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新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的提法,不仅是“名目”变更,而是语文课程内涵发生了变化。
按照美国新教育百科辞典的解释:“课程系指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
语文课程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语文学习活动的总和。
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从强调教学目标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学生、教师、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和隐性课程并重,这是当代课程改革的总趋势,自然也是语文课程改革的趋势。
新课标肯定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把他放在教师平等的地位上。
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实现了由承纳知识的容器向“学习发展”的主体角色转变。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要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为核心,通过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在师生共同合作、共同探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获得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愉悦,从而使学生的语文水准得到完整的提升。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不仅要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更要以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取向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在交际中学习、捕捉、筛选、加工和再生信息,并以此来强化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逐渐掌握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工具。
因此语文教学应将其自身的内涵、外延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着
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从而搭建语文的社会大舞台。
首先,教学行为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找准学生生活与书本知识的接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引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爸爸和书》一课时,就从“同学们,你们有哪些课外书?你能说说你的课外书是如何来的吗?”来引入,让学生“炫耀”自己的课外书,学生就有话可讲,而且也乐讲。
其次,教学行为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加强语文在生活中的应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来生成语文课程。
通过开展诸如找错字、收集春联等综合实践课的形式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从中感知、揣摩、领悟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
语文新课标注重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让学生深入地抓住课文关键的句子让学生反复去品读,通过品读去体会情感。
如:有位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西沙群岛五光十色”这一段课文时,他摈弃传统解析方法,注重了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品读,让学生体会出海水的美、沙滩的美。
还教给学生“初读想象画面——品读体会感情”这一读书方法,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
笔者还听过一位老师配上音乐朗读“西沙群岛五光十色”这一段课文,她注意把学生调入情景中,朗读完后说:“同学们,你们听了老师朗读课文,面对
这情景觉得美吗?有何感受?你该怎么读?”这样一点拨,学生的内心就能与当时的情景相通,读的劲头更高了,真正从读中领悟感情。
因此,“学生只有在不同语词、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中,才是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有效地培养语感。
”
而作业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学习环节,也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进一步升华到世界观方法论的一个重要手段。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得,需要教师给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布置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
过去的作业多为教师于课后布置,作业的数量、作业的难度以及作业完成的形式,教师有着决定权,并以一定的学习纪律作为强制力保障实施。
学生对于作业,总是处于被动接受任务的境地。
学生必须严格地按照教师所作的规定完成作业,没有选择权。
一般说来,学生总是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聪明一些的学生能完成得较好,不够用功的学生就常常采取逃避和拖延的办法。
在新课标下,如何改变过去作业不足之处,调动学生的作业积极性呢?其中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自主的选择作业,自己挖掘自己的学习动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教师应十分了解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和表达的欲望与困惑,在师生共同参与中及时给予学生以鼓励与必要的点拨,使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由不准确到准确、不熟练到熟练。
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如登山,正是在教师的指引
扶助下一步一步,逐步到达理想的境界的。
实施新课标是战斗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艰巨的任务,只有研究它、掌握它的规律,用之于实际课堂教学中,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