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欧美文学复习资料精简版浪漫主义文学:1.1798年,华兹华斯(湖畔派中成就最高)与柯勒律治合作《抒情歌谣集》,标志英国浪漫文学兴起。
《抒情歌谣集·序》称为英国浪漫主义划时代的宣言。
2.英国湖畔派:(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①英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
②他们远离城市隐居湖区,都喜欢歌颂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以此来抵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
3.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4.拜伦(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贵族、反叛者、自由与正义)长篇讽刺诗《唐璜》 (1818-1823)5.拜伦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
这些英雄大多出自于拜伦的《东方叙事诗》里。
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
例如,抒情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贵公子哈洛尔德,《东方叙事诗》之一《海盗》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剧《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
6.东方叙事诗:①1813—1816年拜伦完成了一组以东方故事为题材的故事,称《东方叙事诗》。
包括《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之围》、《巴里西纳》6部长诗。
②叙事诗中的主人公被称作“拜伦式英雄”,这些叙事诗又叫“叛逆者叙事诗”。
7.拜伦长篇讽刺诗《唐·璜》热情、玩世不恭、但不绝望、忧郁。
8.雨果《(克伦威尔)序言》的发表,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书。
9.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夏多布里昂10.雨果(法国浪漫主义的主将和领袖)11.《巴黎圣母院》(1831)美丑对照12.《悲惨世界》(1862):人道主义思想主要人物:冉阿让、芳汀、柯塞特。
13.惠特曼(美国浪漫主义最伟大的诗人):《草叶集》“自由诗体”14.麦尔维尔《白鲸》(1851)自然主义文学:1.左拉:《苔蕾丝·拉甘》:是左拉的第一部自然主义小说。
《卢贡-马卡尔家族》:是左拉自然主义大型系列小说,长河小说,它的副标题“第二帝国时期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
1871-1881创作第一阶段,1882-1893第二阶段。
《小酒店》(1876):第一部获得巨大成功的作品。
主人公少妇:绮尔维丝《娜娜》(1879-1880):是《小酒店》的续篇。
绮尔维丝的女儿:娜娜《萌芽》:描写劳资矛盾。
主人公青工:艾蒂安·朗蒂埃2. 自然主义:是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倾向。
作为创作方法,自然主义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
在文学艺术上,以“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作为出发点的自然主义创作倾向,是同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一样源远流长的。
但作为一个比较自觉的、具有现代含义的文艺流派,自然主义则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然后波及欧洲一些国家,并影响到文化和艺术的许多部门。
唯美主义: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一种形式主义文艺思潮,最初产生于绘画领域,后来扩展到诗歌、小说、戏剧领域。
这些艺术家反对浪漫主义的情绪外露诗风,也不满现实主义的真实化倾向,明确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走进艺术的“象牙之塔”。
代表作家有佩特,王尔德等人。
象征主义文学:1.波德莱尔是象征派的先驱。
2.标志着象征主义正式诞生的是:莫里亚斯的《象征主义宣言》3.象征主义三大诗人:兰波:《醉舟》、魏尔伦:《无词浪漫曲》(诗集)、马拉美(法国):《牧神的午后》4. 象征主义:从浪漫主义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文学思潮和派别,也是现代主义文学产生最早、影响最大、波及面最广的一个文学流派。
在西欧的文学史上,19世纪后期的象征主义称前期象征主义,以与20世纪的象征主义相区别。
象征主义重视借助外在具体事物表达内心感受,注重联想、暗示,讲究诗歌的神秘性、音乐性以及“交感”手法。
代表诗人有兰波、魏尔伦、马拉美。
5. 波德莱尔《恶之花》①结构:《忧郁和理想》、《巴黎风貌》、《酒》、《恶之花》、《反抗》和《死亡》。
②内容:诗人第一次把大都会的生活和丑陋事物带进了诗歌王国;在这样的背景下,波德莱尔展示了个人的苦闷心理,写出了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悲剧命运。
③艺术特色:第一是通感的运用。
他的《通感》一诗,既提出了理论,又有具体运用,描写各种感觉的相通相似。
此外,在波德莱尔的笔下,各种艺术种类之间也是相通的。
第二是象征手法的运用。
《忧郁之四》最具代表性。
忧郁本是一种难以捉摸的、十分抽象的、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心态。
波德莱尔别出心裁地用各种意向来表现这种心态。
以实写虚,以有形写无形,但又不是实实在在的有形,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去思索和理解。
这些意向往往采用拟人化或意义的手法。
更特别的是,波德莱尔他常常颠倒比喻次序。
这种手法的美学效果是以奇取胜,它能产生一种压抑感,因为在这种比喻中,由大变小,使人产生一种局促、憋闷的感觉。
波德莱尔的诗歌充满想象,他认为想象是各种才能的母后,它能创造一个新世界。
第三,《恶之花》的语言极为精辟。
诗人曾说:“我整个一生都用来学习构造字句。
”他重新开掘十四行诗,使之发出新的光彩。
现实主义文学:司汤达(现实主义的奠基人)1.《拉辛与莎士比亚》(1823-1825):被认为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部理论著作。
1830年长篇小说《红与黑》的出版,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作者创作的高峰。
2.《红与黑》中于连形象分析:斯丹达尔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①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
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②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
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在德·雷纳尔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
在贝尚松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
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尔院长的宠儿。
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在德·拉莫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蒂尔德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
③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
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
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
④人物形象的局限性。
他的行动是个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旦个人的追求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3.《帕尔马修道院》(1839)(法布利斯吉娜莫斯卡伯爵克莱莉娅)巴尔扎克:(主要是傅雷译)1.第一部作品:《克伦威尔》(五幕诗体悲剧)长篇小说《舒昂党人》(1829):揭开序幕。
2.《人间喜剧》由96篇长中短篇小说组成,分三部分: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分析研究。
主干部分“风俗研究”又分:“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6个部分。
创作阶段:一:1829-1835 《苏镇舞会》《高布塞克》《家庭复仇》《长寿药水》(1830)《欧也妮·葛朗台》(1833) 、《高老头》(1834-1835)二:1835-1842 《古物陈列室》(1836-1839)《赛查·皮罗托盛衰记》(1837)《纽沁根银行》《公务员》(1838)《于絮尔·弥罗埃》《搅水女人》(1841)《幻灭》(1837-1843)(吕西安)三:1842-1848 《烟花女荣枯记》(1843-1847)《农民》(1844-1853)《贝姨》(1846)《邦斯舅舅》(1847)3.《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思想内容。
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为我们展现了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现实主义历史。
①作品深刻描写了封建贵族衰亡史。
在《古物陈列室》和《农民》中:作者通过描写资产阶级和贵族间的矛盾,来揭露封建贵族必将灭亡的客观历史规律。
《高老头》中他情场失意,被资产阶级小姐击败逼迫离开巴黎,是贵族厄运的写照。
《弃妇》中男爵卡斯顿经不起金钱的诱惑,抛弃了她。
贵妇人再次受到社会的弃绝,就这样资产阶级妇女靠金钱击败了贵族妇女并代替她们活跃于上流社会。
②资产阶级的发家史。
作者通过一系列本质相同而形象各异的资产阶级人物真实地再现了资产阶级的发家史。
《高利贷者》中的高布赛克是单纯的高利贷者,不懂商品的流通和资本的周转。
《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懂得在流通中使资本增值。
《纽沁根银行家》中纽沁根是交融资产阶级的典型,不仅懂得怎样获得高利润,还会制造谣言、假象等。
③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金钱罪恶。
《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不让女儿爱破了产的查理,断送了女儿的青春。
被查理抛弃,使她即遭到金钱关系的摧残,又受到金钱关系的毒害,罪恶,是其父的牺牲品。
④对共和主义者的赞美和对社会理想的探索。
对共和主义者即不完全理解他们的思想实质,但又看不到他们是高尚品德的人。
《幻灭》中的克雷斯蒂安、《农民》中的尼雪龙艺术形象虽不够丰满,但描写他们的精神却十分突出。
4.伏盖公寓: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故事中的一个地点,它是巴黎拉丁区一所古旧、剥落的包饭客房,是一个姓伏盖的老妇人开的,所以叫伏盖公寓。
高老头一开始就是租住在这里的。
5.分析拉斯蒂涅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中的主人公拉斯蒂涅是复辟王朝后期到七月王朝时期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野心家的典型。
(小说描写他由一个没落贵族子弟腐化成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典型过程)。
他的性格发展有三个阶段:①他到巴黎上大学,想通过勤奋努力,刻苦攻读争取一番功名。
但是经不起上流社会的诱惑。
3年的巴黎生活使他看清了社会的本质:法律和道德对有钱人无效,财产才是金科玉律。
于是他决定走另一条道路:往上爬!不顾一切地往上爬。
②经过人生两个导师的教唆,拉斯底涅开始了明显的蜕变。
鲍赛昂夫人亲自教他读“人生这部分”培养他自私自利的人生观,传授他以牙还牙对付社会和个人的伎俩。
最后鲍赛昂夫人的隐退使他进一步认识到金钱的重要作用。
伏脱冷要求拉斯蒂涅同自己合伙,教他与维多莉恋爱,自己杀死维多莉的哥哥,以获取泰伊番的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