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写作基础知识复习汇总
新祥旭考研:十年专注考研一对一辅导
专业一(写作)
一、古文改写
二、微小说写作
1.关键词
2.续写
三、散文缩写
四、以关键词为题作文
五、艺术作品(文学、音乐、舞蹈、雕塑、绘画、建筑、
戏剧、电影)推荐
六、宣传文案写作
专业二(文学基础)
一、中国古代文学
(一)诗歌
1.诗经
2.离骚
3.汉乐府
4.陶渊明
5.李白(“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创作对比)
6.杜甫
7.李商隐
8.温庭筠
9.苏轼
10.李清照
11.辛弃疾
(二)小说
1.魏晋小说
2.唐传奇
3.三国、水浒、西游
4.红楼梦
5.聊斋志异
6.儒林外史
(三)戏剧
1.西厢记
2.牡丹亭
3.琵琶记
4.桃花扇
5.长生殿
(四)散文
1.庄子
2.论语
3.孟子
4.史记
二、中国现代文学
(一)主要作家
1.鲁迅(《呐喊》、《彷徨》、《野草》熟读理解)
2.沈从文(与郁达夫、废名、汪曾祺联系对比论述)
3.老舍
4.张爱玲、萧红(对比论述)
5.巴金
6 茅盾
7.曹禺
8.艾青
9.郭沫若
10.钱钟书
(二)诗歌派别
1.后期新月派
2.现代派(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的创作)
3.七月派
4.九叶派(穆旦、郑敏等诗人创作)
三、中国当代文学
1.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主要特征
2.新时期“人学”思潮的论争
3.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不同
4.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特征
5.寻根文学的审美倾向
6.后现代主义
7.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小说经历的历史意义转折
8.1957 年“干预生活”潮流中的突破与拓展
9.五六十年代的“反潮流小说”
10.“地下小说”
11.“伤痕小说”的特点
12.“反思小说”的特点
13.“改革小说”演进的四个阶段
14.80 年代小说观念和文体变革的总趋势
15.通俗小说的发展的原因
16.贺敬之、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
17.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的意义
18.新时期西部诗的特点
19.“归来的诗人”
20.“后朦胧诗”的特征
21.中国话剧现实主义传统的特点
22.“第四种剧本”的特征
23.《霓虹灯下的哨兵》的艺术特色
24.老舍“京味”话剧的艺术特色
25.当代历史剧创作的主要特点
26.新时期“社会问题剧”的特点与发展
27.新时期话剧的探索
28.当代话剧创作的出路和可提供的借鉴
29.散文包含的五个表现层面
30.1961 年“散文年”散文创作的特点
31.“十七年”散文的模式
32.杨朔散文的特征
33.秦牧散文特征
34.刘白羽散文创作三时期
35.新时期后散文创作两阶段
36.《随想录》的思想特色
37.巴金、孙犁在创作上的异同
38.贾平凹散文分类及特色
39.新时期男性散文家的创作
40.新时期女性散文家的创作
41.冰心在“五四”期间的文学成就
四、西方文学
(一)19 世纪
1.拜伦
2.普希金
3.惠特曼(《草叶集》)
4.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了解常引篇目的主人公名字,以及故事情节。
)
5.司汤达(《红与黑》)
6.狄更斯(《双城记》)
7.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8.托尔斯泰(《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那》等作品的故事情节、主人公等。
)
9.契科夫(《套中人》、剧本《樱桃园》)
10.马克·吐温
11.易卜生(《玩偶之家》)
12.博德莱尔(《恶之花》,掌握波德莱尔的文学地位)
13.左拉(《小酒店》、《娜娜》等,掌握自然主义的创作特点)
14.莫泊桑(《羊脂球》)
(二)20 世纪
1.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
2.托马斯·曼
3.布莱希特(布莱希特主张“陌生化”,要推翻“第四堵墙”)
4.卡夫卡(《城堡》《变形记》)
5.艾略特(《荒原》)
6.乔伊斯(意识流《尤利西斯》)
7.奥尼尔(《琼斯皇》、《天边外》)
8.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9.海明威(《老人与海》,“硬汉形象”)
10.萨特(“境遇剧”《禁闭》)
11.加缪
12.尤涅斯库(反戏剧《秃头歌女》)
13.加西亚·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
14.博尔赫斯(被称为图书馆作家,《小径分叉的花园》)
五、东方文学
1.川端康成(《伊豆舞女》《雪国》)
2.泰戈尔(《吉檀迦利》《飞鸟集》《新月集》)
六、中国古代文论
1.诗言志
2.儒家文学观(思无邪,诗教说)
3.《乐论》
4.道家思想(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涤除玄览”庄子:弃智、绝学、虚静、物
化)
5.言义关系(注意儒家、道家的不同理解)
6.曹丕
7.《文心雕龙》
8.《诗品》
9.《诗式》
10.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11.苏轼(无法之法)
12.严羽《沧浪诗话》
13.李卓吾(童心说、“化工”,对水浒、西厢的点评)
14.王国维《人间词话》
七、西方文学理论
1.直觉主义与意识流
2.新批评
3.存在主义与荒诞派
4.原型批评
5.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6.叙事学
7.结构主义
8.符号学
10.解释学与接受理论
11.解构主义
12.女权主义批评
13.后现代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