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

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

预期孩子可能对新的要求、命令或新的环境、状态产 生消极心境或退缩反应时,应允许孩子在开始时可以进行 回避,监护人(父母、教师等)应对此予以平静的反应。 ②应有计划地、逐渐地使孩子接触和进入新环境,使孩子逐 渐地对它熟悉起来。 ③考虑到此类孩子对大、小令人恐怖的事件或创伤都可产生 强烈的不适或反应,在孩子进行合理处理或干预之前,应 做好全面调查和安排,避免引起不良的过分反应。 ④等候孩子脾气发完之后,再平静地究问有关问题,并冷静 地妥善处理问题。 ⑤不要为了求得(保持)孩子的和平(平静)去屈从孩子明显过 分的要求。如果孩子的要求是正当的,也不要由于孩子的 过分骚动而漠视他们的要求。
儿童的气质
一、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先天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气质主要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方面
儿童的气质
一、气质的概念
• 1.心理过程的强度(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 • 2.心理过程进行的速度(感知觉的速度、思维的快慢、情感产 生及变化的速度); • 3.心理过程的稳定性(感知觉的稳定性、注意力集中的长短、 情感稳定性); • 4.心理过程的灵活性(感知觉、思维、注意力及情感变化或转 换的可塑性); • 5.心理过程的控制性(感知觉、思维、注意力及情感状态可控 制性或调整能力); • 6.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有的人倾向于外部事物,对人热情,善 于社交;有的人倾向于内部,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倾向于分析 自己的思维和印象)。
儿童的情绪智商
(二)情绪和情感 • 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 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 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 – 情感则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如友 谊感、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
儿童的情绪智商
(三)情绪的分类 • 人类基本情绪有恐惧、愤怒、悲哀和快乐 4种。
儿童的情绪智商
儿童的情绪智商
一、概 念 (一)情绪(感)智商(慧)(emotional quotient,EQ) • 对父母而言,是察觉孩子的情绪,同时设身 处地地去安慰并引导他们; • 对孩子而言,他们认知和处理情绪大部分能 力是从父母那里学习而来,包括控制冲动的 能力、延迟满足、给自己推动力、觉察他人 的社交暗示,以及处理生命中的起伏等。
二级图式协调(8-12M):技能增加
三级循环反应(12-18M):探索精神
心智组合(18-24M):内化、模仿、客体永恒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前运思期:2-7y(自我中心)
① 前概念阶段(2-4y): 自我中心 喜欢想象 因果联系 ② 知觉思考阶段(4-7y): 开始考虑别人 无守恒性,无时间观念 有一定抽象思维能力
1.中国婴儿气质量表(CITS) 2.中国幼儿气质量表(cTIS) 3.中国学龄前儿童气质量表(CPTS) 4.中国学龄儿童气质量表(CSTS)
• 气质类型的管理
– 平易型气质儿童 ①鼓励并祝愿相互愉快。 ②特别警惕这些孩子对疼痛及社会不适应往往 表达不充分,对他们的轻微抱怨或申诉均应特 别予以查问。
3.趋避性:
– 是对新刺激的最初反应特点,即接受或躲避;
4.适应性:
– 是对新环境或新刺激的适应过程的快慢,即快、 中等、慢等,又称容易性;
5.反应阈限:
– 唤起一个可以分辨的反应所要的刺激强度,如 光、噪音或其他;
儿童的气质
6.反应强度:
– 指反应的能量,不管它的性质或方向;
7.心境特点:
– 指友好的、愉快的、高兴的行为数量与不友好 的、不高兴的行为之比,即主导心境状态;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3.具体运思期:7-11y
思维守恒
分类,分次序解决问题
思维具体,有时间概念
计算能力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4.形式运思期:>12岁
抽象思维能力
假设及演绎能力
有自己的想法,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三、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三、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Erikson
Piaget
Kohlberg
婴儿期 0-1y
幼儿期 1-3 y
口腔期
信任-不信任 感觉运动期(至2y)
肛门期
自主-羞愧
前运思期-前概念 阶段(至4y) 前运思期-直觉阶 段(至7y) 具体运思期(至 11y)
前习俗道 德水平 前习俗道 德水平 习俗道德 水平 后习俗道 德水平
学龄前期 性蕾期 3-6 y 学龄期 6-12 y 青春期 12-18y 潜伏期
• 气质类型的管理 – 缓慢发动型气质儿童
①要给孩子一个预先熟悉即将发生的事件的机会, 以通晓其特点并尽快适应它。 ②避免让一个性急的孩子一下子进入一个陌生环境, 应先让他进入一个观察性参与的角色,以逐渐适 应。 ③监护人应寻找合适的机会去奖励孩子行为进步的 表现。
• 气质维度的管理 • 1.活动水平高的孩子 • ①定期给孩子提供一个有活力的快速运动 (活动)的机会。 • ②在适当的社会场合中要求孩子的活动保 持安静,但这种安排是一个短暂的时段。
儿童心理行为的发展过程
二、幼儿期 1.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2.自我中心 3.情绪的分化
儿童心理行为的发展过程
三、学龄前期 1.有思考、感觉和争取行动的能力,对未来 有一定的理解力和想象力 2.对性别有所了解 3.语言能力进一步发展
儿童心理行为的发展过程 四、学龄期
1.学习活动逐步取代游戏活动 2.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3.极具模仿能力 4.情绪发展:高级情感(责任感、义务感、正义 感、集体荣誉感、社会道德感等开始落实在行 为表现上)
儿童的气质
8.分心程度:
– 指注意力是否容易从正在进行的活动中转移;
9.注意广度和持久性:
– 指专心于活动的时间,分心对活动的影响,即 从事单一活动时稳定注意时间的长短。
儿童的气质
1.平易型:
• 生物活动有规律,对新刺激(如陌生人、物、景)的反应 是积极接近,对环境的改变适应较快。情绪反应温和, 心境积极,看到生人常微笑。醒后很愉快,不哭吵, 能接受新事物。
原欲集中在口部 原欲集中在肛门区 原欲集中在生殖器 把精力主要放在智力 活动与身体活动上 原欲重新集中在生殖器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儿童的智力起源于动作或行为 • 认知的发展有顺序不变的阶段 • 认知的发展是儿童通过自己的 活动主动发现与积极形成的过 程,是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逐 步将简单概念集合成复杂概念 来完成的。
• 2.活动水平低的孩子 • ①提供充足的时间,使孩子完成作业时不 必仓促行动,或因速度慢而受到指责。 • ②不要贬低动作的缓慢,要容许动作麻利 的姐妹超额完成作业。 • ③应该及时表扬因工作认真努力而按时完 成作业的品质。
• 3.节律性不规则的孩子 • ①从婴儿早期就应调整其活动安排(如吃饭、 睡眠等),使其具有节律性活动的特点。 • ②对幼儿和学龄前儿童,要训练孩子容忍 饥饿和瞌睡的现实去适应社会规则的要求。 • ③约束孩子上学按时起床。
• 适应快捷的孩子 • ①对绝大多数此类儿童,这种品质应是一 个财富,我们应予祝愿和表示喜悦。 • ②应注意孩子为了适应而改变观念和选择 人员,要找出一些变通的方法,让孩子去 适应一些不符合社会期望的人群或反社会 习俗。
儿童的情绪智商
一、概 念 (一)情绪(感)智商(慧)(emotional quotient,EQ) • 情绪智商是对情绪(感)的认识和处理的能力。
1.婴儿期(0-1y):信任—不信任
2.幼儿期(1-3y):自主—羞怯/怀疑
3.学龄前期(3-6y):主动—内疚
4.学龄期(6-12y):勤奋—自卑 5.青春期(12-18y):自我认同—角色紊乱
四、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A. B. C. D. E.
不对,他太傻了,这样他会受到惩罚的; 爱的话就偷,不爱就不偷; 他是好人,药剂师是坏人; 同情他,但是还是会抓他; 他没有偷的权利但有救人的权利。
2.麻烦型:
• 生物活动无规律,成人难以掌握他们的饥饿和大小便 规律。对新刺激的反应消极、退缩、回避,环境改变 后不能适应或适应较慢,情绪反应强烈且常为消极反 应。醒后未睁眼就哭吵,遇到困难后大声哭叫,心境 消极。
儿童的气质
3.发动缓慢型:
– 对新刺激的反应不强烈且常为消极反应(如回 避),活动水平低,反复接触后方可慢慢适应。
影响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因素
• 环境因素
– 家庭环境
• 社会经济状况、父母状况、父母对子女的态度、父 母的榜样作用、父母与子女的矛盾冲突、家庭破裂
– 集体环境 – 儿童自身的生理环境
• 教养因素:
– 权威法和顺应法
• 儿童的气质特征:
– 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及抑郁质
儿童的气质
一、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儿童对环境应答的行为方式 气质是人的心理特性之一,是指个人心理活 动的稳定的动力特性,它主要表现在心理活 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控制性 及指向性上。
主动-内疚
勤奋-自卑
生殖期
自我认同-角 形式运思期(11色紊乱 15y)
儿童心理行为的发展过程
一、婴儿期 • 运动
– 粗大运动 – 精细动作
• 语言 • 社会性:表情、微笑、认人、啼哭
儿童心理行为的发展过程
婴儿气质类型: (1)容易型:40% (2)困难型:10% (3)迟缓型:15% (4)混合型或交叉型:35%
4.中间型:
– 介于以上三者之间。根据其特点分为中间偏平 易型及中间偏麻烦型。
儿童的气质
四、影响气质的因素 • 遗传因素 • 环境因素 • 家庭因素:
– – – – – 双亲的文化水平 双亲性格的影响 父母教育方式及态度 父母的婚姻和谐性 父母的经济收入
• 年龄因素 • 性别因素
儿童的气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