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洁净区臭氧消毒效果验证方案

洁净区臭氧消毒效果验证方案

洁净区臭氧消毒效果验证文件洁净区臭氧消毒效果验证方案验证方案的起草:日期:验证方案的审核:日期:验证方案的审核:日期:验证方案的批准:日期:1.概述臭氧是一种广谱高效灭菌剂,具有强烈杀菌消毒作用。

在常温、常压下分子结构不稳定,很快自行分解成氧(O2)和单个氧原子(O),后者具有很强的活性,对细菌有极强的氧化作用,臭氧氧化分解了细菌内部氧化葡萄糖所必须的酶,从而破坏其细胞膜,将它杀死。

多余的氧原子则会自行重新结合成为氧分子(O2),不存在任何有毒残留物,为无污染消毒剂。

公司选购的臭氧发生器是以空气为气源的箱式臭氧发生器,为洁净区进行空气消毒。

消毒方法是利用空调系统的循环风作为臭氧的载体,即将臭氧发生器生产的臭氧由净化空调系统的风机产生的压力风源,扩散至整个洁净区域,并使空气中的臭氧浓度均匀,即可达到灭菌的目的。

消毒时,打开臭氧发生器,臭氧灭菌浓度在开机120min后,达到10ppm以上。

2.风险评估该验证方案是根据风险评估来确定的验证的范围、项目、程度。

详见:固体制剂车间与提取车间洁净区臭氧消毒效果风险评估报告(FX-QA- 2019-02)。

3.验证目的确认臭氧发生器在正常运行,通过对在一定的时间洁净室(区)内臭氧浓度的测试,验证在预定的消毒程序时间内洁净区各洁净间臭氧浓度是否达到标准规定;通过微生物挑战性试验,确定在预定的消毒程序时间内臭氧对洁净室(区)的消毒效果及消毒周期。

4.职责车间:负责起草验证方案和报告,并负责本方案的实施。

负责跟踪所有偏差缺陷均已整改。

生产技术部:负责该方案和报告审核。

质量管理部:负责验证方案、验证报告的审核,负责对验证过程的监控和检验,负责对偏差作出处理意见。

质量副总:负责方案、偏差和报告的最后批准。

5.培训在本方案实施前,已对方案实施过程中涉及人员进行培训,以保证方案顺利实施,并做好培训记录,培训记录见附表1。

6.验证内容6.1.预确认(臭氧发生器的选择)6.1.1.目的:检查并确认臭氧发生器的选择符合生产设计要求。

6.1.2.确认步骤:臭氧发生量的计算。

6.1.2.1.臭氧消毒的浓度(C ):按臭氧消毒的效率和卫生部2008年颁布的《消毒技术规范》的标准,对空气中浮游菌,臭氧灭菌的浓度为(2~4)×10-6;对物体表面的沉降菌,臭氧灭菌的浓度为(10~15)×10-6。

6.1.2.2.臭氧的自然半衰期(S ):参比状态下为20min 左右;1h 衰退率约为62.25%;设计、运用臭氧消毒120min 达到相对浓度后,继续维持一段时间(2.5—3小时),即可达到机器、设备和建筑物表面沉降菌的杀灭目的。

6.1.2.3.消毒空间体积(V ):以选择合适的臭氧发生器为前提,设洁净区体积为V1,HV AC 系统风管容积为V 2,为保持洁净区正压所补充的新风的臭氧消耗量为V 3。

V 3的确定根据消毒实践,归纳出较可靠的经验公式:V 3=HV AC 系统循环总风量(m 3/h )×25%(假定新风补充量为25%)×10%(保持洁净区正压所补充的新风量)×33.75%(计算应用臭氧半衰率的预算值)即:V 3≈循环系统总风量×0.944%, 则消毒空间体积为:V=V 1+V 2+V 36.1.2.4.臭氧发生量计算结果:按上述要求,空气中的臭氧浓度(C )应达到10×10-6,折算为19.63mg/m3;臭氧发生器工作1h 后,臭氧自然衰退率(S )为62.25%;则选择臭氧发生器的臭氧发生量W (mg/h ):6.1.3.结论: 小结:6.2.安装确认6.2.1.目的:评价臭氧发生器的安装是否符合设计规范及工艺要求。

6.2.2.确认步骤:通过检查资料文件、电气部分、辅助设施配套情况、机器安装情况、SCVW -=1机器安装区域等。

6.2.3.确认记录:小结:6.3.运行确认6.3.1.目的:确认洁净区在臭氧发生器正常消毒时间2小时内,臭氧浓度符合设计要求。

6.3.2.测试步骤:按设备操作规程开启空调机组,关闭新风阀门和排风阀门,使整个被消毒的洁净区空气通过净化系统风管形成循环,启动臭氧发生器,检查臭氧发生器的运行情况及洁净区臭氧浓度。

6.3.3.合格标准6.3.3.1.臭氧发生器运行正常,与操作说明书相符。

6.3.3.2.在臭氧发生器开启后120min内洁净室内臭氧浓度≥10ppm,且所有洁净区域中臭氧浓度均≥10ppm。

6.3.3.3.消毒时间:所有洁净区域内臭氧浓度达到≥10ppm时开始计时,直到臭氧发生器停止工作臭氧浓度降至10ppm时终止,时间应≥60min。

臭氧灭菌后,臭氧浓度衰减至安全标准0.15ppm所需的时间应≤30min。

6.3.4.测试步骤:6.3.4.1.臭氧浓度-时间分布测试:选取距离空调送风口最远且送风口分布最稀少房间进行测试:固体制剂车间的高效包衣间(A1091)、提取车间收膏室。

臭氧发生器开启时开始测试,每15min测试一次;臭氧发生器开启45min后,此时臭氧浓度呈缓慢上升,近似平台,连续监测2h;臭氧发生器关闭,空调送新风时测试一次,15min后再测试一次,连续监测1h(监测在空调送新风时臭氧浓度的衰减)。

6.3.4.2.臭氧浓度―空间分布测试:选取关键房间(固体制剂车间:制粒室、总混间、压片室、包衣室、填充室、内包装室;提取车间:收膏室)从臭氧发生器开启120min 后依次测试房间的臭氧浓度。

6.3.5.测试仪器:SKY2000-03-M泵吸式臭氧检测仪(校验记录附后)。

6.3.6.取样:在房间远离送风口位置,距地面高1.1米处选取1个测试点,每一测试点应同时测试1个平行样。

小结:6.4.性能确认6.4.1.确认目的:确认预定的臭氧消毒程序在洁净区空间消毒后,微生物杀灭率率≥90%。

6.4.2.测试步骤:通过将枯草芽孢杆菌菌片袋(臭氧空间灭菌指示剂)放置在洁净区内确定的最差点,开启臭氧发生器,消毒两小时,取出指示剂进行培养。

检查微生物杀灭率。

6.4.3.关键房间选取:固体制剂车间粉碎室、制粒室、总混间、压片室、包衣室、填充室、内包装室;提取车间收膏室、灭菌后室、浸膏干燥室。

6.4.4.生物指示剂的制备:取枯草芽孢杆菌菌片袋放置在选取的房间进行测试。

每个房间放置2袋。

6.4.5.生物指示剂培养:消毒后将菌片袋移至超净工作台,在无菌条件下,用无菌镊子从菌片袋里取出芽孢菌片放入培养基中,置培养箱内,30~37℃恒温培养48小时。

并另取一只未消毒的指示剂同时培养作阳性对照。

6.4.6.结果判定:培养后的指示剂全保持红色,消毒完全,消毒后的生物指示剂经培养由红变为黄色,为消毒不合格,同时阳性对照管培养由红变黄判为该指示剂有效。

6.4.7.试验频次:需进行三次试验。

6.4.8.确认记录:臭氧消毒灭菌效果确认记录(1)臭氧消毒灭菌效果确认记录(3)结论:6.6.偏差及处理本次验证过程出现的偏差应详细记录在附件2“偏差记录表”中,验证小组根据公司《偏差管理规程》认真仔细地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并监督实施。

6.7.方案修改记录在执行过程中,本方案若有必要修改,应由验证小组提出,经验证委员会批准后方可执行,并记录在附表3“方案修改记录”中。

7.验证总结报告:验证结束应写出书面验证报告,验证报告与验证方案对应,并有结果评价与分析。

对验证结果的评审应包括:·验证试验项目是否有遗漏?·验证实施过程中对验证方案有无修改?修改原因、依据以及是否经过批准?·验证记录是否完整?·验证试验结果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偏差及对偏差的说明是否合理?是否需要做进一步的补充试验?生产部:质量部:车间:8.附表:附件1 臭氧消毒效果验证培训记录表附件2 偏差记录表附表3 方案修改记录表附表3 方案修改记录附件1:验证培训记录表13附表2:偏差记录表14附件4:方案修改记录表15附表4:洁净区臭氧消毒验证记录洁净区臭氧消毒验证记录16洁净区臭氧消毒效果验证报告验证报告的起草:日期:验证报告的审核:日期:验证报告的审核:日期:验证报告的批准:日期:1.概述臭氧是一种广谱高效灭菌剂,具有强烈杀菌消毒作用。

在常温、常压下分子结构不稳定,很快自行分解成氧(O2)和单个氧原子(O),后者具有很强的活性,对细菌有极强的氧化作用,臭氧氧化分解了细菌内部氧化葡萄糖所必须的酶,从而破坏其细胞膜,将它杀死。

多余的氧原子则会自行重新结合成为氧分子(O2),不存在任何有毒残留物,为无污染消毒剂。

公司选购的臭氧发生器是以空气为气源的箱式臭氧发生器,为洁净区进行空气消毒。

消毒方法是利用空调系统的循环风作为臭氧的载体,即将臭氧发生器生产的臭氧由净化空调系统的风机产生的压力风源,扩散至整个洁净区域,并使空气中的臭氧浓度均匀,即可达到灭菌的目的。

消毒时,打开臭氧发生器,臭氧灭菌浓度在开机120min后,达到10ppm以上。

2.风险评估该验证方案是根据风险评估来确定的验证的范围、项目、程度。

详见:固体制剂车间与提取车间洁净区臭氧消毒效果风险评估报告(FX-QA- 2019-02 )。

3.验证目的确认臭氧发生器在正常运行,通过对在一定的时间洁净室(区)内臭氧浓度的测试,验证在预定的消毒程序时间内洁净区各洁净间臭氧浓度是否达到标准规定;通过微生物挑战性试验,确定在预定的消毒程序时间内臭氧对洁净室(区)的消毒效果及消毒周期。

4.职责车间:负责起草验证方案和报告,并负责本方案的实施。

负责跟踪所有偏差缺陷均已整改。

生产技术部:负责该方案和报告审核。

质量管理部:负责验证方案、验证报告的审核,负责对验证过程的监控和检验,负12责对偏差作出处理意见。

质量副总:负责方案、偏差和报告的最后批准。

5.培训在本方案实施前,已对方案实施过程中涉及人员进行培训,以保证方案顺利实施,并做好培训记录,培训记录见附表1。

6.验证内容6.1.预确认(臭氧发生器的选择)6.1.1.目的:检查并确认臭氧发生器的选择符合生产设计要求。

6.1.2.确认步骤:臭氧发生量的计算。

6.1.2.1.臭氧消毒的浓度(C ):按臭氧消毒的效率和卫生部2008年颁布的《消毒技术规范》的标准,对空气中浮游菌,臭氧灭菌的浓度为(2~4)×10-6;对物体表面的沉降菌,臭氧灭菌的浓度为(10~15)×10-6。

6.1.2.2.臭氧的自然半衰期(S ):参比状态下为20min 左右;1h 衰退率约为62.25%;设计、运用臭氧消毒120min 达到相对浓度后,继续维持一段时间(2.5—3小时),即可达到机器、设备和建筑物表面沉降菌的杀灭目的。

6.1.2.3.消毒空间体积(V ):以选择合适的臭氧发生器为前提,设洁净区体积为V1,HV AC 系统风管容积为V 2,为保持洁净区正压所补充的新风的臭氧消耗量为V 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