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作为一般哲学范畴,通常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连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等相互关系。

在无限的宇宙中,联系不是个别事物之间暂时的、特殊的关系,而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所共有的客观的、普遍的本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世界是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成分或环节,都体现着普遍的联系。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普遍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

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

"列宁对于对立统一法则所下的定义,说它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

这些意见是对的吗?是对的。

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

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描述矛盾存在的特点的范畴。

矛盾的普遍性有两层含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无处不在)其二,矛盾存在于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横向);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各有特点(纵向)。

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重要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范畴表明,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我们要坚持用两点论的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矛盾的特殊性范畴表明,矛盾及其各个方面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特点,所以,我们观察事物,首先就要注意到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为,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同时,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也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关系:1、二者是相互区别的,是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任何一般只是诸多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和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的包括在一般之中;2、二者是相互连接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特殊性包括着普遍性,特殊性又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3、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理论意义: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辨证法现实意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以矛盾的普遍性为指导,就是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又要从矛盾的特殊性出发,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特色理论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列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它解决了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虽然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可能就会突显出来,成为主要矛盾;若主要矛盾没有解决,但由于出现新的条件,也会发生主次矛盾的相互转化.现实意义:了解主次矛盾相互关系的道理,是我们能够看清问题,懂得办事情既要抓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并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这样可以使我们明确主攻方向,把握中心和关键,防止不分主次:同时又要围绕这些任务展开其他各方面的工作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学会"弹钢琴",防止“单打一”。

9.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就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两点论与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之中的重点。

我们应该把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既要反对均衡论,又要反对一点论。

正确答案:(1)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同一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

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这两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

第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

第二,两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要注意支流的影响。

(4)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政治稳定。

这是主流。

同时,在前进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但这是次要的。

因此,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要重视并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以促进社会更顺利、健康地发展。

10.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现实意义:在人生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对待内外因的关系,辩证地看待机遇等,同时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也要求我们正确对待内外因。

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是数量的增减,是不显著的,渐进的变化。

质变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同时两者相互渗透,在量变的过程中有着部分的质变,在质变的过程中有着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意义:坚持适度原则,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度,才能认清事物的质,不至于混淆不同事物,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

注意事物量的变化,重视积累,防微杜渐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生活中不断积累,从一无所知到学识过人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质变是量边的必然结果;(2)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现实意义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12.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则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从而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了。

作为辩证法三大规律之一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它在辩证法发展史上经历的过程恰恰与这一规律的本质完全吻合,真正体现出了“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特点。

换句话说,在哲学史上否定之否定规律自身发展过程的特点就是否定之否定。

具体说来,整个发展过程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的过程,这一特点与否定之否定规律自身具有的规定性恰好保持了一致性。

否定之否定原理亦称“肯定否定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和总趋势,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综合体现。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他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

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

当肯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现有的性质、特征和倾向,当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并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时,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趋势就发生变化,旧事物就转化为新事物。

否定是对旧事物的质的根本否定,但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变革和继承相统一的扬弃。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同时它自身也被后一阶段再否定。

经过否定之否定,事物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在更高的阶段上重复旧的阶段的某些特征,由此构成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过程,体现出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侧重揭示的是事物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以上定义和解释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的论述,并且"发展"这个概念已经包含变化的方向(即向上)。

体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它是事物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事物的发展表现出周期性,即每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是从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新的否定,似乎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即完成了一个周期。

在这一周期中,事物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否定,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把前阶段发展的一切成果中有用的成分保留了下来。

因此,在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即新的肯定阶段,并不是简单地再现原事物,简单地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而是形式的回复、内容的发展,是一个前进和上升的发展过程。

事物发展的周期包括三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即新的肯定阶段,反映了事物发展道路的起伏性和曲折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