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作物的生产与环境温度

4作物的生产与环境温度


一、作物的温度环境
(3)土温的季节性变化 • 与气温的季节性变化相似,一年之中,土表最高温
度出现在7月或8月,最低温度出现在1月或2月, 这种季节性变化也可传递到下层土壤。 • 如土壤温度的日变化规律一样,土温的季节性变幅 也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在中纬度地区,这种变 幅在土壤深度15-20cm处消失。
• 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加,在赤道地区仅为 10℃左右,在中纬度地区为20℃左右,在高纬度 地区可达30℃以上。
• 海洋上的气温年较差比陆地小,沿海比内陆小,湿 润地区较干燥小。在同一地区,随海拔高度升高气 温年较差减小。
一、作物的温度环境
3、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可影响土壤中各种盐类及其土壤溶液中氧 气的溶解度、影响土壤微生物及其他生物的活动、 制约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过程,并影响土壤中水汽的 移动,从而影响作物种子萌发和植株的生长发育。 (1)土壤的热量特性 土壤上层的热量状况主要决定于土壤表层的对太阳 辐射的热吸收及地面向大气辐射长波的热支出。土 壤热量特性主要决定于土壤热容量和导热性。
为12℃,温带为8-10℃,极地则为3-4℃或更小。 海拔高处比海拔低处小。 • 气温日较差还受季节和天气状况的影响,夏季最大, 冬季最小;晴天比阴天大。
一、作物的温度环境
2、气温的季节性变化
• 在北半球,气温最高月出现在7月(大陆)和8月 (海洋),最低月出现在1月(大陆)和2月(海 洋)。
• 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称为气温年 较差。
• 大气与土壤温差:影响作物对水分和矿质的吸收;
• 、水中溶解氧、其他生物 活动……
一、作物生活的温度环境
作物的环境温度包括气温和土温,土温又受气温 变化的影响。
气温的变化可分为周期性变化和非周期性变化:
周期性变化是由地球自传和公转所引起的,在时 间上以一日或一年为周期;
非周期性变化是指在时间上没有规律的变化,可 以发生在一日或一年的任何时间,通常是由气团的 交替、空气的平流而引起的气温突然降低或升高所 造成的。
一、作物的温度环境
1、气温的日变化 • 最高值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值出现在日出之
前。 • 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日较差(或日温差)。 • 气温日较差一般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在热带平均
二、作物对温度的基本要求
(二)作物的感温性
感温性:作物因受温度高低的影响而改变其生育期 的特性。包括低温春化和温度促进生长发育两个 方面。 小麦、油菜等冬性作物的感温性,表现为在幼苗 生长期间必须经低温刺激才能由营养生长转入生 殖发育阶段,这称为春化作用。
一、作物的温度环境
3、土壤温度 (1)土壤的热量特性 •重量热容量:又称为土壤比热,即每1g土壤增温 1℃所需的热量; •容积热容量:1cm3土壤增温1℃所需的热量。 由于空气的容积热容量很小,但水的容积热容量很 大,因此土壤中湿度增大会导致土壤的容积热容量显 著增大,使得潮湿土壤较干燥土壤温度变化缓慢。 •土壤导热性:主要决定于土壤颗粒间的空气和水分 状态。由于空气的导热性小,水的导热性大,因此潮 湿土壤较干燥土壤的导热性大。
第四章 温度对作物的生理生态效应
3 学时
第四章 温度对作物的生理生态效应
内容提要
一、作物生活的温度环境; 二、作物对温度的基本要求; 三、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效应; 四、极端温度对作物的伤害。
第四章 温度对作物的生理生态效应
•重点 1. 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2. 高温、低温对作物的伤害。
一、作物的温度环境
(2)土温的日变化 • 土表白天增热和夜间冷却引起土壤温度的昼夜变化,
这种变化可向下传递到较深土层,也可向上传递到 土表植被和接近土壤的大气。 • 土表最高温度一般出现在下午1时左右,在温暖季 节土表温度在接近日出是最低。 • 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昼夜变幅减小,深 度超过80-100cm时,土壤温度昼夜变幅消失。
•难点 温度与作物生长、生殖及代谢的关系。
第四章 温度对作物的生理生态效应
自然界的温度变化极为复杂、无序,而且对作物的生 活带来深刻影响:
• 地域性温差(纬度、海拔、地形等):影响作物生态型 形成和分布;
• 季节性温差:影响作物的生活周期和生长发育进程;
• 昼夜温差(日温差):影响作物的代谢强度和方向;影 响作物生长速率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二、作物对温度的基本要求 (一)作物生活的三基点温度
•不同作物对温度的要求不同:
二、作物对温度的基本要求 (一)作物生活的三基点温度 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不同:
不同生育阶段的最适和最高温度差异不大,而最低温 度差异较大。为什么?
二、作物对温度的基本要求
(一)作物生活的三基点温度 作物生长发育对三基点温度的要求有以下规律: •最适温度更接近最高温度,而与最低温度差距较大; •耐寒性较强的冬作物其三基点温度比喜温作物低510℃;而喜温作物特别是C4作物具较强耐高温性,但 耐冷性低,热带作物即使<18℃左右的低温有可能引 起低温危害; •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期的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变化不大, 但最低温度变幅大; •同一作物的最低温度在芽苗期低,伴随生长发育进程 最低温度升高,特别是开花期最高。
二、作物对温度的基本要求
作物在整个生活过程中所进行的一切生理生化反应 及所表现的生长发育现象,均须在具备一定温度的环 境下才能进行。
生存温度范围:作物保持生存的温度范围,大致为 -10℃至50℃;
生物学温度范围:作物生长发育温度范围,大致在 5-40℃之间。
作物的生活要求处于生物学温度范围内。
二、作物对温度的基本要求
(一)作物生活的三基点温度 三种基点温度:最低、最适、最高温度。在达到最 低温度和最高温度时,作物的生长发育即停止;当超 越最低或最高温度时,作物便受害甚至死亡。
作物的不同生理过程对温度的要求不同: •生长:大多数作物限于5-40℃之间,但耐寒性强的 作物,其三基点温度低于喜温作物; •光合作用:最低温度0-5℃,最适温度25-30℃,最 高温度为40-50℃; •呼吸作用:最低温度-10℃,最适温度36-40℃,最 高温度为5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