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数学后进生的转化
后进生时刻围绕着初中的教学,后进生对学习产生逆反的情绪,
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一大困难。
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
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后进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后进生的学习和进步。
因此注重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激发兴趣,让后进生在快乐中学习
兴趣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催化剂,是促进学生求知欲望的强大动力。
数学问题本身枯燥无味,如果教不得法,就会引起学生视觉疲劳,听觉疲劳,产生厌学。
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数学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
也是促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有效手段之一。
教师要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堂氛围。
实践证明,学生的心情越愉快,思维就越活跃,聪明才智越能有效的发挥,教学效果就会越好。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抓住时机,给学生点拨、引导,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正确与否都要给予鼓励,使师生之间产生和谐的情感交流和融洽的合作气氛。
教师要挖掘数学的趣味性,用数学独特的严密性,实用性去感染
学生。
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给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家的生平,
谈世界数学发展史及我国古今数学家的光辉成就等,这一系列真实而又令人充满幻想的故事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还会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培养后进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教学中要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给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给他们搭建表现自我能力的平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亲自参与教学活动并一步步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去体验、去总结。
让他们尝到知识的甜美,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师要在课堂上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一种愉悦的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
三、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
数学后进生往往是没有好的学习习惯造成的。
他们不会学习,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
在教学中,要注意要求学生预习、自学,在学习中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结构和联系,总结寻找学习的规律,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引导,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
从不给他们现成答案,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自觉思考的能力。
注重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独立完成作业。
对待后进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
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
四、改变评价模式,增强后进生学习动力
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评价结果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对差生要优先提问,优先辅导,优先检查评价。
评价时,特别应注意后进生的进步处和闪光点,及时予以鼓励,耐心激励差生上进,增强其学习的信心。
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
在考试前应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差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还可使有些差生经过努力也有得较高分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从而达到转化目的。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注意采用上述方法对提高后进生的成绩帮助极大,对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极大的帮助。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江海”。
学习也是一样的,后进生之所以学习不好就是没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学。
他们这边失一点数学概念,那边丢一个定理、公式,从而越来越跟不上,越来越厌烦学习,也就越来越差。
但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培养,那么我们的汗水定会得到回报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阳原县金家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