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
二、同离子效应与盐效应
【试验示例】在10ml 1 mol/L HAc溶液中加入2滴甲基 橙,溶液呈红色。向其中加入少量NaAc固体,振摇使之 完全解离,溶液逐渐变为黄色。 甲基橙在pH≤3.1的溶液中呈现红色,在pH≥4.4的溶 液中呈现黄色,上述实验现象表明,少量NaAc固体的加 入,使HAc溶液的酸度降低了。这是由于HAc溶液中存 在下列解离平衡: HAc H+ + Ac— NaAc的加入使溶液中Ac—的浓度增大,上述HAc的解 离平衡向左移动。Ac—浓度的增大,致使H+的浓度减小, HAc的解离度也随之降低。
第一节 酸碱质子理论
一、酸碱概念
酸碱质子理论认为:凡能给出质子( H+ )的物质是酸;凡能接
受质子( H+ )的物质是碱。在一定条件下能给出质子,在另一条件下 又能接受质子的物质是两性物质。当酸HA给出质子后形成A—,A—自 然对质子具有一定的亲和力,故A—是一种碱,亦即酸给出质子生成 相应的碱。同理,碱(A—)接受质子后又生成相应的酸(HA)。这种因 一个质子的得失而相互转化的每一对酸碱(HA和A—)称为共轭酸碱 对。
H+ 0.10-x
x (0.10 x) Ka = 0.10 x
+
Ac—
x
0.10+x
由于HAc本身的解离度较低,又因加入NaAc后同离 子(Ac—)效应的存在,使得HAc的解离度( )更低, 可取[Ac—]═ 0.10+x≈0.10,[HAc]═ 0.10-x≈0.10, 得 即 [H+] ═ 1.75 ×10−5 故
知识窗: 对于多元共轭酸碱对,由共轭酸碱的各级解离平衡,可推导 出各级与间关系: 二元共轭酸碱对H2A—A2−:K a1K b 2 = K a 2K b1 = Kw (8-4) Ka 三元共轭酸碱对H3A—A3−: (8-5) 1 K b3 K a 2 K b 2 K a 3 K b1 K w 对于多元共轭酸碱来说,在计算其解离常数时,应注意各级 K a 、K b 的对应关系。
• 掌握一元酸碱溶液的pH计算及缓冲溶液的pH
计算;
• 理解强酸强碱滴定的滴定曲线、突跃范围并能
合备方法以及具体应用。
能力目标: 能熟练给出质子酸碱的共轭对象,熟练 计算共轭酸碱的、值; 能准确选用公式计算酸碱溶液的pH; 会配制不同pH的缓冲溶液; 会制备常用的酸碱标准滴定溶液。
-15, K Ka 例1:已知H2S水溶液的 a1 =1.3×10-7, 2 =7.1×10 计算S2-的 K b 和 (25℃)。 K b2 1
解 根据H2S解离平衡,可得 2Ka 2 (H2S)K b1 (S ) = KW
K Ka (H2S) b 2 (S2-) = KW; 1
在发生同离子效应时,往往总伴随有盐效应的发生, 但同离子效应通常比盐效应的影响要强得多,故在一般 的酸碱平衡计算中,通常忽略盐效应的影响,而主要考 虑同离子效应。 例3:在0.10 mol/L HAc溶液中,加入少量NaAc固体,使 NaAc的浓度为0.10 mol/L(不考虑体积的变化),比较 加入NaAc固体前后H+浓度和HAc 解离度的变化。 解 加NaAc固体前(忽略水的解离),由式(8-7)得
[H+]= Ka 10-3 c = 1.75105 0.10 =1.3×
pH ═ -lg (1.3×10-3)=2.88 故 =[H+]/ c =
1.3 10-3 0.10
=1.3 ×10−2= 1.3 %
加NaAc固体后(忽略水的解离),设平衡时溶液中[H+] 为x mol/L,则有 HA c 平衡浓度(mol/L)
即一元共轭酸碱对的与具有以下定量关系: = K Ka Kb w 可见,共轭酸碱对中酸的解离常数越大,酸越强,则 其共轭碱的解离常数愈小,碱愈弱;反之,共轭酸碱对中 酸的越小,则其共轭碱的愈大。因此,已知酸或碱的解离 常数,就可根据式(8-3)计算其共轭碱或共轭酸的解离常数。
例如由附录三可查知: HAc的=1.75 ×10−5,则其共轭碱 Ac-的Kw =10−14 /1.75 ×10−5=5.7 ×10−10。同理,查附录三 可知NH3、C6H5NH2的值,则计算出其共轭酸NH4+、 C6H5NH2H+的值分别为5.6×10−10和2.3×10−5,进而可判 断其相对强弱。
酸的解离反应 碱的解离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 弱酸盐的水解反应 弱碱盐的水解反应 弱酸盐与强酸反应 弱碱盐与强碱反应
三、酸碱的强弱
酸碱的强弱可从定性、定量两个角度来描述。定性角度:酸的 强弱取决于酸给出质子的能力强弱,酸给出质子的能力越强,其酸性 越强,反之越弱;碱的强弱取决于碱接受质子的能力强弱,接受质子 的能力越强,其碱性越强,反之越弱;定量角度:酸碱的强弱可由它 们在水中的解离反应平衡常数(简称为弱酸弱碱的解离常数)的大小来 衡量。弱酸(HA)和弱碱(A-)的解离常数分别用和表示。
对共轭酸碱对来说,其共轭酸碱的强弱是相互制约的。 如果酸越易给出质子,即酸性越强,则其共轭碱对质子的 亲和力越弱,就越不容易接受质子,其碱性就越弱。反之, 酸愈弱,其共轭碱愈强。 由共轭酸碱对HA—A-的解离常数和的表达式(8-1)、 (8-2)推导,可得
[ ][ ] [ ][ ] ═ [H+][OH ]═KW K a Kb = [ ] [ ]
[H ] K a (c [ H ])
弱酸弱碱的解离常数一般为两位有效数 字,实际分析工作中,计算酸碱系统的[H+] (或pH)时,允许误差通常以5 %计。因此, 计算时可视情况做合理的近似处理。
当弱酸的解离度较小,x c,即c / K a ≥500 时,可用HA 的分析浓度代替其平衡浓度,即c-x ≈ c, 则式(8-6)可表示为
则
14 K 1 . 00 10 w K b1 (S2-) = = = 1.4 Ka2 (H 2S ) 7.11015
练一练:
Kw 1.00 10 14 = = 1.4 K b 2 (S2 ) = Ka2 (H 2S ) 1.3 10 7
-
①试判断下列物质是酸还是碱,并指出共轭酸碱对:H2CO3、 HAC、H3PO4、Na2CO3、NaH2PO4、KHPO4、NaAC、(CH2)6N4、Na3 PO4 、KHCO3、(CH2)6N4H+ ②写出下列物质的共轭酸碱型体,分别比较几种酸、几种碱 的强弱并说明理由。 HF、HAC、H2CO3、H3BO3、NaH2PO4
“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基础化学
(第三版)
高 琳 主编
第八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
“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节 酸碱质子理论
第二节 酸碱解离平衡和溶液的pH计算 第三节 缓冲溶液 第四节 酸碱滴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掌握酸碱反应实质及共轭酸碱对解离常数、间 的定量关系;
共轭
H+
NH4+(酸2)
总反应 HCl(酸1)+NH3(碱2)
NH4+(酸2)+ Cl—(碱1)
共轭
根据质子理论,电离理论中的各类酸、碱、盐反应均为质 子转移的酸碱反应。
根据质子理论,电离理论中的各类酸、碱、盐反应均为 质子转移的酸碱反应。
练一练: 酸 碱 反 应 完成下列酸碱反应方程式 HA + B H2O NH3 OH— Ac— H2O CN― OH— HB + A Ac— OH— HAc + H2 O + H3 O+ + H2 O + NH4+ H3 O+ NH4+ + + + H3 O+ + + H2 O + HAc + + + H2 O + NH3 H2O
可用分析浓度代替平衡浓度,即可用最简式计算 一元弱碱的质子转移平衡及其水溶液中OH—浓度的计 算,也可采用与上述一元弱酸类似的方法处理。
[OH-]= Kb [ ] = Kb (c [OH- ])
(5-8)
同理,当x c,即c/ K b ≥500时,可用最简式计算
[OH-]= Kb c
HA + H2O== H3 HA== H+ +
O+
+
A—
Ka =
Ka =
[ ][ 3 ] [ ]
可简化为: (8-1) (8-2)
A—
[ ][ ] [ ]
A—
+ H2O == HA + OH
Ka =
[ ][ ] [ ]
常见弱酸弱碱在水中的解离常数见附录三。弱酸的值越 大,表示其酸性越强。弱碱的值越大,表示其碱性越强。
知识窗:
( 5-9)
多元弱酸 ( 或弱碱 ) 的解离是分级进行的,通常,第一级解离是主要 K K Kb a 2 或 K b1 a 1 的,即 。因此多元弱酸水溶液可近似按一元弱酸 2 水溶液处理,其H+浓度的计算只需将式(8-6)、(8-7)及其使用条件中的 相应的用 K a1 代替即可。同理,对多元弱碱水溶液,其OH- 浓度的计 Ka 算只需将式(8-8)、(8-9)及其使用条件中的 K b 相应的用K b1 代替即可。 对两性物质 HA-( 如 NaHCO3、Na2HPO4 等 ) ,其水溶液的酸碱平衡比较复 杂。当 Ka1 Ka2,cKa2>20Kw,c/Ka1>20 时,则其水溶液中 H+ 的浓度可 按以下最简公式计算: [H+]= K a1K a2
查一查: 人们在对酸碱的认识过程中,提出了许多酸碱理论,除酸碱质 子理论外,你还知道那些酸碱理论? 它们的理论要点及优缺点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