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华师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人文信仰”,它的启发来自现代学者提出的“人文宗教”。
新儒家认为,儒家传统是一种不出世的却具有超越性的东方宗教,它不像其他的宗教,需要有神,有耶稣、安拉等外在权威。
它不需要外在的权威,它有一种具有内在超越性的信仰。
内在超越性,也就是道德心,如孟子所谓“仁义礼智”。
儒家传统的这一特质,若称为中华“人文信仰”更准确。
“人文信仰”在儒释道中都有,儒家比较典型,儒家是“以出世的心态行入世的功德”,在世俗社会中要完成人之为人的使命。
一是个体生命的健全,即诚意、正心、修身;另外就是建功立业,即把“立德、立功、立言”当作人生追求。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具有经济的、政治的、道德文化的属性。
但道德文化属性应是人的最高属性,是人之为人的最高本质。
信仰体系当中,儒家肯定人首先要解决肉体的存在问题,这并非一般人理解的儒家是重义轻利的。
儒家主张在道义的引领下对物质生活的安顿,认为这也是治国理政者须关注的重中之重。
如孔子所说“富之”“足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所说“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荀子也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节用以礼,裕民以政”。
在这个基础上,儒家重视和强调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人的道德、文化。
这是儒家生命大智慧的主要内涵。
儒学是仁学,但一般只讲“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关于“爱他人”,孟子曾发挥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爱他”或“他爱”推展为亲亲、仁民、爱物这样三个由近及远的层次。
实际上,孔子讲“古之学者为己”,就彰明了儒学仁学的首要内涵就是“为己之学”。
“为己”并不是自私自利,他是先成就自己。
这和现代人生存理念是一致的。
一个人要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开发出来,成长为一个士,再成长为君子,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然后你才能去齐家治国平天下。
荀子说过:“知者自知,仁者爱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义”在孟子这里发挥得比较到位。
义利并重,以义驭利,这是孟子对儒家核心价值的阐发。
儒学不是不讲功利,而是认为在功利之上有一个更高的价值,更高的原则,并借此来引领、驾驭功利。
这也是对道义上的担当精神的高扬。
荀子则进一步发挥了“礼法”范畴。
他把“仁”“义”这个基本的人文信仰转化成内规矩和外规矩。
内规矩即德的柔性约束,外规矩即法的刚性约束。
德与法统一起来就是礼或礼法。
德与法一起,共同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形成普遍的秩序与和谐。
因此,荀子是儒家“治统”的系统阐释者,是儒学由纯学术向汉初政治儒学转化、转型的重要中介。
(本文选自2017年4月1日新华网发展论坛,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儒家认为,儒家传统是一种东方宗教,它不需要外在权威。
内在超越性,亦即道德心,是儒家传统的一个特质。
B.儒释道中均有“人文信仰”,但儒家比较典型。
它是“以出世的心态行人世的功德”,它要完成在世俗社会中人之为人的使命。
C.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和道德文化属性都是人类所具有的属性。
但其中道德文化属性应是人的最高属性和最高本质。
D.一般人认为儒家重义轻利。
实际上,儒家也看重对人的物质生活的安顿,认为治政者必须关注“利民”“富民”“裕民”,这体现了儒家的生命大智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文信仰”这一说法是受现代学者“人文宗教”的启发而得来的。
儒家的“人文信仰”就是要完成健全个体生命和建功立业的使命。
B.文中引用孔子、孟子、荀子关于“利民”“富民”“裕民”的言论,是为了证明儒家主张在道义的引领下对物质生活的安顿。
C.儒学即仁学。
仁学不仅仅讲爱他人,也讲爱自己。
但不论是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还是孔子的“为己之学”,都应该是儒学仁学的重要内涵。
D.儒家不是不讲功利,而是要“义利并重,以义驭利”。
荀子则把“仁义”转化成内外规矩,此即儒家所讲的“礼”。
而“礼”是用来协调义利关系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言“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这也是孔子“仁政”思想的体现,而这对当代治政者来说,也有重要启示和现实意义。
B.孟子的“亲亲”“仁民”“爱物”,从家庭、社会到宇宙万物,层层深入地阐发了“仁”的内涵,树立了儒家仁者形象。
C.“知者自知,仁者爱人”蕴含了欲为“大丈夫”必先为“士”的道理。
一个人首先要成就自己,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D.荀子是儒家“治统”的系统阐释者,儒学由此向政治儒学转化。
后世很多儒学家的治政思想为当时统治者所用就是明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巴施蒂希追踪记【捷克】兹丹涅克·斯维拉克普舍梅克·巴施蒂希去世了。
火葬场里,前来告别的,只有稀稀拉拉几位死者生前的工友。
我跟巴施蒂希相遇,纯属偶然。
1965年春日的一个傍晚,我去西里西亚大街的淋浴房洗澡。
我刚脱下外套,一个五十岁开外的男人身穿雨衣闯了进来。
没等我答应,便穿着雨衣径自进了淋浴房。
不一会儿,浴室门“砰”地打开,那个男人走了出来,湿淋淋的头发打成绺,水从雨衣上往下滴落。
他疾步走出门,身后留下一路水渍。
他就是巴施蒂希。
在那一刻,我还一头雾水,但直觉告诉我,这个半路冒出来的怪人,肯定能成为“周日随笔”栏目绝好的题材。
我马上套上衣服,冲出门紧随他而去。
突然,他身子一闪,消失在“苏佩塔尔酒吧”里。
我以几秒的时差紧跟上他,吧台里的女招待,仿佛知道他会来似的,已经为他倒好了一杯雅卡玛如斯酒。
巴施蒂希并没有跟她搭话,而是端起酒杯慢慢呷了一口。
当女招待去给其他客人送酒时,巴施蒂希起身离开了酒吧。
我提醒女招待,说那人还没付账,女招待表情漠然地说:“我知道,您犯不着操心。
”我赶紧夺门而出,继续跟踪巴施蒂希到“地窖酒吧”,我刚在吧台前坐下来,巴施蒂希湿漉漉地来了,直接坐到我旁边的座椅上。
侍者不发一语,为他倒上一杯雅卡玛如斯酒。
他瞥见了坐在一旁的我,随即把头扭过去。
“对不起,”停顿片刻后,我开口,“我不想给您留下窥视癖的印象,我是一名记者,您的行为让我非常感兴趣。
”巴施蒂希并不理睬我。
等巴施蒂希杯中的酒见底后,我便试探他能否跟我一起再来一杯雅卡玛如斯酒。
他欣然同意。
“很遗憾,先生,您是记者。
”他说,“我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晾晒在法律面前,我无愧于自己的良知。
唯独您将关于我的文章在报纸上发表,这行不通。
”在巴施蒂希的遗物中,或许还能找到那一张地窖酒吧的酒水单。
那天,我在酒水单背面立了一份声明:巴施蒂希对我陈述的一切,我仅留给自己,藏在心底,唯有待他辞世之后方可公之于世。
“先生,我是一个鳏夫,是小城区家居装潢社的一名职员,我竭尽所能让膝下五个孩子生活得像模像样。
每天,我要送长女奥尔伽去学舞蹈,送小儿子雅罗谢克去幼儿园。
下班回到家里,我要打扫屋子、洗衣服、煮饭,还要监督孩子们做功课。
在这种无穷无尽的生活轮回里,每个星期,我为自己设定了一个晚上,就好似松鼠跳出飞转的轮盘那样,逃出来喝一杯雅卡玛如斯酒,在轮盘快要停止转动前再跑回去。
先生,今天这个夜晚就是其中之一。
”“我选择的这一个晚上是不固定的,前提必须是那天不下雨。
”“为什么必须是这样的前提呢?”我急切地发问。
“先生,我的良知不允许我,”他继续往下讲,“把钱花在买一杯酒上。
一想到灌进喉咙里的那些液体,可以给克薇塔买连袜裤,或者给雅罗谢克添置一双溜冰鞋,那么,即便最美味的酒,也是苦涩的。
一天晚上,我在酒吧小坐,走进来一位浑身湿透的客人。
酒吧里的酒徒们看到他的模样,发出一片惊呼:外面的雨那么大!那些准备结账离去的客人,便又坐下去,招呼侍者再来一杯。
这件事启发了我。
我计算了一下,对酒吧老板来说,免费给我提供一杯烈酒是十分划算的交易,因为我在酒吧一出现——您肯定也注意到了,我专门去那些没有窗户的酒吧——身穿湿淋淋雨衣的我,给人再真实不过的印象:外面正下着倾盆大雨。
酒水的消费量顷刻得到提升。
”“这个想法确实很好,”我说,“但本质上您是在欺骗公众,旨在谋取利益。
您不害怕吗?”我的这番质问让他激愤得满脸通红。
的确,我的话触及了他最敏感的神经。
“我没有欺骗任何人,先生。
”他说,“不止一次,有人看着我湿透了的外套发问:‘外面在下雨吗?'对这个问题,先生,我始终这样回答:‘不,我刚才淋浴了。
’我说的可是事实,我也承认,人们一般不会相信我来酒吧之前刚刚淋浴过,但这不关我的事。
我仔细通读了《刑法》,先生,法典里没有哪一条提到,如果天没有下雨,人就不能穿雨衣!”这就是普舍梅克·巴施蒂希。
由于夜间洒水车司机的疏忽大意,让布拉格失去了一位个性独特的人物,也让这座城市缺少了一种神奇和诗意。
(2016年05期《小说界》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小说以“普舍梅克·巴施蒂希去世了”开头,采用倒叙的叙述方式来记叙主人公的故事,同时文章中多处巧妙地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和生动性。
B.从“火葬场里,前来告别的,只有稀稀拉拉几位死者生前的工友”可以看出巴施蒂希在生活中是个并不受大家欢迎的孤独、落拓的人。
C.巴施蒂希身穿雨衣闯进淋浴房,不久又甩门而去,表现了他行为诡异、举止粗野、缺乏修养。
D.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刻画酒吧女招待和侍者的形象,从“女招待表情漠然”“侍者不发一语”可以看出当时冷漠的社会环境。
E.小说中的“我”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
文章正是通过“我”的追踪和发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巴施蒂希的品质一步步得以体现。
5.请简要概括小说中“我”的形象特点。
(4分)6.文章结尾说“也让这座城市缺少了一种神奇和诗意”,你是否同意作者“神奇”和“诗意”这一说法?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探究。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
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
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
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