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研究》期中作业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①2.④3.②4.②5.④6.①7.②8.③9.④10.②11.③12.③13.②14.③15.②16.①17.①18.④19.②20.③21.④22.③23.②24.④25.②26.②二、多项选择题1.①④2.①②③3.①③4.①②④5.①④6.①②7.②④8.②③9.①④10.②③11.①②④12.①③13.①③14.①②三、填空题1.必待非常之人2.俶傥非常之人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4.彼可取而代也5.《太史公自序》6.思来者7.成一家之言8.《春秋》9.《伯夷列传》10.五种11.见盛观衰12.九个13.女为悦己者容14.《魏公子列传》15.时不利兮骓不逝16.虞兮虞兮奈若何17.《魏公子列传》18.壮士一去兮不复还19.《屈原贾生列传》20.死国2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2.伍子胥23.伍子胥24.越王勾践25.越王勾践26.膑脚27.程婴28.刘邦29.《伯夷列传》30.《报任安书》31.《廉颇蔺相如列传》32.狂惑33.伍子胥四、标点题1.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
及饮卓氏,弄琴。
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
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
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载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王孙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与一钱也。
”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
文君为之久不乐,曰:“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
相如身自著犊鼻褌,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
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
2.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3.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4.范雎者,魏人也,字叔。
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
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
留数月,未得报。
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
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故得此馈,令雎受其牛酒,还其金。
既归,心怒雎,以告魏相。
魏相,魏之诸公子,曰魏齐。
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
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
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戮辱以惩后,令无妄言者。
雎从箦中谓守者曰:“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
”守者乃请出弃箦中死人。
魏齐醉,曰:“可矣。
”范雎得出。
5.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
可以其父质而召之,不然且为楚患。
”王使使谓伍奢曰:“能致汝二子则生,不能则死。
”伍奢曰:“尚为人仁,呼必来。
员为人刚戾忍垢,能成大事,彼见来之并禽,其势必不来。
”王不听,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
”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
二子到,则父子俱死。
何益父之死?往而令雠不得报耳。
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
”伍尚曰:“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
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后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
”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雠,我将归死。
”尚既就执,使者捕伍胥。
伍胥贯弓执矢向使者,使者不敢进,伍胥遂亡。
6.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
战少利,陈余复请兵。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侯皆从壁上观。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五、简答、简析题1.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试作简要叙述。
汉初,由于秦末以来长期的战乱,造成了社会经济的严重凋敝。
面对这一社会现实,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正确对策。
采取这一政策最为著名的汉丞相是萧何与曹参。
正是由于汉初至文景时期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恢复与发展。
到武帝即位后,汉王朝的经济力量已十分雄厚,为汉武帝内外经营政策的实施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简述汉武帝内外经营政策的主要方面及其成就。
在汉初七十余年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上,汉武帝进用英俊,内外经营。
他镇压了阴谋叛乱的宗室藩王;平定了割据东南沿海的东瓯、闽越等地;凿山通道,控制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出击匈奴,通西域,伐大宛。
汉武帝正是以汉民族雄强的物质实力,完成了一系列著名的军事远征,这不但消除了外族入侵的威胁,而且大大扩展了帝国的疆土,确立了一个长达两千多年基本上保持原状的中华版图。
3.汉武盛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其一,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正确对策,社会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恢复与发展。
到武帝即位后,汉王朝的经济力量已十分雄厚,为汉武盛世的出现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其二,汉初七十余年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上,汉武帝以其雄才大略,进用英俊,内外经营,促成了汉武盛世的形成。
4.以汉大赋与茂陵石刻为例,说明大汉气象的基本特征。
司马相如《上林赋》以“苞括宇宙,总揽人物”的精神魄力,以前所未有的体制、规模、领域和范围,充分反映了汉武时期的历史风貌与昂扬奋进的时代气象,表现了当时汉民族以大为美的社会理想和审美风尚。
茂陵石刻对巨石略加雕凿、勾勒,刻削出人、马及其他动物的大体形,透射出雄强的生命力量。
汉大赋、茂陵石刻堪称为大汉帝国雄强生命的真实写照。
5.司马迁二十岁壮游中国,主要到了哪些地方?你能谈谈司马迁壮游中国的精神价值吗?司马迁二十岁壮游中国,主要到了湖南长沙及汩罗江,凭吊了屈原投水处;到了浙江会稽,参观了会稽山上的禹穴;到了韩信的故乡淮阴,了解到韩信早年的经历;到了山东曲阜,参观了孔子故里;到了秦楚、楚汉战争的战场彭城,访问遗老,查看地形,探访汉初功臣的遗闻轶事。
这次壮游的意义不只是对中国山川、风土人情、历史故事的熟悉,更在于他在这一过程中领略到了一种无限的时空、一种不羁的自由、一种精神的存在。
这是一次对自我精神的检阅,是一次生命意识的胜利凯旋。
它显示了司马迁天马骏足般的豪迈,显示了司马迁胸怀天下的人格本质。
6.司马迁的著史理想是什么?请你对司马迁的著史理想作出一番阐释。
司马迁的著史理想是: “述往事,思来者。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由此看来,他不只是为写历史而写历史,他之所以深入历史,是为了沟通古今,打开一条通向未来的道路,是为了从中传达出丰富而复杂的精神内涵。
无疑,这是一种着眼于历史而又超越历史的深远眼光。
7.司马迁是怎样重视史料的积累与论证工作的?请对此加以论述。
司马迁所做的第一步是要详尽地占有史料,使“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
”在完成这一艰苦的资料收集工作后,司马迁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记载并重、文献记载之间相互考核的原则,对材料的真伪作了异常细致的鉴别。
8.在《伯夷列传》、《货殖列传》中,司马迁表现出什么样的历史观?司马迁置伯夷、叔齐两人于七十列传第一,高踞于其他列传之上。
“末世争利,维彼奔义;让国饿死,天下称之,作《伯夷列传》第一。
”这样,司马迁通过弘扬一种高士品格,强调了精神价值在历史中的深远影响。
同时,司马迁又首创商人列传即《货殖列传》,充分肯定人逐利求富的天性,高度评价商人的卓越才干,一再强调经济的发展“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伯夷列传》与《货殖列传》在七十列传中首尾呼应,表现了司马迁义利并重的历史观。
9.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认为优秀的商人具有哪些非凡的才干与品质?在司马迁看来,那些优秀的商人与政治家、军事家相比毫不逊色,在他们身上同样集结着常人所没有的智、勇、仁、强,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虽没有王侯的封号,但势同王侯,足以称之为“素王”。
10.对于汉高祖刘邦,司马迁在《史记》中作了怎样的实录?试举例说明之。
汉高祖刘邦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有过重大作用的政治家。
对于这样一个重使中国复归一统的历史人物,司马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但与此同时,司马迁又以史笔大胆实录,揭示出刘邦的一些丑行。
如《项羽本纪》中描写刘邦在危急之际为了活命,根本不念骨肉至情,屡屡强蹶子女下车。
在《史记》的其它相关篇目中,司马迁还真实描写了好酒及色、赊酒赖账、游手好闲的无赖品行,脱去了刘邦是“真龙天子”的神圣外衣。
此外,在《萧相国世家》中写出了他猜忌功臣的心理;在《淮阴侯列传》中则暴露了他诛杀功臣的劣迹。
通观《史记》,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着种种恶习的真实的刘邦形象。
11.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在《史记》中有哪些具体的表现?你对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作怎样的评价?在司马迁的笔下,无论是开国皇帝,还是当今天子;无论是最高统治阶层,还是一般中小官吏;无论是他所痛恨的贪暴之徒,还是他所赞美的英雄豪杰,他都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对他们的种种恶行、缺点予以揭露,最大程度地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其中对汉高祖的无赖个性,吕后毒杀戚夫人的残暴,汉武帝任用酷吏的政治黑暗,司马迁都敢于大胆实录,充分显示出司马迁勇气的丰足。
司马迁实录的勇气根源于史家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根源于史家的历史正义感。
可以说,勇气是史家的铮铮铁骨,是史家的拳拳良心。
只有当史家的识见与史家的勇气两相兼备,才会有真实的历史、真实的生命。
12.对于项羽的自杀,李清照赞同,杜牧反对。
你能将杜牧与李清照的那首诗默写出来吗?杜牧诗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