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简答论述题

马克思简答论述题

冲刺1三、简答题41.(2P 101)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答:(1)主体和客体之间具有实践关系,即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2)主体和客体之间具有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具有能动的改造和认识作用,这种能动性又受到客体的制约。

42. (2P106)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自的特点。

答:(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却是表面的、不深刻的。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它比感性认识深刻。

43. (5P239)简述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

答:(1)二者表现的经济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

(2),二者的数量不同: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3)剩余价值率清楚地表明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可变资本,利润率则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

44.( 6P 28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大量输出资本?答:从资本输出国即垄断资本主义输出的作用和后果是:(1)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并由此获得大量来自海外的高额利润和利息。

(2)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

(3)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

(4)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从而强化了金融资本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的统治地位。

45.( 8P 349)简述“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内容。

答:(1)人类从自然界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摆脱盲目自然力的支配,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2)人类从旧的社会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一切剥削压迫和旧式分工的束缚,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

(3)人类从剥削阶级的思想观念下解放出来,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成为社会意识的主人。

四、论述题46. (1P 61)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或称共性和个性)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包含了同类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

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意义: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7.(4P 219)试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与阶级局限性。

答:(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产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

当时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了许多先进的理论和观念,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

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特别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从整体上丧失了其历史进步性。

三、简答题41.(1P41)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答:(1)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静止或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2)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运动是无条件下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②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2.(3P134)简述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l)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2)社会改革可以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3)社会改革具有在一定程度上破除旧思想、旧观念、旧风俗、旧习惯,树立新尽想、新观念、新风俗、新习惯的作用。

43.(5P227)简述资本周转时阍和周转次数的含义以及二者同资本周转速度的关系。

答:(l)资本的周转时间,就是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有资本形式所经历的时间。

(2)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资本价值所经历的周转次数。

这个一定时间,通常以“年”作为计算单位。

(3)资本的周转速度与资本的周转时间成反比,与资本的周转次数成正比。

44.(6P277)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三类:(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2)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

(3)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45.(7P 305)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答:(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与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

(2)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4)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四、论述题46.(1P 85)试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l)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认识了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改造世界。

不顾或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坚决反对无视规律,盲目蛮干。

47.(3P159)为什么说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答: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这就是说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就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当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生产力的发展就要求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消灭过时的旧生产关系,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生产关系,以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但旧的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政权,总是要维护旧的生产关系。

要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就必须首先解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即改变旧的上层建筑,最主要的是消灭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国家政权。

三、简答题41.(P5)简述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答:(1)任何新的理论和学说,都必须批判地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以前人的思想所达到的终点作为自己研究的起点。

(2)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以及其他成果,为马克思、恩格斯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以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规律,从而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3)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既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又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各个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42. (1P54)简要说明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答: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辨证本性决定的:(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中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43.( 3P 142)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过程。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情况。

在一种生产关系产生和确立起来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是基本适合的,促进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虽然这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也有矛盾,但却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而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来的生产关系逐渐变得陈旧,它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变为基本不适合,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就要求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而新的生产关系一旦产生和确立起来,就又出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之间在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开始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新的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性质与发展要求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是一个川流不息、万古常新的循环过程,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把人类社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44.(5P 228)简述生产资本的构成。

答:生产资本的构成是生产过程中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重要因素。

生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

固定资本是指产业资本家用于机器、工具、厂房、设备等劳动资料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并非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按照它在每次生产过程中的使用磨损程度,其价值一部分一部分逐渐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经过多次生产过程,才把它的价值全部转移完毕,而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价值,随着商品的销售,又以货币资本的形态一部分一部分逐渐地周转回到产业资本家手中。

依据这部分资本价值周转方式是多次转移、多次收回的特点,把它称为固定资本。

流动资本是指产业资本家用于原料、材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这部分资本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商品销售,又以货币资本的形式一次全部回到产业资本家手中。

依据这部分资本价值周转方式是一次投入、一次收回的特点,把它称为流动资本。

45.(6P27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

答:(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2)它具有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功能。

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在思想道德领域,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