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之管窥
文言文教学,既是我们教学中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就其原因主要是教法简单、俗套,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要求学生弄懂每个字的意思,还要掌握一些相关的语法知识如名词作状语和倒装语序等。
教师尽管讲得口干舌燥,可学生听起来昏昏欲睡,效果很差。
再有就是背诵内容多,学生感到压力太大,还认为背诵文言文今后无多大用处。
针对这一情况,这些年来,我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翻译及分析的能力,进而学习古代作品的写作技巧。
在不断摸索与探讨中,得出以下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注重课前预习提示
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对于现代文,学生易于通过文字直寻主题。
文言文则不然,不了解古代文化和特殊的词法、句法现象,就无法真正理解文意,更无法与作者的意趣共鸣。
因此,文言文教学,教师“讲”些什么,怎么“讲”,很值得一提。
教学中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
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识三个方面,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
讲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或使学生进行常用词的积累,或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从而触类旁通。
就某篇文章而言,教师的讲也应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做到因文施教。
例如《黔之驴》一课,我课前先向学生提示:1、朗读课文要
把握故事情节;2、从不同角度去把握寓言的寓意;3、体会作者意图;4、释疑解惑,注重讨论,解决生字词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诵读。
其次,去探讨寓言的写法。
通过课前学生预习诵读,使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共同学习的兴趣。
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再加上教师有重点的讲解和点拨,学生大致疏通文意的要求还是能够达到的。
即使开始学生有些地方读不懂,但日积月累,学生读懂的地方就会越来越多。
退一步讲,文中有些非重点的难点,暂时不懂也无妨。
怕只怕教师完全代替学生去“读懂”,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学生永远无法自己去读懂。
二、注重阅读与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意思是说反复朗读能领会文章的旨意。
强调了读的作用及其重要意义。
大声朗读,熟读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
因为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知识经济时代虽然我们并不提倡“吟唱”,但“书读百遍”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诵读在学生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等方面的确大有裨益。
尤其是有些难句、长句一时领会不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就会逐步弄清其义。
对学生的诵读要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指导,需要避免毫无目的机械重复的读,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给学生以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的
指点;每次的读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语句,还要读出语气、读出语势;要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还是在读中体味情感、感悟意境;这些要求都要具体给学生以明确的导向。
讲后的诵读会对课文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朗读”,才是朗读目的之所在。
其次,诵读要与会意密切结合,以求借助诵读,在更深层次上理解文意,如在诵读《卖油翁》时,要领会陈康肃公与卖油翁之间的对话及卖油翁沥油的小故事,从卖油翁的笑话和高超的酌油技艺中明白熟能生巧的这个道理。
要求学生边诵读、边意会,力求使自己沉浸在文中所创的意境中,“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其次,诵读要以了解内容为前提,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根
据文章的思路来背诵。
背诵的方法很多。
记叙性文字可按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抓住时间词语来背诵;说明性文字可按内外远近上下左右由主(次)到次(主)等说明层次记忆;议论性文字可按抓论点、论据或中心句、分承句来记忆,如《山峡》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先让学生注重其山势、江水,再注重江水在夏季、春冬、秋季的景色变化,掌握其背诵。
最后,还可指导学生理清“文脉”(《桃花源记》),抓警句(《岳阳楼记》),抓关键词语来背诵。
为了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我始终做到了课前预习,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朗朗上口,从读中去悟,从读中去背。
课堂上激发学生,树立自信自诵、自背。
组织诵读、背诵竞赛,重视字词的理解,每期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均能熟念背诵要求的每篇课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注重质疑突重点
抓重点启迪深思是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能否抓住重点,其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重点抓的准确鲜明,使用扼要、通俗易懂的语言,学生听起来就容易懂,便于记,印象深刻。
否则,抓不着重点,讲得既平平淡淡又喋喋不休,学生就不易懂、不好记,甚至不愿学。
这样,只能在脑子里留下模模糊糊的一片。
抓住重点极为重要,引导、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也同样重要。
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启迪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钥匙,是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个人的学习越是善于思考就越是易于把自己的学习推向更高的阶段。
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在学生预习和自读的基础上,抓住教学重点,提出一系列能启发学生深思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如我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先给学生提出重点:这篇寓言共写了几个人?老愚公多大年纪了?怎么知道的?那个遗男有几岁了,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这次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这篇寓言写了一件什么事?寓言中的人物对待移山这件事的态度怎样?文章中有两个人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都是谁?比较这两个人的话,看看他们的态度究竟是不是一样?愚公究竟笨不笨?为什么又称他为愚公?智叟究竟聪明不聪明?为什么叫他智叟?这些质疑问题,最后在教学中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字词、语言和课文内容。
同时,通过不同的回答和讨论,很自然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要恰当要求学生抄写、默写、改写。
抄写就是抄书,对背
诵和默写有直接的作用,能帮助学生记忆。
抄写,一般选择生字较多和精彩的句子或段落。
默写就是不看书背着写,一般也选择生字较多或词语用得好的句子和段落。
它能使学生牢记字形,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改写就是改变原来的体载。
如诗歌《伤仲永》可改为小故事。
它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巩固已学过的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改写时,要照顾原文的语句,根据原文的层次、结构用自己的语言写。
抄写、默写、改写三者有时可相互连接运用:先抄写熟悉原文的字、词、语句,然后再进行默写或改写。
这样,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扎实。
最终达到了我教学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实践的主体,因此,文言文教学必须注重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采取多样灵活的教学方式,不断让学生消除对文言文的恐惧,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才能在文言文教学上取得满意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