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杨修之死(公开课优秀教案定稿)
杨修之死(公开课优秀教案定稿)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 兵。
《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 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这就说杨修被杀跟曹丕、曹植之间的斗争有关。
我来结 杨修之死,还缘于政治斗争。
我来疑
举一反三
孟子曰: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质疑
质疑一 杨修为人真的恃才放旷???
《曲略》中有这样的记载:“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谦恭才博。建安(汉献帝年号)中,举孝 廉,除郎中,丞相(曹操)请署仓曹属主簿。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 曹丕)已下,并争与交好。”
质疑二
忌才?
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只要能为他的政权效力,即便像陈琳那样曾我来读《ຫໍສະໝຸດ 国快报》 这条新闻还应该添点什么?
建安二十四年(219)秋曹操把杨修给杀死了... ............
我来议 速读课文,杨修因何事被杀?
冤?
我来辩
三国法庭
杨修死后觉得自己死的太冤,于是把曹操告到法庭,假如你是 曹操,你如何为自己辩护?(阐明杀杨修的理由?)
我是曹操,我为自己辩护?
原来杨修
数犯
曹操之忌
为人恃才放旷,
我来小结 “鸡肋”事件
1、改建花园大门 2、分食塞北酥饼 3、点破“梦中杀人”
4、告发曹丕阴事 5、教曹植斩门吏 6、为曹植作“答教”
插叙
心甚忌之 心恶之 愈恶之
愈恶之 大怒,亦不喜植 大怒,杀修之心
我来究
综上所述,杨修之死与杨修的“恃才”,曹操的“忌才”有很大关系,但是也有人说另有他因 ,你持何观点?
我来悟
1.杨修作为曹操的主簿,你觉得他合格吗?为什么?请说明你的理由。 2.杨修的死给你什么启示?
我来写
《三国快报》 假如你是三国快报的一名记者... ...
建安二十四年(219)秋曹操把杨修给杀死了... ... ... ... ...
作业
杨修墓遗址位于勉县周家山镇柳营村黄泥岗上,墓碑上只有“汉主簿杨德祖之墓”个字,假如你来到他 的墓前,你会说些什么呢?
正确区分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
<三国>的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 因此对曹操的揭露有不少是虚构的。
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
似伪,状诸葛亮之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 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结论 抨击暴政
仁君,仁政 拥刘反曹
为袁绍著文辱骂他祖宗的人,他都愿意接纳,更何况是杨修,这是众所周知的 事实。
质疑三 为什么课本上写的和史书上写的内容不一样呢?
我来证
有
佐证
料
作者和《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 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他广泛搜求了有关 评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 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造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 部巨著里,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 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歌颂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