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教育学(河北省两学考试)

高等教育学(河北省两学考试)

《高等教育学》试题(李晓萍整理)选择题:1.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的“教师资格证”制度作为我国教师职业许可制度的法律是( B )A 教育法B 教师法C 高等教育法D 教师资格条例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B)。

A.素质教育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C.应试教育D.著名学者的学说3.我国目前公办高校的领导体制是( D )A 董事会制B 校长负责制C 校务委员会制D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4.我国高校内部管理的重心应放在( C )层级A 教师B 教研室C 院系D 校级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举措的重点是( C )A 全面可持续性发展B 建世界一流大学C 发展高校创新能力D 加强校园硬件建设6.《莫里尔法案》在美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代表高等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职能的出现,该法案颁布的年份是( A )年。

A 1862B 1762C 1861D 17727.在一段时间的教学结束后,用于确定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评定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教学评价是(D )。

A定位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8.学分制的主要缺点是(B )A. 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B. 容易造成教学秩序混乱C. 灵活性差D.不利于发挥教师的特长9.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发展处于(A )。

A.大众化教育阶段B.英才教育阶段C.英才教育发展为大众化D.英才教育向大众化转变10.(A )在高等学校社会职能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

A.培养专门人才B.发展科学C.服务社会D.引领文化11.高等学校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A)。

A.教学B.发展素质C.科研训练D.生产劳动12.高等学校教师只有(C )才能在本学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A.社会活动频繁B.师生关系良好C.科研成果处于本学科前沿D.教学成绩突出13.1810年( B )首先提出“通过研究进行教学”的教学原则,使大学具有科研的职能。

A 威斯康星大学B 柏林大学C 牛津大学D 萨莱诺大学14.我国近代最早的新型大学是1895年创办的(B)。

A、京师同文馆B、天津中西学堂C、京师大学堂D、北洋大学堂15.人们溯源现代高等学校时,一般都认为是(C)。

A、西方古希腊时代B、中国的殷商时代C、欧洲中世纪大学D、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时期;16.(B)决定着高等教育体制。

A、政治体制B、经济体制C、文化D、人口17.(A)是现代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

A、培养专门人才B、发展科学C、服务社会D、国际合作18.(B )是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手段。

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19.高等教育入学率(C)属于大众型教育阶段。

A、5%内B、15% 内C、15%—50%D、50%以上20.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D )。

A、计划分配B、双向选择C、市场配置D、自主择业21.高校教师面对的是青年和成年人,劳动职责也是多方面的。

体现出大学教师工作的(A )特点。

A、复杂性B、创造性C、长效性D、协作性22.(D )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位置。

A、教师和学生B、教育手段C、教育方法D、课程23.高校课程建设的重点应该是:(A )。

A、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B、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C、改革教学基本条件D、重视课程管理24.(B)是当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突出的特点。

A、专业性B、教学与科研结合C、学生学习的自主性D、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联系25.(D )是高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基本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

A、课堂教学B、实验操作C、毕业实习D、毕业设计(论文)26.学分制的缺点之一是(A )。

A、教学秩序混乱B、难以因材施教C、难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D、难以发挥学生的特长27.目前我国高等学校课堂教学最普遍采用的方法是(A )。

A、讲授法B、讨论法C、实验教学法D、计算机教学法28.(D )是对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程度、即对知识和能力掌握程度的评定。

A、教学检查B、教学评价C、教学总结D、学业成绩考核29.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除了科学研究训练、社会实践活动外,最基本的是(C )A锻炼身体B艺术活动C教学工作D德育活动30.那种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称之为(C )。

A社会本位论B自我论C个人本位论D统一论31.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的教育称为( A )。

A通才教育B专才教育C英才教育D普通教育32.人们把接受高等教育看作是一种应有的权利,从而要求任何人都能不受限制地享受这种权利的理想称为(B)。

A高等教育效率B高等教育平等C高等教育大众化D高等教育本质33.追求资源的合理配置,用有限的投入产出最好、最有用的教育“产品”的主张称为(D)。

A教育结构B教育产出C教育规模D教育效率34.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称为(C )。

A广义的课程B教学内容C狭义的课程D教学组织形式35.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D)A教学规划 B教学计划C教学常规 D教学大纲36.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各门学科的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固定的教学时间表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称为( C )。

A小组教学 B个别教学制C班级授课制 D复式教学37.按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的水平的教学制度称为(A )。

A学年制 B学分制C学年学分制 D学制38.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叫做(D)。

A教学检查 B教学总结C教学设计 D教学评价39.通过诊断教育方案、计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促进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称为(C)。

A总结性评价 B项目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40.在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称为(A )。

A总结性评价 B项目评价C形成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41.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育工作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叫( C )。

A教学模式 B教学方法 C教学原则 D教学模式42.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称为(A )。

A学制 B管理体制 C教育制度 D教育结构43.高校根据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需要,设立一定的岗位,采取一定的方式聘任教师,并规定受聘者应具备哪些条件和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叫做( B )。

A教师使用制度B教师聘任制度C教师任用制度D教师培养制度44.美国马丁特罗指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达到适龄人口的15%--50%时,属于(D)A发展高等教育 B英才高等教育C普及高等教育D大众高等教育45.通过系统的讲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的教育称为(B)。

A通识教育B专才教育C全面教育D英才教育46.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是(C )A培养专门人才 B发展科学C服务社会 D文化创新填空题:1.高等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相比,其性质是(专业)教育。

2.(社会政治制度)决定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3.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体验。

4.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

5.(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

6.在高等学校中,(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7.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根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8.强调教学内容综合性的教育模式是(通才教育)。

判断题1.1810年,柏林大学首先提出“通过过研究进行教学”“教学与科研统一”和“独立于自由统一”的新型教育原则。

正确2.高等教育是提高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基本手段。

正确3.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思想精髓,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正确4.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化,不利于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错误5.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制结构从层次上看有专科、本科、研究生和博士四个层次。

错误6.选拔、培养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

正确7.当前大学政治上不够成熟,不太关注国内外大事。

错误8.课程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

正确9.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选题一般由指导老师根据自己的课题研究来确定。

错误10.教师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时要考虑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自身素质等因素。

正确11.从事科研活动一般程序为科研准备阶段和科学实施阶段。

错误12.高等教育终身化使得高等教育不再是具有一定期限的人们接受教育的终结阶段。

正确13.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科学相与思想性要相统一。

正确问答题:1.高校服务社会的主要形式、途径有哪些?举例说明。

2.你认为高校教师如何正确认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3.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谈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4.谈谈你对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理解5.结合实际,谈谈青年教师在推进大学教学整体改革中的应为与可为。

6.结合实际,谈谈高校课堂讲授教学法的优点与不足7.为什么当代教育强调通才和专才教育并重?8.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谈谈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9.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目的观的认识。

答:(1)社会本位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及理论依据:社会本位价值观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

持社会本位观的人以社会为观察问题的立足点,认为社会与个体关系结构类似于“有机体”与“细胞”的关系结构。

(2)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及理论依据:个人本位价值观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个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

持个人本位观的人将教育的立足点移至个体,认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类似于“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

(3)两种价值观的评析:以上两种高教目的观既有合理之处,也各有其局限性。

社会本位观肯定高等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强调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把服务于社会放在首位,这对于高等教育走出“象牙塔”,密切与社会的联系,发挥高校的功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绝对的社会本位观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一些问题:导致高等教育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波动而波动,使高等教育缺乏相对稳定性和持续性,往往做出一些违反教育规律的蠢事;没有分清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面和消极面、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容易导致高等教育走偏方向和短视行为;容易助长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忽视和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与此相反,个体本位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丰富了人对个体潜能及其价值的认识,突出了个体创造力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弥补了社会本位观的某些不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