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达泉的太极拳功夫朱纪生口述盛彬整理
一代宗师张达泉先生的生平和他的太极拳功夫,是我们这些拜在他门下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推行者责无旁贷的的责任。
张达泉先生生于1889年,张老师是旗人,他父亲张玉龙以走镖为生,18岁时他父亲叫他拜在铁臂纪德
(纪子修)的门下开始练太极,当时纪德赫赫有名,是著名武术家。
纪德拜杨露禅为师,是这条线下来的。
张老师1942年同夫人和女儿到上海,他女儿42年约八九岁,现在大概70多岁了,不知现在搬到哪里了?他本来住在武宁路漕家渡中行实业银行职员住的宿舍的旁边。
由于当时环境,他的生活比较清淡,他当时在中山公园、静安公园、大木桥路、长寿路桥等地传授太极功夫。
成为太极名家。
对太极拳功夫继承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最主要靠教拳为生,不像人家靠广告宣传,他靠的是太极功夫生存,当时没有人真正理解他的功夫到底怎么样?我们现在认识他是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结晶、民间艺术的瑰宝都可以讲,当时没有人能认识这一点,这需要政府去认识的。
张达泉小架是小中见大、体态饱满、舒展、正气豪然、一动一静、一正一斜、斜中求正、正而不斜、斜而不曲、一弛一张、静如山岳、行云流水、行如猫、神如鼠、如履薄冰、意远而劲长、朴素无华、结构严谨、一招一式、泾渭分明、简节明了、轻灵而空、松、静、园、正、匀、轻、稳。
与天地和谐,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古人云:练拳不练功、老来一场空。
张达泉老师认为拳就是为了使用,推手是对拳架的最好检验,怎么练就怎么用,怎么用就怎么练,用不好就是没练好。
所以他从起势到收势,每一招都练到能用,千锤百炼,炉火纯青。
他能做到一触即发,化即是发,这是当时许多名师名家所不能做的,望尘莫及的。
他能做到无处不太极,不管对方的手放在哪儿部位,他都可以轻松自如,一触即发。
手不定向,身无势。
他不管哪个方向,他都能做到稳静如水,身形不变。
有一次在中山公园有人问他:什么是梢劲?他没有言语,随手把旁边一个人手上的竹剑拿过来,把竹剑扔向5米多高的梧桐树的枝岔,那竹剑并牢牢地插在树上。
然后他把竹剑拿下来,有意地把竹剑往树干上插,竹剑插不进,因为竹剑不是很锋利。
人们很惊讶,人人称奇。
另有一次正值盛夏,场子上过来一个练摔跤的壮汉,他说:张老师你功夫很好,是不是让我体会一下?张老师手拿着一把扇子说:可以。
随着壮汉刚碰到老师的扇子上,老师一甩就把对方腾空发出去了,这就是他由根到梢、节节贯穿、伸筋拔骨的太极拳功夫。
还有一次有一个人拿着一白蜡杆枪,请教张老师什么是黏枪,张老师随手拿着一细长杆说:“你刺我吧”!然后对方直向张老师刺来,那人怎么也刺不到张老师,然后张老师轻轻一弹,那人就飞了出去。
他说:这是手的延长,由根到梢,如果手长的话,就是跟到手指,使枪的就要到枪尖。
手是耳朵,黏连才有听劲,可见张老师的太极黏连功夫是很深的。
他可以沾手即可黏到对方的根没有黏连就没有听劲长,没有听劲就不能做到舍己从人,继而不能做到四两拔千斤。
意远劲长,由根而发和一粘就黏连对方的根部。
黏连功夫也就是张老师太极功夫的精髓。
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张老师太极功? 颍 淙凰 牡茏雍驮俅 茏痈饔星 铮 铱闯隼喟屋偷囊簿褪谴饔⒗鲜α恕J鞔蟾 睿
畈乓抖悦?9年去世前,他和卅几个青年和壮汉推手,毫不费劲、轻松自如。
他说:“他只要站了起来,就没有人能推动他”。
可见他太极根底深厚。
张达泉老师的学生杨炳诚当时在漕家渡开皮鞋店,在62年他拿了全
国冠军,然后调到上海市体育工委,专职太极拳工作,之后由国家出面把张老师请到了体育工委工作,理论上总结、整理太极拳功夫。
杨露禅拳架分为:高架、平架、低架、大架、小架。
吴鉴泉练的是小架,吴公仪也是小架。
大架是八五式,是杨露禅拳老架,八八式是杨澄甫的新架,是小架。
杨露禅传下来的小架,一个是吴全佑,一个是纪德(纪子修),全佑传下来的是吴鉴泉,纪德传下来的是张达泉。
张达泉太极内容:拳架、定步推手、小捋(进三退二)、五门八步(五门八步要走八个方向,小捋只走前后,杨式叫大捋,杨式也有活步,他们叫大捋,我们叫小捋,他们叫外侧步,我们叫里侧步)、后面叫乱踩花和太极散打、太极剑、太极刀、棍、太极枪的完整系统,真正继承和发展了纪德的太极拳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