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生态系统规划样本

水生态系统规划样本

第八篇水生态系统规划
北京市域水生态环境系统由河道、湖泊、水库、湿地、排灌渠道等组成, 其生态功能体现在防洪减灾、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污染代谢以及水景观功能等方面。

综合上述功能对水生态系统的保育、恢复和建设提出的要求, 规划河湖水系。

1 现状情况及存在问题
1.1 现状情况
北京地处海河流域, 有大小河流100余条, 长约2700公里。

这些河流分属于大清河系、永定河系、北运河系、潮白河系、蓟运河系等五大水系, 并成为北京平原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

上述五大水系携带的砂砾等松散颗粒物形成了北京冲洪积扇平原。

永定河位于城市上游, 是北京市的防洪重点河道。

北运河位于城市下游, 是城市河道排水的尾闾, 其上游的温榆河是源于北京境内的唯一河流。

建国以来, 为了防洪排水和城市供水, 先后修建了官厅、密云、海子、怀柔等85座大、中、小型水库。

在中心城范围内有清河、坝河、通惠河、凉水河等四条主要排水河道( 均属北运河水系) 及其30多条主要支流, 河道总长度约360公里, 总流域面积约1266平方公里。

这些河道担负着供水、排水、美化环境、调节小气候的作用。

其中护城河、筒子河、土城沟、通惠河、长河等河道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人工开挖而成, 解放后, 为解决城市供水又先后修建了引水进城的永定河引水渠和京密引水渠。

可是, 由于北京市水资源紧缺, 中心城河道中只有永定河引水渠、京密引水渠、南护城河、通惠河( 高碑店闸以上) 、长河、北护城河基本常年有水, 其余河道基本没有常年补充水源。

近十年来, 北京市水利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为改进环境, 对市中心区河湖水系进行了综合整治, 按照风景河湖标准, 先后治理了长河、京密引水渠昆玉段、筒子河, 其中, 京密引水渠昆玉段和长河还实现了通航。

并对清河上段、万泉河、马草河下段、坝河( 酒仙桥段) 、北小河( 望京段) 等河道行了治理, 提高了河道的输水、防洪能力。

在大力进行河道综合整治的同时, 先后治理了”六海”、奥林匹克公园、北京植物园、朝阳公园、南湖公园、窑洼湖公园等湖泊。

到当前, 中心城27个湖泊总面积达到707公顷, 成为市民休憩娱乐的场所。

1.2 存在问题
建国以来, 北京市对河道进行了大规模整治, 已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防洪体系。

可是仍有部分山区洪水尚未得到控制, 水土流失严重。

特别是中心城上游西部山区洪水未得到控制, 对城市部分地区构成威胁。

已经治理的河道遗留问题较多, 实际泄洪能力低于设计标准, 存在隐患。

现状85座水库经过20~30年的工程运行, 普遍存在泥沙淤积、建筑物标准低、设备老化( 或失效) 等问题。

市域一些主要河道和排水沟长期未治理, 中心城河道除治理了通惠河、南北护城河、长河、双紫支渠、清河上段、马草河下段外, 其余大部分河道尚未治理, 河道排水能力低, 负担过重, 排水不畅, 淤积严重。

河流污染严重。

自1999年以来, 北京市遭遇连续干旱, 全市缺水形势日趋严峻, 河湖补水量锐减, 当前河湖年补水量仅3000万~4000万立方米。

由于河湖缺少水源补充, 水体流动性减弱, 对污染物基本没有稀释作用。

同时, 由于部分雨污分流管道和污水截流设施不健全, 中心城有近1000个雨水管道和污水管出口向河道溢流污水, 对河道产生严重污染。

当前已经治理的河道, 大部分是按照城市防洪排水要求进行设计的, 一般采取顺直河道、加大河宽、疏挖河床、修建护岸工程等措施, 这些河道治理工程保证了城市的防洪排水安全, 但也带来许多问题, 如, 河床硬化使河道几十年来形成的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动植物减少、地表水与地下水交换不畅, 不能充分发挥河道的资源作用, 也在一定程度影响水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

跨河桥梁、闸坝等构筑物是城市、河湖景观的组成部分, 但中心城河湖很多桥梁、闸坝在建设时未充分考虑与周围景观的协调, 造型简单, 观赏性不强, 甚至破坏河湖水系的整体风貌; 另外还有部分构筑物破损、老化严重, 满足不了河道功能的需要, 不符合规划要求。

20世纪80、 90年代, 为扩充建设用地, 先后填掉了一些湖泊水面, 有些河道被改为暗沟, 如通州的玉带河、黄村的新凤河等, 对城市防洪排水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当前, 这种状况得到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但部分开发单位为了谋取经济利益, 私自占用河道绿化隔离带或利用河道管理用房从事商业活动的事情仍时有发生。

2 地表水环境功能分区规划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是水资源保护的基础工作, 是水污染控制的依据。

在水功能分区时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 前瞻性原则, 便于管理、实用可行的原则, 水质水量并重、注重水质原则以及不得降低现状使用功能的原则。

本次水环境分区采用两级体系, 即一级区划和二级区划。

一级区划是宏观上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问题, 主要协调地区间用水关系, 长远上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二级区划主要协调用水部门之间的关系。

一级功能区的划分对二级功能区划分具有宏观指导作用。

一级功能区分四类, 包括保护区、保留区、开发利用区、缓冲区。

经过对北京市地表水体的调查分析, 并经过流域汇总协调后确定了北京市地表水功能区划。

北京市规划河段共101个, 总长1400公里。

一级功能分区26个, 其中保护区2个。

保护区指对水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及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有重要意义的水域。

该区严格禁止进行其它开发活动, 并不得进行二级区划。

保留区指当前开发利用程度不高, 为今后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而预留的水域区域。

开发利用区指具有满足工农业生产、城镇生活、渔业和游乐等多种需求要求的水域。

缓冲区指为协调省际间矛盾突出的地区间用水关系, 以及在保护区与开发区相接时, 为了满足保护水质要求而划定的水域。

二级功能区划分重点在一级所划的开发利用区内进行, 分七类, 包括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排污控制区。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以及上述水体功能分区,北京市各河流、水库水体的水质目标能够对应国家标准的五类水体水质指标制定( 图8-1) 。

第一类水体暂时空缺。

第二类水体主要包括官厅、密云、怀柔三大水库及其上游地区河道以及永定河( 山峡段) 、京密引水渠、永定河引水渠( 三家店—罗道庄) 、清水河( 含斋堂水库) 、桃峪口沟( 含桃峪口水库) 、拒马河等水体。

第三类水体主要包括十三陵水库、海子水库、崇青水库、潮白河( 向阳闸以上) 、永定河( 平原段) 、怀河、泃河、洳河上段、大石河( 马各庄桥以上) 、永定河引水渠( 罗道庄—广安门) 、长河以及中心城其它风景观赏湖泊的水体。

第四类水体主要包括温榆河( 沙河水库—沙子营) 、南沙河及上游支流、泃河中段、凉水河上段、通惠河上段、清河上段、坝河上段、南北护城河、潮白河( 向阳闸以下) 、大石河( 马各庄桥以下) 、天堂河、城北减河、运潮减河等水体。

第五类水体主要包括北运河、温榆河下段、凤港减河、港沟河、小中河、泃河下段、洳河下段、凉水河下段、通惠河下段、清河下段、坝河下段、凤河及上游支沟等水体。

另外, 为实施水域功能区的管理, 相关部门应加强水质监测和主要入河排污口污染物的监测, 提出监测断面、项目、站点布设等工程内容; 并完善水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水域功能区的管理机制。

图8-1 市域地表水水质目标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