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摘要】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应该教好文言文,每一位初中学生都应该学好文言文,在教与学中共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受到古代优秀文化的熏陶。

但是文言文与实际生活差距很大,中学生刚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文言文教学成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较薄弱的环节,文言文让学生感到难学、厌学、畏学。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有责任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探索出一条文言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让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不仅感兴趣,而且学得轻松愉快,把学习文言文变成享受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美好过程,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难走出误区探索途径寻找方法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应该教好文言文,每一位初中学生都应该学好文言文,在教与学中共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受到古代优秀文化的熏陶。

但是文言文与实际生活差距很大,中学生刚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感到难学、厌学、畏学,文言文教学成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较薄弱的环节。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有责任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探索出一条文言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让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不仅感兴趣,而且学得轻松愉快,把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变成享受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美好过程,从而提高文言文
教学质量。

一、文言文教学中的误区
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有诸多误区。

有的语文教师不仅把文言文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奉为至宝,而且将其异化成令学生头痛的紧箍咒。

“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充斥了文言文教学课堂,用教师的教全面代替了学生的学,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互动,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对知识印象不深刻、掌握不牢固,结果教师教得特别辛苦,学生学得非常吃力,效果却很不理想。

有的语文教师过分强调熟读、背诵,不管懂不懂,先让学生背了再教;串讲课文大意时不落实到字词句,只是按照教参的译文念一通,念完后就让学生读、背、默写,至于字词意思、句式特点、内容分析等,学生却一无所知。

有的语文教师重文言字词解释,轻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感悟;课堂教学流程散乱,讲到哪里算到哪里;教学方式机械、呆板,缺乏创新;组织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毫无生机与活力;无视文章自身特点,教学方法千篇一律……这种文言文教学使教与学脱节,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遏止了学生的创造力,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名篇佳作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枯枝败叶”。

二、文言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空间。

文言文教学应该倡导阅读—质疑—讨论的探究性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
习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师生积极互动、讨论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教师再点拨疑难,最后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阅读、质疑的过程中学会探索、研究,在积极互动、讨论
交流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牢固掌握知识,逐步形成能力。

2、“读书百遍,其意自现”,把阅读放在首位。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启蒙阶段,没有文言语感,对字词句都很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阅读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

阅读的方法有多种:范读、默读、吟读、诵读、朗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等。

其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范读可以让学生加深记忆,掌握音节与停顿。

如《论语》中的“默而识之”的“识”读“zhì”;《陈涉世家》中的“将军身被坚执锐”的“被”读“pī”……教师范读后学生也能读得朗朗上口,然后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读,在了解课文基本内容后指名朗读、组织齐读。

学生读得多了,兴趣和信心就增加了,背诵也就水到渠成,且能帮助理解课文大意。

但诵读必须口耳眼心齐上阵,必须在理解词义、了解句式的基础上进行。

因为文言文是用古汉语写的,学生用语音读出声音来却不明白意思,对于学习文言文并无多大帮助。

只有在懂得词义、了解句式
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诵读,才能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结合实际,教会方法。

文言文教学要“授之以渔”,教会学习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学生一字不漏地记录,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枯燥无味,毫无语
感、意境,原文、译文分离,学生厌学、畏学,结果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保留、替换、删减、增补、调整等。

最基本的方法是疏通大意。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要求作调整或增补,用今天的话进行直译;文中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按原文保留;遇到疑难,寻求同学帮助或教师点拨。

4、教会学生综合比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思是文言文教学的重难点之一。

实词的解释要兼顾到通假和词类活用的现象;虚词的理解包括意义和用法。

如果不教会方法,让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学生即无兴趣,又无知识。

教师在讲清知识要点后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学会综合比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实词中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教师在教学中要综合比较、归类,让学生举一反三。

如《陈涉世家》中有两句出现“书”字:“丹书帛日”、“得鱼腹中书”,前者是动词、写的意思,后者是名词、字条的意思。

而杜甫《春望》中的“家书抵万金”中的“书”是名词、书信的意思。

至于古今异义,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比较,加深印象。

虚词教学也要综合比较,帮助学生找出规律,
牢固掌握。

5、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工具书,随时查阅不懂的问题。

教师要教会并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独立分析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有差异的
字词,快速了解一词多义和同一个字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用法等。

如教师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开展查阅工具书比赛。

6、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讨论交流。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而学生个人能力有限,这时多一个人就多一条思路,多一种方法。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上可让学生讨论交流:或让几个学生共同研究文言文的含义和翻译方法;遇到疑难可组织学生集中讨论、各抒己见,让学生在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中解决疑难,互相沟通学习方法,共同促进、共同提高。

但学生在讨论前要仔细思考,然后进行交流;对于同学的不同意见要认真分析;即不能完全依赖别人,也不能固执已见,只能在相互讨论交流中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7、探究教材,挖掘深意,融入情感。

初中语文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乐园。

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在课堂教学中将人文情感真实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浸润滋养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如《唐睢不辱使命》一文的教学中,有的学生对课文内容提出质疑:秦王和安陵君都是两个独立国家的君王,秦王为什么派人对字陵君说“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这个提问质量很高,涉及文言文的人文情感,教师绝不能轻易放过,敷衍回答。

而应该让学生思考讨论,各抒己见,达成共识:秦王之意是要坑蒙拐骗、强取豪夺,既说明
了秦国强大、安陵国弱小,又表现了秦王骄横霸道的心理。

总之,语文教师要走出文言文教学的误区,采用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顺利闯过文言文这一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