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桃夹综合征PPT课件
2、文献上多讲确定诊断靠彩超,但由于左 肾静脉周围血管较多和结构复杂,普通 彩超不易诊断,而多数医院尚不具备高 分辨率彩超,这也是当前胡桃夹综合征 易误诊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们认为,鉴于胡桃夹综合征和肾炎的治 疗完全不同,肾脏科医生理应高度重视 这二病的鉴别诊断;我们的具体诊断经 验是:1、凡临床上
胡桃夹综合征
胡桃夹综合征
胡桃夹综合征又称左肾静脉压迫综合症或 胡桃夹现象,是由于先天或后天形体变 化等原因,左肾静脉受到挤压引起反复 血尿和蛋白尿。少数患者会出现贫血、 肾功能受损等并发症。
发病机制
下腔静脉位于腹主动脉的右侧,两者并 列于后腹壁,右肾静脉径直注入下腔静 脉,而左肾静脉则需穿经腹主动脉与肠 系膜上动脉所形成的夹角、跨越腹主动 脉前方才注入下腔静脉。
二、认识不足:大多数医院的肾科医生对 该病认识不足,尤其是对该病的临床表 现特点认识不深刻,致使常有误诊,给 病人带来巨大痛苦和经济负担。
经验教训
近年来,我科在有关科室的全力配合下, 确定诊断胡桃夹综合征三例,这些病人 全是在多家大医院就诊误诊为慢性肾炎 多年的病例,
我科虽仅诊断三例胡桃夹综合征病人,但 由于诊断比较严谨,也积累了一定的经 验。经过复习文献资料和总结经验教训, 我们认为:1、胡桃夹综合症的病人临床 上并非少见,由于大多肾科医生对该病 的理论和临床尚认识不足,临床上常易 误诊肾炎或血尿待诊。
二,对一些严重持续反复血尿、出血疼痛、 精索静脉曲张的成人患者,保守治疗效 果差,需要手术治疗。对于该病的治疗, 目前医学上尚处于探索阶段;
通常采用移位手术或人造支架置入手术。
误诊分析
一、过去认为该病少见,近年来,国内文 献报道较多;北大一附院自91年至01年, 诊断该病200余例;实际上该病并非少见;
岁。胡桃夹现象的主要症状是无症状性直立性 血尿或和蛋白尿,或发作性或持续性肉眼或镜 下血尿;其中无症状肉眼血尿更为常见;血尿 多在傍晚或运动后出现。 。
此外,随着病情的进展,数病人可有高血 压.贫血、肾功能受损等并发症或症状。
辅助诊断
一.
超声诊断,其诊断标准为:
仰卧位左肾静脉狭窄前扩张部位近端内径 比狭窄部位内径宽2倍以上可疑诊;脊柱 后神位15-20分钟后,其扩张部位内径比 狭窄部位内径宽3(或4)倍以上,诊断 较可靠。左肾静脉扩张近端血流速度 ≤0.09m/s,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 角在9度以内可作为参考。
辅助诊断
二、CT
三.
血管造影
四、 立卧位尿液检查:
1、平卧位尿蛋白阴性;表准立位后尿蛋白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小于
0.5g;绝对不能超过1g;超过1g者应除外 胡桃夹综合征;
2、 平卧位血 尿阴性;表准立位后有肉眼 血尿或镜下血尿;并且应该是非肾小球 性血尿;
治疗
一,随访观察适用于大部分儿童患者。随患 儿年龄增长,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 夹角处脂肪和结缔组织的增加或侧支循 环的建立,使左肾静脉受压程度得到缓 解,淤血状态得以改善而症状缓解。。 多数病儿,无需服药,观察一段时间后尿检 异常情况明显改善。
①反复发作的血尿、蛋白尿;
②或用治疗不易解释的尿检变化;
③或间歇性血尿、蛋白尿; ④或运动后的血尿、蛋白尿; ⑤或瘦长体形者的血尿、蛋白尿; ⑥或长期无浮肿的蛋白尿; ⑦或长期查无明显原因的镜下血尿; 均应严格做立卧位尿沉渣检查,排除胡桃
夹综合征;
2、如多次立卧位尿沉渣检查阳性,则应高 度疑诊胡桃夹综合征,应与有关科室医 生研究,进一步做不同体位的肾静脉彩 超、CT、或介入血管造影,以确诊。在 这方面,我们医院积累了一定经验,欢 迎广大病人前来就诊。
发病机制
正常时,此夹角为45-60°,被肠系膜脂肪、 淋巴结及腹膜等所填充使左肾静脉不致 受压;但青春期身高迅速增长、椎体过 度伸展、体型急剧变化等情况下,可使 ①左肾静脉受压致肾静脉淤血,可产生 蛋白尿; ②在静脉窦和肾盂之间形成异 常交通而发生血尿,蛋白尿等表现。
临床表现
好发于青春期至40岁左右,男性多见, 儿童发病分布在4~7岁,多发年龄见于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