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_化学热力学基础

第二章_化学热力学基础

H U pV U H pV H ( n) RT 1143 KJ (0 2.0mol 4.0 mol ) 8.315 10 3 KJ mol 1 K 1 298 K 1143 KJ 15 KJ 1128 KJ
3.2 热化学方程式
化学反应计量式 对任一化学反应
dD eE fF gG
νB是任一组分B的化学计量数,对 nB 反应物取负值,对生成物取正值。
0 B B
B
反应进度是一个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程度的物理量
当反应进行后,某一参与反应的物 质的物质的量从始态的n1变到终态 的n2,则该反应的进度
状态函数 的分类
容量性质(广延性质) 具有加和性,如V, n等
强度性质 不具有加和性,如T等 状态函数的特点:
状态一定,状态函数一定,殊途同归
2.2 热力学能
热力学能(U):系统内所有微观粒子的全部 能量之和,也称内能。 U是状态函数 (热力学能既然是系统内部能量的
总和,所以是系统自身的一种性质,在一定状态下 应有一定的数值,因此是状态函数)
【例】在pө和885C下,分解1.0 mol CaCO3需耗热量165 KJ。 试计算此过程的W, H和U. CaCO3的分解反应方程式为
CaCO 3 ( s ) CaO ( s ) CO2 ( g )
【解】 因为在等温等压下进行,所以Qp = H = 165 KJ
H U pV U H pV H ( n) RT 165 KJ (1.0mol 0) 8.315 10 3 KJ mol 1 K 1 1158 K 165 KJ 9.6 KJ 155 .4 KJ
T 300 K , n 1.00mol
终态
注意
1. Q和W都不是状态函数,其值大小与过程有关 2. Q和W只是能量传递形式,本身不是能量;有过程 才会有Q和W 3. Q和W是体系与环境之间能量传递形式,离开环境 无所谓热和功的概念 4. 关于Q和W的符号规定 体系吸热Q为+,放热Q为-; 环境对体系做功W为+, 体系对环境做功W为- 。
【例】计算下列系统的热力学能变化 1. 系统吸收了100 J热量,并且系统对环境做了540 J功 2. 系统放出了100 J热量,并且环境对系统做了635 J功 【解】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
U Q W
1.
U Q W 100 J ( 540 J) 440 J
2.
U Q W ( 100 J) 635 J 535 J
终态 p2, V2, T2 n (N2) 定温膨胀
过程 II p3, V1, T2 n (N2)
状态函数的改变量决定于过程的始态和 终态,与采取哪种途径来完成这个过程 无关。 系统状态变化的始态和终态一旦确 定,各状态函数改变量也就确定。 如
p1 , T1 , V1 → p2 , T2 , V2
Δp = p2 - p1
3. 焓
状态函数
H U pV
焓变:
H H 2 H 1
吸热反应 H 0 , 放热反应 H 0
Qp = H 等压反应热就是系统的焓变。
在等压过程中,系统吸收的热量全部用来增加系统的焓, 或者说系统焓的减少,全部以热的形式放出
为什么要定义焓? 为了使用方便,因为在等压、不作非膨胀功的 条件下,焓变等于等压热效应,容易测定,从而 可求其它热力学函数的变化值。 焓不是能量: 虽然具有能量的单位,但不 遵守能量守恒定律。
等压变化中,系统的焓变(H)和热力学能的 变化( U)之间的关系为
H U pV
讨论:
1. 当反应物和生成物都处于固态和液态时,反应的 V值很小,p V可忽略
H U
2. 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V值往往比较大,p V不可 忽略。应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得
pV p (V2 V1 ) ( n2 n1 ) RT H U pV U ( n2 n1 ) RT
【例】某过程中,系统从环境中吸收热量100 J,对 环境做体积功20 J。求该过程中系统热力学能的改 变量和环境热力学能的改变量。 【解】 系统: 环境:
U Q W 100 ( 20) 80J
U' U 80J
或U' 100 20 80J
§3

n2 n1


n

N2 g 3H2 g 2NH3 g
t0时 nB/mol 3.0 t1时 nB/mol 2.0 t2时 nB/mol 1.5 10.0 7.0 5.5 0 2.0 3.0

0 1
2
n1 N 2 ( 2 .0 3 .0 ) mol 1 .0 mol 1 1 N 2 n1 H 2 (7.0 10.0)mol 1 1.0mol H 2 3 n1 NH 3 (2.0 0)mol 1 1.0mol NH 3 2 同理计算 2 1.5mol
1. 等容反应热
系统在等容过程中, V = 0
W p (V2 V1 ) W 0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
U Q W
QV U
QV为等容反应热
等容过程பைடு நூலகம்,系统吸收的热量全部用来增加系统 的热力学能,或者说,系统热力学能的减少全部 以热的形式放出。
2. 等压反应热
在等压过程中,
W pV2 V1
p V
化学反应中,一般只做体积功
V1
p
l
体积功的计算 (理想气体恒温过程)
pex=1.00×105Pa
p1,V1
p1 4.00 10 Pa
5
p2,V2
p 2 1.00 10 Pa
5
T 300 K , n 1.00mol
始态
等温膨胀
ΔV = V2 - V1
ΔT = T2 - T1
1.3 过程与途径
当系统的状态发生变化时,从始态 到终态的变化经过称为过程,完成这个 过程的具体步骤则称为途径。 等压过程:始态、终态压力相等,并且过 程中始终保持这个压力。p1=p2 等容过程:始态、终态容积相等,并且 过程中始终保持这个容积。V1=V2 等温过程:始态、终态温度相等。T1=T2 绝热过程:体系与环境之间无热交换 Q = 0
U Q p pV
Qp 衡压反应热
U 2 U 1 Q p pV2 V1 U 2 U 1 Q p p2V2 p1V1 Q p ( U 2 p2V2 ) U 1 p1V1
在等压过程中,系统吸收的热量等于终态和始态的(U+pV) 值之差U, p, V都是状态函数,(U+pV)也是状态函数
过程特点:气体迅速膨胀可视为绝热过程,所 以该过程是绝热恒外压膨胀。 因此 ,Q = 0 ; W = - pe (V2 - V1) 求出功 W = - 100.0 (20.3 -10.0) = - 1.03 kJ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 ΔU = Q + W = - 1.03 kJ 再利用焓的定义 ΔH = ΔU +Δ(pV) =ΔU + (p2V2 - p1V1) = ΔU + nR (T2 - T1) = - 1.03 +8.314 ( 244.0 - 373.15) / 1000 = - 2.10 kJ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1 一些常用的术语 §2 §3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化学
§1
一些常用的术语
1.1 系统和环境 1.2 状态和状态函数 1.3 过程和途径
1.1 系统和环境
系统:被研究的对象。 环境:系统外与其密切相关的部分。 敞开系统:与环境有物质交换也有能量交换。
封闭系统:与环境无物质交换有能量交换。
热化学
3.1 反应热和焓的概念 3.2 热化学方程式 3.3 生成焓 3.4 盖斯定律
3.1 反应热和焓的概念
反应热 当系统发生化学变化后,并使生成 物的温度回到反应前反应物的温度(即等 温过程),系统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原因 反应发生后,生成物的总热力学能与 反应物的总热力学能就不相等,这种变化在 反应过程中就以热和功的形式表现出来。
引入反应进度的优点: 在反应进行到任意时刻,可以用任一反应物或生成物来 表示反应进行的程度,所得的值都是相同的,即:

nd , 2 nd ,1
d

ne , 2 ne ,1
e

n f , 2 n f ,1
f

n g , 2 n g ,1
g
反应进度被应用于反应热的计算、化学平衡 和反应速率的定义等方面。 注 由于与化学计量数ν有关,而ν又与反应式的书写有 关, 也与反应式的书写有关 意: 应用反应进度,必须与化学反应计量方程相对应
U 2 U 1 U
热力学能变化只与始态、终态有 关,与变化途径无关。
2.3 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具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它们之 间可以相互转化,而且在转化的过程中 能量的总值不变。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 质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对于封闭系统热力学第一定律为:
U Q W
系统终态和始态热力学能之差
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与热效应关系的方程式称 为热化学方程式。
例如,在298 K和100 KPa下,1 mol H2和0.5 mol O2反应,生成 1 mol液态水,放出286 KJ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可写成
t 0
1 3 N 2 g H 2 g NH 3 g 2 2 3.0 10.0 0 (mol)
7.0 2.0 (mol) t t1时 2.0 n N 2 (2.0 3.0)mol ' 2.0mol 1 1/ 2 N2 反应进度的特点: (1)无论用反应物还是生成物中任何物质求算的 都相同; (2)同一反应,方程式书写方式不同, 值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