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

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

中考九上文言文重点篇目《陈涉世家》选段比较阅读:一、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题。

(19分)【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乙】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①项梁。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②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

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学。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有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注:①季父:父之幼弟,即小叔父。

②戮:杀。

【参考译文】项籍是下相人,字羽。

开始起事的时候,他二十四岁。

项籍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的那位楚国大将。

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识字写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

项梁对他很生气。

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

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

”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被栎(yuè)阳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qí)县狱掾(yuàn)曹咎写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因此事情才得以了结。

后来项梁又杀了人,为了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

吴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在项梁之下。

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

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起去观看。

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急忙捂住项籍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却因此感到项籍很不一般。

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吴广素爱人(向来(一向))(2)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着)(3)故姓项氏(所以(因此))(4)梁以此奇籍((对……感到惊奇)2.翻译下面语句。

(6分)(1)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1)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就算侥幸不杀头),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

(2)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将领项燕,就是被秦国的将领王翦所杀掉的那个人啊。

3.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

(每句标一处)(2分)(1)广/故数言欲亡(2)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4.用原文语句填空。

(3分)【甲】文记述了陈胜发动起义的过程,他向士卒发出号召“”,并提出了“”这一千古流传的体现人人平等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名言。

甲: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1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分)【乙】文中表现项籍少怀壮志,抱负不凡的句子是:。

彼可取而代也!(15.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籍各是怎样的一个人?(4分)(4分)陈涉: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项籍:轻视学习(学习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崇尚武力,胸怀大志,具有叛逆性格二、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题。

(19分)【甲】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乙】晏子①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②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③也?”左右对曰:“为④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⑤?’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⑥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⑦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⑦也,寡人反取病(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注释]①晏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

②习辞:善于辞令,很会说话。

③以:用。

④为:于,在。

⑤坐,犯……罪。

⑥曷:同“何”,什么。

⑦其实:它们的果实。

⑧熙,同“嬉”,戏弄。

⑨病,辱。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

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侍从说:“晏婴,齐国的善于辞令的人,今天他将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从回答说:“当他到来时,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大王就问:‘他是哪国人?’侍从回答说,‘他是齐国人。

’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公差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去。

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擅长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了坐席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子,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却不同。

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

现在这个人生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苦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l)请广于君( 扩充) (2)岂直五百里哉( 仅仅。

)(3)所以然者何( 这样) (4)叶徒相似( 只,只是。

)2、翻译下面句子。

(6分)(1)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1)况且秦国灭了韩国和魏国,可是安陵君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老实的人,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2)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两个小官吏捆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

3.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

(每句标一处)(2分)安陵君/其许寡人生于淮北/则为枳4.用原文语句填空。

(3分)(1)甲文中,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请找出文中的一句“潜台词”。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或与臣而将四矣。

(2)乙文中晏子在回答楚王问话时,“”,写出了晏子郑重的态度,也隐含了他的不满。

避席对曰5、唐雎和晏子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各靠什么维护了国家的利益?(4分)5、唐雎主要靠勇敢靠威武不屈的拼命精神;晏子主要靠幽默机智(智慧)的外交辞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