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及特点一、社会化的条件从柏拉图起,历代的社会学家们就为人性及人类行为究竟就是由遗传所决定(即本能论),还就是后天教化所决定(即环境论)的问题所困扰,并为此而争论不休。
(一)个体社会化的遗传基础1.语言能力人类的语言能力就是人人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语言使人们之间可以通过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情感、沟通思想。
语言就是上代人传递给下代信息的中介,通过上代人的信息下代可以吸收到社会化所需要的元素,文化得以传承。
2.思维能力思维与语言有着密切关系,语言系统就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人类能够利用言语与符号进行学习与记忆,并把所获得的经验感受、知识技能用语言的形式加工,从而使人脑有了更高的抽象与概括能力,拓宽了人类在周围世界中发展的范围,逐渐建立了诸如数学、哲学、与各种科学的概念系统,这些反过来又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思维的发展。
3.学习能力人类的学习能力有着目的性与指向性,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完善自我观念、培养社会角色,主动地把社会文化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从本质上把握事物的特性,理性的指导社会行为。
为培养出合适的社会人,社会也提供个人学习的机会与条件,使个体自我完善,反过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事实上,人的学习能力不仅包含了先天素质因素,而且还有社会教化与个体后天努力等相互作用的因素,只有当个体与社会相互促进才能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4.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人的生理机制与心理活动就是人类长期发展的产物。
个体出生后,受生理发育的限制,生理上、生活上完全不能自理,必须依赖父母与其她养育者。
正就是这种依赖性使一个人生下来就开始了社会化的第一步,而不得不生活在社会中,与她人建立最初的交往关系,潜移默化地接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与生活方式,养成适应其生活环境的生活习惯。
由于这一时期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完全依赖于抚养者,对其怀有依恋与敬畏的感情,甚至视其为权威性人物,这种情感可能导致个体对抚养者的完全模仿与绝对服从,在个体社会化中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个体在依赖期的学习被认为就是个人能否取得社会人的资格、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一个重要环节。
个体在依赖期的学习首先就是自我认识,认识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自己在其中所处的地位,了解与周围之间的社会关系,学习怎样与她人相处。
然后学习各种生活技能、知识文化,为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的这种生活依赖期一方面被迫地接受社会化,成为社会的人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为人类传递与创造文化,提高人的素质提供了可能性。
(二)个体社会化的外在条件社会化除了人的内在因素以外,那些影响与作用于个体的所有的外部社会环境也就是社会化的关键因素。
这些因素主要就是文化、家庭、学校、同辈全体、工作单位与大众传播媒体等。
1.文化文化就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既包含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精神财富,又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风俗、习惯传统等,就是社会整体性的产物。
特定的社会文化对其成员的共同人格与行为方式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使她们的思维定式、观念形态、行为方式与生活实践自然地符合它的规范与要求,并以价值观念形态积淀于民族心理意识之中,发挥程度不同、功能不一的社会效应。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育儿方式对儿童社会化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1970年美国学者布朗芬不伦那完成了对美国与前苏联两种文化儿童养育方式的比较。
她发现由于美国注重“个人价值”,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少,儿童的自由时间多,个性发展空间比较大;前苏联则注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父母关心孩子的时间比较多,国家也直接参与儿童的教育与培养,因此,前苏联在培养儿童遵守社会规范、关心集体方面比美国要强的多。
虽然林肯总统签署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但黑人的受种族歧视的地位一直没有改变,因此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对黑人与白人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中价值观念的确立与行为准则的形成都有着巨大影响。
2.家庭家庭的教育反映了社会文化的要求,父母在与子女的关系中,将自身内化了的社会规范、价值标准、风俗传统潜移默化地传给子女。
作为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家庭的功能作用主要在于:(1)家庭就是与会结构的初级单位,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对每个人来说,家庭就是最早的社会关系,从一出生起家庭就给予了她血缘、种族、宗教、经济条件、政治地位、地域文化等社会特征,而各种社会关系也要通过家庭这个中介作用于儿童。
(2)儿童期就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对个人今后的智力水平、个性特征、道德情操的形成与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而这一时期儿童在家里得到时间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2/3,最基本的社会化主要就是在家庭中进行的,故父母的文化素养、教育方式对个体心理与观念的影响具有相当强的渗透性。
(3)处于依赖期的儿童在生理与心理上对家庭的感情最为强烈,父母对儿童有强大的支配能力与权威作用,子女为取悦与父母、获得精神与物质的需要,就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学习与模仿她们的行为,家庭启蒙教育对儿童日后的社会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学校对于进入学校的儿童与青少年来说,在社会化方面学校与教师的教育作用逐渐超过了家庭与家长的教育作用,而成为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化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
学校作为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条件之一,其特点主要有: 首先,学校就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有组织,有目的的系统受教育的各种条件。
学校社会化则强调专门的学习,带有半强制性,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强调生活技能的培养。
其次,学校使青少年适应了组织生活。
学校就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群体,它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学生必须学习与遵守这些行为规范与准则,按照规范的要求去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并理解与把握这种有组织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在学校里学生第一次参照她人的评价来评价与调整自己的行为。
再次,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校再对青少年传递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还起着一种人才筛选与过滤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她们今后的职业去向与人生价值的实现。
4.同辈群体所谓同龄群体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
同龄群体也就是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
首先,在同龄群体中的大多数活动不就是由某种权威事先安排的,她可以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她人进行交往,建立与中断关系。
这种活动可以使儿童大大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学会灵活的扮演多种社会角色,增强人际交入与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
其次,个体在同龄群体中接受大量亚文化的影响。
由于在同龄中个体可以接受大量亚文化的影响。
由于在同龄群体中个体可以摆脱像家庭或学校环境中的权威的影响,在群体中进行沟通,形成共鸣。
5.职业场所当一个结束自己的学校生活,就进入了社会,在工作单位里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这个过程意味着个人社会化在工作单位这一新的社会环境中又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首先,单位就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其次,单位给个人提供了一个检验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6.大众传媒所谓大众传播媒介就是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书籍、杂志等。
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新闻报导、舆论宣传、知识教育、生活娱乐、广告等方式,为广大社会成员理解与接受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奋斗目标、社会规范与行为方式等,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社会环境条件。
根据1996年,对中国城市独生子女的一项调查,在孩子们接触的媒体中,平均每天接触时间最多就是课外书,为27分钟,其次就是电视26分钟。
而电视中的卡通角色又深刻地影响了儿童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譬如暴力。
在美国,一项对电视暴力的研究表明,电视确实导致了观瞧此类电视节目的少年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同样会影响成年人的攻击性行为。
电视媒体的另一项影响就就是广告。
相信人们都有这样的观察,儿童们常记不住大人教给的东西,却能够对电视上的广告词倒背如流。
其实,广告不仅让儿童记住了广告词,更让儿童想念那就就是真的,她们以此为据来对抗家长的权威。
二、社会化的特点人的社会化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社会化过程的终身性,能动性与社会化与个性化就是辩证统一的过程。
1.终身性。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学习各种角色,不断社会化的一生,社会化过程有着明显的终身性。
如美国学者W、巴克教授所说,在当今社会里,主要的生活抉择在整个成年时期都就是未定的,社会化不再局限于童年,而就是一个终身、自我定向的过程。
因此完成每个基本社会化后,面临的就是新的更复杂更长远的继续社会化。
2.自主能动性。
人的社会化过程,并非就是无条件地,被动地接受她人与社会影响,而就是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主动性,在接受外界影响的同时也在对外界发生作用,而这种主动性随着个体年龄的增加,自我意识的增强而日益明显。
这使得社会化成为一个双向的过程。
往往存在两种情况,个人改变行为适应社会期望,这就是正向社会化的典型表现;二就是个人坚持自己的行为,迫使社会调整原来的期望,这就是反社会化。
正社会化就是主要,反社会化不易觉察。
3.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就是辩证的统一过程。
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就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上与一定的社会条件的作用下,伴随着社会化的过程而进行的。
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一方面就是形成某些共同特性,如接受特定社会共同的价值规范,遵守共同的行为规则,具有某些共同的心理性等。
但另一方面,社会化并不就是把所有的人变得一模一样,而就是一个使个体具有个性化的过程。
因而,两者就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