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技术专栏】加州鲈鱼病害防治大全

【技术专栏】加州鲈鱼病害防治大全

【技术专栏】加州鲈鱼病害防治大全彭张华加州鲈鱼原名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nides),分类学上属鲈形目,太阳鱼科。

是一种肉质鲜美、抗病力强、生长迅速、易起捕、适温较广的名贵肉食性鱼类。

我国于1983年引进加州鲈鱼苗,目前已经在我国的广东、四川、浙江等地大规模养殖。

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加州鲈鱼的病害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其疾病主要有弹状病毒病、虹彩病毒病、诺卡氏菌病、迟缓爱德华氏菌病、车轮虫病等。

本文对加州鲈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疾病的流行特点、主要症状以及防控措施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细菌性疾病(一)诺卡氏菌病1、主要症状病鱼食欲减退,离群游于水面或池边,体色变黑。

解剖观察,脾、肾、肝、肠系膜、鳔等处布满小白点,类似于洁节状物。

严重时肾脏,腮耙骨和肌肉有较大的白色隆起脓包,用小针扎破,流出白色或带血的脓液组织,病鱼呈贫血状。

前期症状:鱼体体质相对偏瘦,肝脏差,部分呈现花肝状,暂时未见白色结节,膘腔有积水;中期症状:由早期症状慢慢加重变化,内脏出现白色结节,体表呈现出血溃烂状;高峰期:体表溃烂,皮下肌肉,鳃部,鳃盖等地方陆陆续续出现白色结节浓疮,鱼随着病情加重,体表出现创伤,溃烂出血,鳍条有充血现象,伴有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膨大的腹腔内有少量透明或淡黄色液体。

诺卡氏菌感染的患鱼在体表有鳃结节型和躯干结节型两类表现型。

①鳃结节型:在鳃丝基部形成乳白色的大型结节,鳃明显褪色。

②躯干结节型:在躯干部的皮下脂肪组织和肌肉发生溃疡,外观上呈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结节。

鱼体表出现白色或淡黄色结节,直径通常在0.5~2.0厘米。

2、病源及流行情况该病主要由诺卡菌感染引起,菌体直径为0.2~1.0微米,长2~5微米。

短杆状或细长分枝,生长缓慢,革兰氏阳性,在血平板培养基上菌落呈白色沙粒状。

是近年常发生的疾病,5—7月为流行期,以危害成鱼为主,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而且严重影响成鱼的商品价值。

3、预防方法(1)鱼种放养前做好清池消毒工作,杀灭水中的病原菌。

(2)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添加免疫多糖类和维生素B,增强鱼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比如内服“三合一”:“免疫双抗”+“金维康”+“甘泰乐”。

(3)及时清除病鱼,防止病情蔓延,梅雨季节,保持水源清洁,经常换用新水,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在养殖的中期定期投放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如“活菌宝”、“益水源”、“派尼水爽”。

(4)定期改底:每星期抛撒一次“底卫士”或者“底润舒”;(5)发病流行季节用“派尼酸碘”进行水体消毒,隔2天再使用1次。

4、疾病治疗方法:外泼:第一天:全池泼洒“藻能源”(1瓶15亩)+“金水露”(1瓶5亩),同时抛撒“底卫士”;第二天:全池泼洒“派尼酸碘”,连续使用2次;内服:每公斤饲料拌“免疫双抗”5克+“甘泰乐”2克+“金维康”5克+“派菌康”3克+“福乐佳”3克,连续使用6天,抗生素不超过4天。

(二)、烂鳃病1、主要症状病鱼体色黑暗,离群慢游于水面、池边或网箱的边缘,对外界反应迟钝。

食欲减退或拒食,呼吸困难,体色变黑,打开腮盖观察,鳃瓣通常有腐烂发白或带污泥的腐斑,粘液分泌增多,鳃小片坏死、崩溃,严重的发病鱼在靠近病灶的鳃盖内侧充血发炎,部分病鱼自吻端到眼球处发白,在池边观察症状更清楚,打开病鱼口腔,颌齿间上下的表皮发炎充血,严重的表皮糜烂脱落,在糜烂处可看到淡黄色的菌团物。

2、病源及流行情况该病是由柱状黄杆菌感染引起。

菌体直径为0.5微米,长6~12微米,革兰氏阴性,好氧,最适温度为25~28℃,培养基中NaCl 含量超过0.5时不生长,不分解琼脂、纤维素及几丁质,菌株在0.5%胰胨琼脂穷平板生长良好,25℃培养24小时后,菌落呈淡黄色边缘不整齐,假树根状。

3、该病主要危害养殖过程中的鱼种和成鱼,发病水温25~28℃,每年4~6月和9~10月为发病期,池堂和网箱饲养的加州鲈都有发生,死亡率较高,严重的鱼池发病死亡率达60%。

3、防治方法外用:第一天:二氧化氯全池泼洒;第二天:全池泼洒“藻能源”(1瓶15亩)+“金水露”(1瓶5亩),同时抛撒“底卫士”;第三天:“派尼酸碘”全池泼洒,隔天再用一次;內服:每公斤饲料拌“免疫双抗”5毫升+“甘泰乐”2克+“金维康”5克+“康恩诺”5克,连续使用6天,抗生素不超过4天。

(三)溃疡综合症1、主要症状①吻端表皮糜烂(以下颌最为严重)、充血发炎,自吻端至眼球处发白,严重时表皮脱落,有时于糜烂处可见淡黄色附着物;②体表腐烂,发病初期体表出现红斑,随病情发展,出现鳞片脱落、肌肉腐烂的现象,病灶呈椭圆形或圆形。

严重时露出山骨骼。

冬春季较常见,但也有在4-6月出现,常引起继发性水霉病感染,导致大批死亡。

网箱养殖加州鲈发病率比池塘养殖的高。

2、病源及流行情况溃疡综合症是一种综合性的疾病,病因比较复杂,主要病原有嗜水气单疱菌,温和气单疱菌以及镰刀菌等。

该并在每年的12月至翌年的四月为常见。

危害对象以成鱼为主,损伤后的鱼很容易引起此病。

池塘、网箱均有发生,严重的鱼塘发病率高达60%,但死亡率低,主要影响成鱼的商品价值。

3、防治方法:(1)鱼种放养前做好清塘消毒,通常用漂白粉+生石灰,即每667平方米用漂白粉10千克,(水深以1米计)、生石灰75千克(水深以1米计),或单用漂白粉。

(2)降低养殖密度,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添加免疫多糖类和维生素B,增强鱼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比如“免疫双抗”+“甘泰乐”+“金维康”。

(3)发病鱼糖选用“派尼酸碘”全池泼洒。

(4)结合水体消毒的同时,内服:每公斤饲料拌“免疫双抗”5克+“甘泰乐”2克+“金维康”3克+“福乐佳”5克,连续使用6天,抗生素不超过4天。

有专家建议,加州鲈烂身不建议过于频繁换水,烂身是由于水质长期差、导致细菌过多,投喂冰鲜内含菌过多造成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的两方面入手:①内服保肝护胆、多维、消炎杀菌药物,如“免疫双抗”+“甘泰乐”+“金维康”。

②每10天泼洒一次“藻能源”+“益水源”,稳定藻相,调节水质。

③每星期用“底卫士”、“底润舒”交替改底一次。

(四)肠炎病病鱼腹部膨大、腹腔积水、肠壁充血,严重时肠呈紫红色,肛门红肿突出;肠内一般无食,充满淡黄色粘液或脓血。

四季均可发生,以夏季较为严重。

肠炎病1、主要症状病鱼,腹部胀大,肛门红肿。

下颌及腹部为暗红色,重症病鱼轻压腹部可见从肛门流出的淡黄色腹水,破开腹腔内积有腹水,流出的腹水经几分钟后至“琼脂状”,肠管紫红色,用剪刀将肠管剖开,肠内充满黏状物,肠内壁上皮细胞坏死脱落,严重的病鱼整个腹腔内壁充血,肝脏坏死。

2、病源及流行情况该病主要由爱德华菌或点状气单胞菌感染引起,菌体短杆状,单个或两个相连,革兰氏阴性。

肠炎病全年均可发生,春、夏季节尤为严重,通常是投喂变质或不洁的冰鲜鱼或人工配合饲料引起,危害对象以鱼种和成鱼为主,死亡率较高。

3、防治方法(1)杜绝投喂变质或不洁的饲料,投饲时,做到定质、定量。

(2)內服:每公斤饲料拌“免疫双抗”5克+“甘泰乐”2克+“金维康”5克+“康恩诺”5克,连续使用6天,抗生素不超过4天。

(五)白皮病(1)主要症状病鱼体色变黑,在水面或网箱边缘缓慢游动,反应迟钝。

两侧或背鳍、腹鳍、尾鳍基部或吻端病灶色素消退出现白斑,随着病程的发展白斑迅速扩展蔓延至躯干,严重发病与鱼口腔周围至眼球处皮肤糜烂肿胀,眼睛混浊。

在池边观察游动在水面的病鱼,容易看到发白的病灶有“白皮”、“白头”、“白嘴”症状。

(2)病源及流行情况该病主要由柱状黄杆菌感染引起,通常当池塘水质不良,施用未经充分发酵的粪肥或在捕捞、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鱼体受伤时,诱发本病。

或寄生虫如猫头鳋、鲺感染损伤鱼体,病菌乘机入侵导致,每年4~5月为流行期,以网箱尤为常见,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死亡率高达30%~40%。

(3)防治方法A、鱼种在运输和过筛分塘时避免鱼体受伤。

B、及时杀灭体表的寄生虫,在每个食台旁边泼洒“神农百果露”1瓶+“虫清1号”1包,每天下午投料前使用一次,连续泼洒3天。

C、一旦发现可采用烂鳃病相同的方法治疗。

d、严重时,全池泼洒“神农百果露”1瓶+“虫清1号”1包,一套2亩,连用2次。

(六)、出血病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病鱼鳍基和下颌到肛门的腹部发红,特别是胸鳍基部和靠近鳃盖后缘的身体两侧有垂直于身体侧线的出血条纹。

有些病鱼还伴有眼眶和肌肉充血。

解剖检查,体腔内积有腹水,肠道内空无食物并伴有充血现象。

此病多发于7-8月高温期间,发病急、传染快、死亡多。

1、预防①苗前应彻底清塘消毒,投放鱼种可事先用3%-5%的食盐水浸泡消毒;②喂鱼块注意新鲜,冰冻鱼块一定要彻底解冻,并用3%的食盐水消毒后再投喂;2、治疗方法外用:第一天:全池泼洒“藻能源”(1瓶15亩)+“金水露”(1瓶5亩),同时抛撒“底卫士”;第二天:“派尼酸碘”全池泼洒,隔天再用一次;內服:每公斤饲料拌“免疫双抗”5克+“甘泰乐”2克+“金维康”5克+“康恩诺”5克,连续使用6天,抗生素不超过4天。

(七)打印病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

病灶主要发生在背鳍以后的躯干部分及腹部两侧。

患病部位先出现近圆形红斑,故名打印病,随后病灶中间的鳞片脱落,坏死的表皮腐烂,露出白色真皮,严重时烂及肌肉,甚至露出骨骼、内脏。

防治方法:同“溃疡综合症病”的防治方法。

二、鲈鱼病毒性疾病防治详见:三、真菌性疾病水霉病病原为体表水霉菌,属藻菌类,菌体细长分枝。

鱼体有外伤时很容易诱发此病。

病鱼体表的伤口或鳞片脱落处附着一团团灰白色棉絮状绒毛,食欲不振,虚弱无力,漂浮于水面而最终死亡。

此病多发于冬、春两季,鱼卵和各种规格的鱼类均会发病。

防治方法:①②鱼进行操作时要小心,尽量避免鱼体受伤,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霉菌的感染;③第一天先用“神农百果露”1瓶+“虫清1号”1袋,泼洒2亩池塘;④第二天再用浓度4克/米3的食盐和4克/米3的小苏打全池泼洒。

四、寄生虫类疾病1、车轮虫病由车轮虫寄生引起。

病鱼体黑而瘦,食欲减退或不摄食,群游于池边。

大量寄生时,鳃组织分泌大量黏液,鳃丝发白腐烂,严重时在池边漫游最后死亡。

此病4-5月最为流行,对鱼苗、鱼种危害较大。

该病传播速度快,感染率高,感染强度大,且易发生继发感染。

防治方法:(1)杀虫剂使用一次;(2)全池泼洒“藻能源”(1瓶15亩)+“金水露”(1瓶5亩),同时抛撒“底卫士”(1袋5亩)。

2、小瓜虫病该病病原为多子小瓜虫。

病鱼鱼体消瘦、发黑、游动缓慢,鳃部、体表皮肤粘液增多,鳃上皮及体表皮肤产生白色的胞囊,镜检可发现大量的小瓜虫。

该病在每年4-5月和8-9月份水温15-25℃时最为流行,对鱼苗、鱼种危害较大。

防治方法:①苗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掌握合理的放养密度可以减少此病的发生。

②内服:每公斤饲料拌“神农百果露”3毫升+“虫清1号”5克,连续使用5天;③外泼:每2亩全池泼洒“神农百果露”1瓶+“虫清1号”1袋,连续使用2次,每次晚上12点左右使用,第二天抛撒一次“底卫士”;五、其他疾病1、气泡病发病初期,苗种感到不适,在水面作狂乱而无力地游动,不久即在体表及体内出现气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