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物与空气的关系

作物与空气的关系

2
4、改良剂措施
– 施用改良剂或抑制剂,是为了降低土壤污染物 的水溶性、扩散性和生物有效性,从而降低它 们进入植物体的能力。
1
WHAT? WHY?
思考题
1、叙述田间CO2浓度的变化规律及CO2浓 度与产量的关系。
2、简述温室效应,SO2、氟化物和氮氧化 物,臭氧和酸雨对作物生育的影响。
3、叙述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质与作物 的生态关系。
38
2、CO2浓度与作物产量 – 大量研究表明,作物产量随CO2浓度增加而提 高。但是,CO2浓度并非越高越好,当CO2浓 度达到一定限度时,光合速率开始下降,此时 的CO2浓度成为CO2饱和点。 – 小麦的CO2饱和点为0.12%。
37
• 由于提高CO2浓度可以使作物增产,于是出现了 “施CO2肥”的问题,即将CO2作为一种肥料来施。
• 自然条件下,N2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转化为作物可 以吸收利用的铵态氮:1、共生固氮;2、雷电。 前者是最主要的。
35
– 共生固氮即豆科作物通过与其共生的根瘤菌固 定并利用空气中的氮素。
图片来自网络
34
– 豆科作物可以进行生物固氮,但不意味着豆科 作物可以不施氮肥,因为根瘤菌固定的氮只占 豆类作物需氮总量的1/4~1/2。
27
㈢ 臭氧
• 臭氧由NO2在阳光下分解后与O2反应而来。大气 中本就有臭氧,近地面空气中浓度为 0.01~0.02µl/L,对植物无害,但近地面大气中 NO2的浓度增加导致了臭氧浓度增加,这种高浓 度的臭氧成了伤害植物的主要气态污染物之一。
26
• 臭氧对作物的伤害
–增加作物细胞膜透性并导致离子外渗,降低光合作用碳 还原率,改变代谢途径,刺激乙烯产生,促进蛋白质水 解,导致作物生长缓慢,提早衰老,产量降低。臭氧浓 度增加与作物减产率呈正相关。
第五节 作物与空气的关系
• 空气对作物的生态作用 • 不良大气环境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40
一、空气对作物的生态作用
㈠ CO2对作物的生态作用
1、田间CO2浓度的变化
• 年变化:作物生长季节,空气中CO2浓度较低,非作物生长季 节较高
• 日变化——作物群体内的CO2浓度,午夜和凌晨很高,日出之 后,逐渐下降,接近中午时降至最低,日落之后又逐渐升高
– 臭氧与SO2或NO2或酸雨同时存 在时,对作物的不利影响更强
•此图引自网络
25
㈣ 酸雨
• 酸雨是指pH<5.6的降水,包括雨、雾、雪、尘等形式, 因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故统称酸雨。
• 酸雨主要由煤和石油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主要是SO2、NO和NO2)所造成。
• 我国酸雨面积不断增大:1985年175万km2,1996年达到 384万km2,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0%。
水稻是根系,玉米是茎叶。
4
㈡ 土壤污染的治理方法
1、工程措施
– 指用物理(机械)、物理化学原理治理污染土壤 – 常见的有客土法、换土法、去表土法、翻土法、隔离
法、清洗法、热处理法和电化学法。
2、生物措施
– 是利用某些特定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较快地吸走或降解 污染物质。
3
3、农业措施
– 增施有机肥 – 控制土壤水分 – 选择不含或少含重金属的化肥 – 选择抗污染的作物种类、品种 – 改变栽培制度 – 将农用地变为非农业用地
8
二、土壤污染对作物的影响
㈠ 土壤污染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1、土壤污染源
– 土壤受到固态、液态和气态污染物的污染 – 按成分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
7
– 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5类:Cd、Cr、Hg、Ni、 Pb、Zn等重金属;As、S等非金属;N、P等无 机盐;酸碱物质;放射性物质。
– 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4类:三氯乙醛、酚、石 油、氰化物等有机毒物;好氧有机污染物;病 原微生物;农药。
• 空间变化——午夜和凌晨,越接近地表面,CO2浓度越高;白 天,也表现群体下部大于群体上部与中部
39
– 高产栽培要求群体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
– 保证通风透光的重要性:群体的上部与中部光 照充足,往往受到CO2浓度的限制,而下部 CO2浓度较高但光照较弱,只有通过改善通风 透光条件来解决这种矛盾。
• 通常分为微团粒结构(直径<0.25 mm)、团 粒结构(0.25~10 mm)、块状结构、核状结构、 柱状结构、片状结构。
16
–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性能最好,其水、肥、气、热处于 协调状态——
• 团粒内部的毛管孔隙可保持水分,而团粒之间的非毛管 孔隙则充满空气,能统一土壤水分与空气的矛盾;
• 团粒内部嫌气微生物活动旺盛,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而 团粒之间充满空气,可将有机质分解为作物所用,由此 统一保肥与供肥的矛盾;
• 团粒结构的土壤水分含量较稳定,利于土壤温度的稳定。
15
2、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的来源:天上的(雨、雪)、地上的 (灌溉水)、地下的(地下水)
–土壤水分与作物的生态关系 • 表现在:
A、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B、调节土壤温度
14
3、土壤空气
– 土壤空气中,80%是氮,20%是氧和二氧化碳; – 氧气主要影响土壤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有机物的分解; – 二氧化碳通过气体扩散与交换的方式进入近地空气
– 好处:保水供水性能和保肥供肥性能均很好。 – 是耕地中“当家地”、高产田
18
c、黏土——
• 黏粒含量高,毛管孔隙比例大,土壤通透性 差,保肥性好,但养分释放较慢,不耐旱也 不耐涝。
• 黏质土出苗率低,应提高播种质量
17
–土壤结构
• 指土壤固相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度以及团聚 体的大小、多少及其稳定性。
– 有机质的含量和性质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 我国耕地有机质含量普遍不高,需大力培肥地力。
9
㈢ 土壤生物性质与作物的生态关系
• 土壤的生物特性是土壤动、植物和微生 物活动所造成的一种生物化学和生物物 理学特性。
• 土壤微生物对土壤肥力和作物营养起着 重要作用。 – 直接参与土壤中的物质转化(分解动 植物残体,使土壤有机质矿质化和腐 殖质化)。
4、叙述土壤污染对作物的影响及土壤污染 的治理方法。
THE END
24
• 酸雨对作物的危害
– 直接危害——
• 危害作物叶片(破坏叶片蜡质层,造成叶片养分淋 失,破坏呼吸、代谢,甚至引起叶片坏死)
• 降低花粉寿命与种子萌发率 • 降低作物抗病能力 • 降低产量和品质
23
– 间接危害——通过影响土壤性状危害作物
a、破坏土壤缓冲物质,使土壤逐步酸化; b、使活性铝浓度增大,达到10~20µg/g时可损坏根系; c、使矿质养分,如Ca2+、Mg2+、K+等,大量淋失,
31
• 杂草防除难度增大 – CO2浓度增加使杂草生长也得到促进。
• 对病虫害的影响 – 温室效应导致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可能会 加物
– 二氧化硫、氟化物和氮氧化物为大气污染的主 要气体成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主要由电厂、 工业窑炉的煤炭燃烧所致,氟化物主要来自磷 肥厂、玻璃厂和砖瓦厂。
32
– 温室效应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 地区间气候差异变大 – 温室效应引起的气温上升幅度因地区而异:高 纬度地区升温幅度大于赤道地区,引起两极冰 帽消融、冻土带后退; – 气温上升引起的降雨量变化也具有地区差异: 赤道附近和纬度50°以上的地区降雨量增加, 而纬度10°~50°地区降雨较少。
11
2、土壤养分 –根据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反应,可分为3类:喜 氮作物、喜磷作物、喜钾作物。
• 喜氮作物:水稻、小麦、玉米、高梁等 • 喜磷作物:油菜、大豆、花生、蚕豆、荞麦等 • 喜钾作物:糖类作物(甘蔗、甜菜)、纤维作物
(棉花、麻类)、薯类作物、烟草及向日葵等
10
3、土壤有机质
– 有机质是作物所需养分的源泉,同时,可促进土 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 可以通过栽培措施促进或抑制根瘤菌固氮。一 般,加强光照、稀植、单作、施有机肥等促进 根瘤菌固氮,而遮荫、与高秆作物间作、密植、 施无机肥等将抑制根瘤菌固氮。
32
二、不良大气环境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㈠ 温室效应
– 温室效应主要由CO2、CH4、N2O等气体含量增加引起 • CO2在空气中本来就比较多,但人类活动使CO2浓 度逐渐增大; • CH4主要来自湿地(天然湿地、人工湿地)、天然气田 和煤矿等; • N2O主要来自土壤的硝化反硝化作用。
29
–二氧化硫和氟化物对作物的影响
• 引起作物叶片气孔阻力和K+渗出量增加,叶 绿素含量降低,光合与蒸腾作用降低,呼吸 速率增加,叶片出现焦斑,植株生长缓慢, 产量下降。
28
– 氮氧化物对作物的影响
• 是酸雨的组成成分; • 对某些独特植物群落(如泥炭藓)的生长
有抑制作用; • 可形成臭氧对植物有毒害作用。
6
– 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废气和废渣。 我国镉污染最严重,其次是汞、锌、铬等。
– 部分污染是农业自身造成的(施肥、打药)。
5
2、作物对污染物的反应
– 受污染后,生长发育减弱,光合和蒸腾作用下 降,产量下降,品质变劣。
– 不同种类作物对污染物的反应有差异
• 总累积量不同; • 累积重金属较多的部位不同:小麦、大豆是籽粒,
• 土壤分为3类9级: • 砂土类(粗砂土、细砂土) • 壤土类(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 • 黏土类(轻黏土、中黏土、重黏土)
20
a、砂土——
• 孔隙度大、结构性差,松散性和透水性好, 但不保水保肥。
• 好处:易耕作,且出苗率高。 • 宜种植块根类作物,施肥宜勤施少施
19
b、壤土——
– 砂粒、黏粒含量比例适中,毛管孔隙和非毛管 孔隙比例适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