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2.3.2 化学反应的限度 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课时作业

2019年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2.3.2 化学反应的限度 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课时作业

2019年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2.3.2 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1.将煤块粉碎、经脱硫处理、在适当过量的空气中燃烧,这样处理的目的是( )的产生,避免造成“酸雨”③①使煤充分燃烧,提高煤的利用率②减少SO2减少有毒的CO产生,避免污染空气④减少CO的产生,避免“温室效应”2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的产生,过【解析】煤块粉碎是为了提高煤的利用率,脱硫是为了减少SO2量空气是为了减少CO的产生。

【答案】 A2.下列反应中可判断为可逆反应的是( )A.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氯化氢受热分解生成氢气和氯气B.氮气与氢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作用下可以生成氨气,同时氨气又分解为氮气和氢气C.单质溴可以置换出碘,氯气又可以置换出溴D.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在光照条件下可分解为盐酸和氧气【答案】 B3.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2A(g)+3B(g)2C(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A的生成速率与C的分解速率相等B.单位时间生成2n mol A,同时生成3n mol BC.A、B、C的浓度不再变化D.A、B、C的分子数之比为2∶3∶2【解析】A项,A的生成速率与C的分解速率都表示逆反应速率;B项,不管反应是否平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A的同时一定生成3n mol B,即v正不一定等于v逆;A、B、C 的浓度不再变化,表明已达到平衡状态;但平衡状态时A、B、C的分子数之比不一定为2∶3∶2,D不正确。

【答案】 C4.已知汽车尾气无害化处理反应为2NO(g)+2CO(g)N2(g)+2CO2(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可使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降低B.达到化学平衡时,化学反应已经停止C.v正(NO)=v正(CO2)时,说明达到了化学平衡D.单位时间内消耗CO和CO2的物质的量相等时,反应达到平衡【解析】升温,无论是正反应,还是逆反应,反应速率均加快,A项错误;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为0,即反应没有停止,B项错误;C项中给出的两个反应速率表示的方向均为正反应方向,没有逆反应方向,故不能用于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C项错误;由于CO和CO2的化学计量数相等,故当两者同时消耗的量相等时,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D项正确。

【答案】 D5.在一定温度下,向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NO2和SO2,发生反应:NO2+SO2NO+SO3,当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SO2和SO3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B.NO2和SO3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C.反应混合物的总物质的量一定等于反应开始时NO2和SO2的总物质的量D.SO2、NO2、NO、SO3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解析】题中没有给出各物质的投料情况,NO2、SO2和SO3的量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等,A、B、D错;该反应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故反应混合物的总物质的量一定等于反应开始时NO2和SO2的总物质的量,C正确。

【答案】 C6.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能说明反应X2(g)+Y2(g)2XY(g)已达到平衡的是( )A.容器内的总压强不随时间变化B.容器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变化C.XY气体的物质的量分数不变D.X2和Y2的消耗速率相等【解析】该反应的特点:一是可逆反应;二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

根据气体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物质的量之比推断,该反应在整个反应过程中总压强是不变的,A不能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同理推断,容器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始终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B 不能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X 2和Y 2的化学计量数相等且均为反应物,其消耗速率始终相等。

【答案】 C7.如图所示是425℃时,在1 L 密闭容器中发生化学反应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①中t 0时,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相同B .图①中t 0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 .图②中的逆反应为H 2(g)+I 2(g)2HI(g) D .图①②中当c (HI)=3.16 mol·L -1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解析】 图①中t 0时,H 2、I 2、HI 的物质的量相等但未保持不变,没有达到平衡状态,B 项错。

【答案】 B8.在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2 mol N 2和8 mol H 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达到平衡时H 2的转化率为25%,则平衡时氮气的体积分数a 和氨气的体积分数b 之间的关系是( )A .a >bB .a =bC .a <bD .无法确定【解析】 H 2的转化量为8 mol×25%=2 mol 。

消耗2 mol H 2,则生成43 mol NH 3,消耗23mol N 2,则平衡时NH 3和N 2的物质的量均为43mol ,二者的体积分数相等。

【答案】 B9.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2SO 2(g)+O 2(g)2SO 3(g),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 2、O 2、SO 3的浓度分别为0.2 mol·L -1、0.1 mol·L -1、0.2 mol·L -1,当反应至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A .SO 2为0.4 mol·L -1、O 2为0.2 mol·L -1B .SO 2为0.25 mol·L -1C .SO 2、SO 3均为0.15 mol ·L -1D .SO 3为0.4 mol·L -1【解析】 若该时刻SO 3全部转化为SO 2和O 2,则SO 2、O 2的浓度分别为0.4 mol·L -1、0.2 mol·L -1;而若该时刻SO 2和O 2全部化合生成SO 3,则SO 3的浓度为0.4 mol·L -1。

因为该反应是可逆反应,三种物质必须同时存在(即可逆反应中的物质均不可能100%转化),因此,体系中如SO 3、SO 2、O 2的浓度范围分别是0~0.4 mol·L -1、0~0.4 mol·L -1、0~0.2 mol·L -1,很显然,A 、D 是不可能的;C 中的数据表示SO 2和SO 3同时消耗而减少,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答案】 B10.下列措施,能使煤炭燃烧更充分,提高热能利用率的是( )A .多加煤以使炉火更旺B .在煤炭中加入生石灰C .做蜂窝煤时常在煤中掺和一些黄泥D .把煤粉碎,在煤粉燃烧器中燃烧【解析】 A 项,多加煤可导致燃烧不充分,浪费资源,错误;B 项,在煤炭中加入生石灰的目的是脱硫,减少SO 2的排放,与煤炭燃烧更充分无关,错误;C 项,做蜂窝煤时常在煤中掺和一些黄泥的主要目的是使煤炭易于成型,错误;D 项,煤粉碎能增加煤与空气中O 2的接触面积,燃烧得更快、更充分,提高煤的热能利用率,正确。

【答案】 D二、非选择题11.将等物质的量的氢气和碘蒸气放入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H 2(g)+I 2(g)2HI(g)(正反应放热),反应经过5 min 测得碘化氢的浓度为0.5 mol·L -1,碘蒸气的浓度为0.25 mol·L-1。

请填写以下空白:(1)v (HI)=________;v (H 2)=________;氢气的起始浓度=________。

(2)若上述反应达到平衡时,则平衡浓度c (HI)、c (I 2)、c (H 2)的关系是________(填“相等”“211”或“均为恒量”)。

【答案】 (1)0.1 mol·L -1·min -10.05 mol·L -1·min -10.5 mol·L -1(2)均为恒量12.一定温度下,在容积为V L 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a N(g)b M(g),M 、N 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1)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 b=________。

(2)t 1到t 2时刻,以M 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

(3)下列叙述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 .反应中M 与N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B .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C.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D.单位时间内每消耗a mol N,同时生成b mol ME.混合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解析】(1)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所以a∶b=(8 mol-2 mol)∶(5 mol-2 mol)=2∶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g)M(g)。

(2)v(M)=4 mol-3 molt2-t1min×V L=1t2-t1×Vmol·L-1·min-1。

(3)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物质的量之比不变,不能说明物质的量相等,A选项错误;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混合气体的质量始终不变,B选项错误;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若反应没有达到平衡状态,反应过程中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和压强始终在减小,当该量不再发生变化时,则说明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C和E选项正确;消耗a mol N和生成b mol M都表示的是正反应速率,没有体现逆反应速率的大小,不能说明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D选项错误。

【答案】(1)2 (2)1t2-t1×Vmol·L-1·min-1(3)CE13.在某一容积为5 L的密闭容器内,加入0.2 mol的CO和0.2 mol的H2O,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高温加热,发生如下反应:CO(g)+H2O(g)高温催化剂CO2(g)+H2(g)(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反应中CO2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1)根据图中数据,反应开始至达到平衡时,CO的反应速率为________;反应达到平衡时,c(H2)=________。

(2)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的依据是________。

①CO减少的化学反应速率和CO2减少的化学反应速率相等②CO、H2O、CO2、H2的浓度都相等③CO、H2O、CO2、H2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④正、逆反应速率都为零(3)如一开始加入0.1 mol的CO、0.1 mol的H2O、0.1 mol的CO2和0.1 mol的H2,在相同的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时,c(H2O)=________。

【解析】(1)由图可知10 min时达到平衡,所以v(CO)=Δc/t=0.03 mol·L-1/10 min =0.003 mol·L-1·min-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