
哪么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2)提出研究的问题: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3)师:讲解实验操作方法:选择密封较好的塑料袋和一个粗一些的吸管,将吸管一端放入塑料袋中,扎紧袋口,反复呼吸塑料袋中的空气。
(4)学生实验活动。
要求学生在体验呼吸过程中,对照70面右图指认呼吸器官。
提醒学生当感觉不舒服的时候,马上停止实验。
(5)思考:为什么感觉越来越不舒服?(6)实验探索:用排水法收集我们呼出的气体。
A瓶新鲜空气B呼吸一次 C 呼吸多次(7)使用火柴进行检验活动中收集这些气体。
(8)出示人体吸进去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比较表(9)问:人呼出的是什么气体?吸进去得是什么气体?我们运动和锻炼身体时呼吸有什么变化?经常锻炼身体有什么好处?(10)出示简易的测的肺活量测量装置。
指一名学生上来测肺活量。
3、课后拓展:学生课后制作一个简易的肺活量测量装置,并测量自己或他人的肺活量。
课后反思:准确地采集数据成为一道难题,即学生要采集的数据必须是同一时间段的,也就是说,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必须是相同一分钟里的,否则,测量一分钟的呼吸次数,再测量一分钟心跳的次数,这两个数据显然是不科学的。
但是,让学生一个人既要测呼吸,又要测心跳,是无法完成的,于是,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一部分学生测量呼吸,一部分学生测量心跳,老师则帮助学生计时。
测量时要求学生都把眼睛闭上,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分散注意力。
第4课跳动起来会怎样(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2、使学生知道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出体外。
3、使学生知道人体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
4、让学生懂得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5、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了解心脏的工作强度和工作量。
6、学生会与同学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实验活动。
7、感受人体呼吸与循环过程中,身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过程,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教学重点难点1、使学生知道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出体外。
2、让学生懂得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水盆1个、水、洗耳球1个、塑料管1段、记录单1张。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质疑:我们跳动时呼吸加快了,还会怎样?在我们跳动起来之后,呼吸的次数增加了,心跳的次数同时也增加了,运动与心跳有什么关系呢?提出研究的问题。
二、探索研究1、心跳为什么会加快(1)平静时学生测心跳(每分钟)。
(2)学生在教室跳动3分钟测心跳。
(3)交流比较两次测得的心跳次数。
(4)思考:人运动时心跳加快是什么的需要?(5)学生阅读课本中的资料。
(72面第二、三自然段)(6)问:读完资料后你知道了什么?(循环系统的作用)(7)学生试着估算一天中心脏大约能跳动多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