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地理学概论(张善余)张宜镠读书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口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内容人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专业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也可以认为是介于地理学和人口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人口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是人口发展过程和人口现象的空间表现形式及其地域差异,以及它们与各种自然的和人文的环境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于促进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口现象和人口过程就人口自身而言,主要由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等4个方面构成。
对人口数量、规模、发展速度和人口再生产的研究,显然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此外,人口的素质、结构、分布等方面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二)人口--自然资源和人口--生态环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提供的各种资源。
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在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上都存在着或面临着种种问题,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其关系亦非常密切。
此外,人类社会对大自然的依赖性还表现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周围的生态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上。
(三)人口--社会经济系统该系统内容很广,而核心就是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这既涉及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也包括它的结构和分布。
(四)人口--科技文教系统科技文教的发展直接制约着人口的素质。
第二节人口地理学发展概况它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世纪以前,主要属于与人口现象有关的各种素材的积累阶段,对之进行的归纳和分析只是少量的和初步的。
第二个阶段是从19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仍属于人口地理学研究和学科发展的起步阶段,它还没有从一般的人文地理学中独立出来,内容主要限于人类地理学和人地关系。
第三个阶段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年。
这是人口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的孕育阶段。
第四个也就是目前所在的阶段,起始于年美国地理学会。
1、空间人口学的兴起2、实用性的加强3、重视对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4、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日趋广泛第二章人口的发展第一节世界和中国人口发展简史一、世界人口发展的三个阶段(一)史前时代增长极为缓慢、时空分布极不平衡(二)古代和中世纪与一比有所加快,与近现代比,其社会和人口发展封闭、停滞、凝固等特点是非常显著的。
(三)近代以来近代以来的人口增长除了速度显著加快以外,还有以下几个特点:1、人口数量稳步上升,极少出现大范围的波动。
2、地区之间的显著差距。
3、人口逐步进入有计划增长的新阶段。
二、各大洲人口的变迁未来非洲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将大幅上扬,欧洲和北美洲将显著下降,亚洲将小幅下降,而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将基本保持不变。
三、中国人口的发展(一)人口发展的几个阶段(二)人口和人口地理演变过程的特点:人口增长缓慢;人口数量周期性的巨大波动; 人口分布的凝固和突变;(三)新中国的人口发展第二节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一、人口必须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二、人口与自然资源(一)人口与土地资源(二)人口与水资源(三)人口与森林资源(四)人口与能源三、人口与食物和营养四、人口与生态环境: 环境污染; 废料激增; 气候恶化; 土地退化; 植被减少; 物种消失;五、资源承载力、人口容量和人口压力六、向理想适度人口前进第三章人种、民族和宗教第一节人种类型及其分布一、三大人种的划分二、人种的形成三、现代人种类型结构和分布四“、种族不平等论”的伪科学性第二节民族和语言一、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一)民族形成、发展的一般过程(二)中华民族的发育演变简史二、世界的民族结构和民族语言(一)世界的民族结构(二)世界民族的分布(三)民族语言及其分类三、中国的民族结构和少数民族人口状况第三节世界的宗教第四章人口再生产和人口转变第一节人口再生产概述第二节出生人口分析一、分析出生人口的主要指标: 人口(粗)出生率; 育龄妇女生育率(一般生育率; 年龄别生育率; 总和生育率)二、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的主要因素(一)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二)人口政策(三)婚姻家庭状况(婚龄就、稳定性) (四)医疗卫生事业的水平(五)其他社会因素: 包括教育及职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三、世界人口出生率的变动及其地区差异(一)人口出生率的变动趋势(二)人口出生率的主要地区差异四、中国人口出生率的变动及其地区差异(西部省、区高于中部省、区,更高于东部省、区)第三节死亡人口分析一、分析死亡人口的主要指标(一)人口(粗)死亡率(二)年龄别死亡率(三)婴儿死亡率(四)死亡人口平均年龄(五)平均预期寿命(六)标准化死亡率二、影响人口死亡水平的主要因素(一)生理因素(二)自然环境因素(三)经济和科技因素(四)社会因素三、世界人口死亡水平的变动及其地区差异(一)死亡水平的变动趋势: 死亡率高,平均寿命短; 死亡原因复杂多变; 时空变化剧烈(二)死亡水平和死亡原因的主要地区差异四、中国人口死亡水平的变动及其地区差异第四节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一、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划分: 原始型; 年轻型; 成年型; 衰老型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一)人口转变的涵义和阶段划分;高位静止阶段;早期扩张阶段;后期扩张阶段;低位静止阶段;绝对衰减阶段(二)几种人口转变的国家模式:西北欧模式;日本模式;中国模式;印度模式三、稳定人口或现代静止人口的实现第五章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第一节人口的性别结构一、概述二、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因素:出生婴儿性别比;两性死亡率或保存几率的差异;人口的年龄结构;人口迁移;三、世界人口的性别结构四、中国人口的性别结构第二节人口的年龄结构一、人口年龄结构的度量和划分:人口比重(或人口系数);老少比;抚养比;年龄中位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二、制约人口年龄结构的因素:死亡率、人口迁移三、人口年龄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一)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三)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四、世界人口的年龄结构(一)年龄结构的演变趋势(二)年龄结构的主要地区差异五、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特点(二》未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趋势(三)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地区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偏于老龄化,内地和边疆偏于成年型;城市偏于老龄化,乡村偏于成年型。
第六章人口的素质第一节概述一、人口素质的涵义及其重要性二、反映人口素质的主要指标(一)关于身体素质(二)关于科学文化素质第二节人口的身体素质一、人口身体素质的进化及存在问题(一)身体素质的进化与人类物质、社会生活的进步紧密相关(二)问题和隐忧:疾病及次健康状态;某些身体素质指标正朝消极方向演化;不良生活方式和环境污染的危害;人口素质的逆淘汰和不良遗传基因的累积;二、人口身体素质的地区差异:发病率;残疾率;体重;其他指标三、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一)人类生物学因素(二)社会经济因素(三)地理环境因素第三节人口的文化素质一、世界人口文化素质的演进及其社会经济意义二、影响人口文化素质的主要因素和分布差异三、中国人口的文化素质第七章劳动力和经济活动人口第一节概念、统计口径和一般特征一、研究劳动力和经济活动人口的意义二、劳动力人口三、经济活动人口(一)经济活动人口的涵义; 指在某一年龄下限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二)影响人口经济活动率的主要因素首先,它和经济文化、社会福利水平以及产业结构有关。
其次,人口的经济活动率与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政策、社会习俗等有关。
第三,年龄结构对按总人口计算的平均经济活动率很有影响,但年龄别经济活动率则与之无关。
(三)经济活动率的基本分布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男性与女性四、世界的劳动力和经济活动人口五、中国的劳动力和从业(一)劳动力资源概况(二)从业人口的发展及其矛盾(三)从业人口结构特点第二节经济活动人口的产业结构一、经济活动的部门分类:三次产业划分二、经济活动人口产业结构变动和分布的一般规律(一)产业结构变动的几个阶段1、原始农牧业分工2、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出去3、商业从农业分离出去(二)生产力水平对产业结构的制约作用: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经济活动人口产业结构的决定因素,而农业劳动生产率在其中又起了根本性的制约作用。
(三)产业结构的国家类型p235五类经济活动人口的产业结构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相互适应的程度;其他地理、历史和经济结构因素三、各产业部门经济活动人口的人口学特征(一)性别(二)年龄(三)文化程度第二节三大产业经济活动人口分析一、第一产业(一)第一产业经济活动人口的变动趋势(二)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二、第二产业(一)第二产业经济活动人口的变动趋势(二)第二产业经济活动人口的结构差异(三)中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口发展概况三、第三产业(一)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二)第三产业的结构差异和分布特点第四节经济活动人口的职业结构一、职业分类概况:7大类二、经济活动人口职业结构的演变趋势三、不同国家经济活动人口职业结构的差异: 一般说来,目前发展中国家尚处在工业化的早、中期,职业结构的变动以从农林牧渔劳动者向生产工人和商业、服务业人员的转变为主。
第八章人口的地域分布第一节人口地域分布的概念与度量一、人口地域分布的概念二、人口地域分布的度量(一)人口密度、广狭度和接近度P266(二)不均衡指数、集中指数和再分布指数P270(三)人口分布重心第二节人口地域分布的一般规律和趋向性一、人口地域分布的一般规律(一)人口分布主要受社会生产方式制约根据生产力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可对其人口分布方式和分布特点作如下概括:史前时代---人口极度稀疏、分散、流动;农业时代---人口定居于村落,人口密度与农业产量成正比,人口流动性微弱,分布格局变动迟缓;工业时代---人口大量向城镇集中,工商业发达地区人口稠密,人口流动性增强,分布格局变动较快;后工业化时代---平均人口密度趋于稳定,城乡差异缩小,人口流动性更强。
(二)人口分布是扩散和聚集的对立统一农业社会人口分布趋于扩散,工业社会趋于聚集,后工业化社会为扩散和聚集并存。
(三)人口分布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二、人口地域分布的趋向性:趋向暖湿地区;趋向低平地区;趋向岸边;第三节世界人口和中国人口分布大势一、世界人口分布大势(一)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过程(二)主要的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最引人注目的有四大人口稠密区:亚洲东部;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二、中国人口分布大势(一)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各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少;人口主要分布于较为低平的地区,人口密度与地面海拔高程呈密切的负相关(二)制约中国人口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粮食承载力生产力、国家政策(三)未来中国人口分布演变的主要趋势首先,东部沿海地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将明显增大,中部地区将减小,西部地区仅有微弱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