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9年的行政管理支出分析

2009年的行政管理支出分析

2009年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的分析报告我国政府行政管理支出包括基本支出和行政事业性项目支出两大部分。

基本支出是行政事业单位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编制的年度基本支出计划,包括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两部分。

公用经费是单位用于日常办公、业务活动方面的经常性开支。

行政事业性项目主要包括车辆购置、车辆大修、修缮、网络购置、网络维护及租金、部门专项、跨部门专项。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的行政费用逐年增长。

突出表现在:预算外支出不断增加;“三乱”现象日趋严重;公务员的工资福利步步攀升。

有关专家针对这些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部分认为:由于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政府作为公共产品提供者职权范围的不断扩大势必导致行政费用的增加。

同时,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各种建设蒸蒸日上,由此相关的行政费用飞速增长也就不足为奇。

而另一部分则对此持质疑态度,他们认为,行政费用增加的确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增长过快以及不均衡增长就属于不正常现象。

目前,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包括政治文明在内的各种文明建设是重头戏,因此,必须给过度增长的行政费用泼泼冷水,降降温。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府效率的提高以及把腐败扼杀在萌芽状态。

而2009年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创历史新高,也验证了行政管理支出费用逐年攀升的现象。

随着行政管理支出的增加,也出现一系列政治问题。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近年来我国行政支出的现状。

一、行政管理支出现状我国行政改革已有30年的历史,30年来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精简机构等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却仍然存在行政支出扩张、预算软约束化,行政支出存在“越位”和“缺位”,政府部门中存在着官员腐败等问题,利用公款不干正事的现象屡见不鲜。

首先,政府官员中存在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等各种腐败现象,这方面,虽然中央政府已经多次明令禁止这些浪费,各地方政府也都采取过不同方式的改革措施,但这几方面的开支仍是我国行政管理费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行政人员在任职期间,总是会想方设法做一些所谓的“政绩工程”出来,比如修建豪华的办公楼、最大的动物园、最豪华的国际机场等,这无疑是一项腐败工程、面子工程,最终只会落得个劳民伤财、民怨载道的后果。

由此带来了财政预算赤字的增加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艰难。

控制行政费用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同时,考虑我国现阶段的情况,必须控制行政费用的增长,把更多的财政支出倾向于科研教育经费和农业投入。

只有这样,财政结构才会日趋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国家的各项事业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财政风险指数才能降到最低限度。

而跟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或同阶段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所占总支出的比重远远超过发达国家或同阶段发展中国家。

人家外国以少于我们的行政管理支出的资金做到的高效的行政效率,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我们国家要参照一下发达国家的政府机制建设呢。

倡导廉政行政的风尚、确切的落实政府机构改革,做到精简机构和人员,消除官冗、人浮于事的现象二、现状原因分析当前的问题就在于,行政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改革,政府机器庞大,机构臃肿重叠,财政养人过多,行政管理费呈现出加速膨胀的态势,大大加重了财政负担。

无论从中央财政还是从地方财政来看,收支矛盾都比较突出,其他一些重点建设支出、社会公益性的重要支出缺乏必要的财力保障,这与财政养人过多、行政费用膨胀具有直接的关系。

首先,经济的增长使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相应增加,于是行政管理支出就产生了扩张的可能;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行政管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又导致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二者相互促进。

众所周知,行政机构是政府的组成部分,而政府作为公共商品的提供者,必须尽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需要。

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不断提高,因此在公共支出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行政管理支出也不可避免地攀升。

这一点无可厚非,要想高产出,就得高投入。

当然,高投入的方向要对,渠道要正。

其次,政府机构庞大,行政管理人员冗余、浪费,具体表现在为全国各省市机关中,虚职、副职人员过多的问题上。

因此,行政管理人员的严重超额,造成了机构行政效率的低下,导致了行政管理费用的不断疯涨。

自2000年以来,我国政府实行工资改革,逐步增加了公务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提倡“高薪养廉”;并且,各级政府用于提供公共商品和社会福利的成本进一步提高;再者,由于近年来人口流动频繁,使得各级政府管理当地社会事务、维护社会秩序、治理社会环境时的行政支出增多。

这三方面都势必直接导致行政管理支出的攀升。

对此,历史经验可以作为“前车之鉴”,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北宋王朝成立时,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防止统军大将拥兵自重,功高欺主,于是选派大量文官到地方各州府担任最高行政长官——知州。

同时为了收归财权和司法权,又向各地增派了转运使和通判。

一时间,北宋官员数量激增,给当时的财政造成了极大的负担,而且进一步导致地方实力空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最后落得国破家亡的下场。

而这不也就说明财政支出的不合理使用会使国家走向灭亡吗?所以现在我们政府必须改革现有的政府机制,防止重蹈宋朝的后尘。

再次,行政管理支出中的项目涵盖范围不明确。

公款旅游、公款吃喝、超标购房、超标购车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讲排场、铺张浪费、公款消费的不良风气,导致了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

如在去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提出的“公车改革”提案,目的就是为了降低行政成本,节约行政支出。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政府运作模式,只考虑社会效益,而忽略了项目的实际成本。

政府中一些官员为了显示自己的业绩,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造所谓的“标志工程”、“形象工程”,其中一部分不具任何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造成了财政资金的巨额浪费。

所有的种种都说明我国的官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必须加强教育。

不要为了工作而工作,真正的履行工作的实质。

最后,政府的行政支出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

仍无法摆脱“基数+增长”方法使以前年度的不合理因素延续下来,容易形成支出上的“越位”和“缺位”、浪费与紧缺并存,会加剧各部门的苦乐不均。

因此打破基数法,实行部门预算和零基预算,已成为行政预算管理改革的重点。

目前我行政支出预算编制是以定员、定额、定标准为起点的零基预算编制,但在实行过程中有些地方并没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零基预算。

当然,行政经费的增长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传统观念都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历来就是一个政治气氛很浓厚的国家,权力相对集中,“官本位”的意识也是深深的扎根于大部分炎黄子孙的心中,而这些都是行政费用激增的因素。

由此可见,我国行政费用的过快增长,除了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法律制度,人事安排等因素外,思想观念以及文化传统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要超过之前那些因素的效果。

三、控制我国行政费用膨胀的有效途径针对现阶段我国行政费用不断膨胀的事实,我们必须采取得力措施。

依据财政学原理,行政支出的管理方式主要有:第一,全额经费包干,结余留用;第二,部分经费包干,结余留用;第三,总额控制,结余上缴。

正如国家在通货膨胀时期要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一样,在今后经济体制的转轨中,为了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增强财政的调控能力,必须从多方面采取过硬措施,从严控制行政人员和行政经费。

(一)在财政内部全面实行“下管一级”的管理办法。

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行政经费总量限额、行政人员编制及人均行政支出综合定额提出控制指标,进行动态考核,辅之以一定的奖罚措施。

(二)推进行政改革,精简机构,这是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和压缩行政经费的治本之策。

笔者认为,精简机构是降低行政管理支出、减轻财政负担的一种最彻底和最有效的办法。

一方面要确保正常的行政经费提供,按照“精简、效能、廉洁、高效”的原则,保证必要的经费支出;另一方面,又要严格控制经费的支出规模,控制不合理开支,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三)建立有效的政府公务员系列的竞争机制。

这不仅包括公务员的公开考试录用制度,而且要逐步推行机关干部的辞退制度,改变行政机关人员只进不出的现象,改变目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现状,努力减少财政供养人口,节约财政支出,减轻社会负担。

(四)有效配置政府资源,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的效率。

政府应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重新认定公共产品提供的范围。

对于纯粹的公共产品,理应由政府财政支出;对混合产品,如:教育、卫生、科技等,可以采用市场提供和公共提供相结合的方式(即部分公共提供的方式)。

其中,公共提供的份额应该建立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从而既能较好地避免市场提供可能造成的消费不足的效率损失,又能有效地防止公共提供可能造成的消费过度的效率损失。

(五)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对财政收支的监管。

1.制定细致的预算管理办法,明确各级领导的审批权限和范围,并承担控制预算的经济责任;2.建立增收节支的激励和约束机制;3.建立事中、事后监督制度;4.建立一整套政府采购管理制度,实行阳光采购。

其实我们有很多的方法和措施可以降低我们的财政赤字,只是我们的政府部门都没有把工作做到实处,周而复始,逐渐形成不良之风,例如政府官员的成本由他们自己决定,缺乏外界社会公众的监督,那么行政管理费用也就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的降下来。

如果政府还不制止这种现象,那么中国的经济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就难以完成。

政府要真正的做到公务员的廉洁问题、监督机制是否完善、经费使用是否合理等等的问题。

我相信只要把每项工作都做到实处,政府部门的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

对于这种不良之风带来的贪污问题,一定要严惩,做到以儆效尤。

倡导官员廉洁行政,的的确确的树立人民公仆的形象。

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问题的所在,行政管理支出的比重肯定会得到根本的解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