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乳制品行业发展概况
(一)行业发展概况
1、乳制品制造行业概况
乳制品制造的产业链较长,涵盖饲草饲料、奶牛养殖、乳制品加工、终端销售等多个环节,各环节之间联系紧密,一体化程度要求很高,实现了第一产业(农牧业)向第二产业(食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分销、物流)纵向延伸。
产业链示意如下:
奶牛养殖是世界公认的节粮高效型畜牧业,是奶业的基础。
奶牛养殖的产品牛奶是乳制品制造的重要原料,奶牛养殖是乳制品制造行业的上游环节。
乳制品制造行业是奶业的重要子行业,是奶业发展的关键。
它上连奶牛养殖业,下连消费市场,是奶业的中轴和龙头。
根据《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9年修订)及《企业生产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 版),结合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乳制品的定义和分类如下:乳制品是以生鲜牛(羊)乳及其制品为主要原料,经加工制成的产品。
乳制品包括:液体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
调制乳、发酵乳);乳粉(全脂乳粉、脱脂乳粉、部分脱脂乳粉、调制乳粉、牛初乳粉);其他乳制品(炼乳、奶油、干酪等)。
2、全球2015 年国际奶业形势分析
(1)大部分主要奶业出口国家(地区)产量增长
截至2014年底,全球奶牛存栏2.72亿头,原料奶产量首次突破8亿吨大关,达到8.02 亿吨,同比增幅为 3.3%,高于前期历史水平,而同期国际乳制品贸易量稳步增长,达到6650万吨,增幅6%,接近全球总产量9%。
但是,整体上看仍然是绝大多数的乳制品为本地消费,因此无论是供给端还是需求端,少量的变动对整个国际市场价格都不能造成比较明显的影响。
在目前全球奶业贸易中,主要的出口国家(地区)有新西兰、澳大利亚、欧盟和美国,这四个国家(地区)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2015 年,这四个国家(地区)的原料奶产量(加工量)有涨有跌,美国增长 1.26%,欧盟增长3.03%,澳大利亚增长3.73%,新西兰下跌1.42%,合计产量增长为570.2 万吨,大幅低于2014 年的1062.9 万吨。
2015年主要奶业出口国家(地区)牛奶产量增幅
全球奶业的季节性很强,但由于这四个主要奶业国家(地区)中,美国和欧盟处于北半球,而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在南半球,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由于季节性造成的供给波动,因此从全球乳制品市场供应上看,没有出现很强的季节性差异。
(2)国际乳制品需求减弱
上述四个奶业贸易国家(地区)2015年原料奶产量合计增长了570.2 万吨,增量较上年有较大幅度的下跌,同时国际乳制品需求大幅下滑,尤其是中国的进口需求减弱和俄罗斯对欧盟等国(地区)实施乳制品的禁运,以及国际原油价格暴跌而造成的石油出口国购买力下降等因素,导致了国际乳制品市场价格低迷。
中国2015 年的乳制品消费在整个经济增速减缓的大背景下也出现了一定的停滞,进口的增长、尤其是大包原料奶粉由于国内库存的高企也出现了大幅度的下跌。
但我国的人均乳制品消费依然很低,2015 年仅为30.4千克,不足亚洲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市场潜力巨大,而国内供给长期看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中国对国际市场的需求也会随着消费的恢复而持续增长。
全球部分地区及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量
(3) 奶类总产量与各地区所占比重
2014 年,全球奶类生产趋势良好。
全球奶牛存栏2.72 亿头,比2013 年同期增长1.2%。
全球奶类产量突破8亿吨,约达到8.02亿吨,与2013 年相比增长3.3%。
其中,牛奶产量6.63 亿吨,增长3.3%,占奶类总量的82.7%;水牛奶产量1.06 吨,增长 4.4%,占奶类总产量的13.2%。
全球奶类生产有明显的区域性。
就牛奶生产而言:2014年亚洲牛奶产量 1.86亿吨,比2013 年增长 3.9%,占全球牛奶市场的28.1%;欧盟28 国牛奶产量 1.60亿吨,增长 4.0%,占比24.1%;北美及中美洲牛奶产量 1.19 亿吨,增长 2.1%;占比17.9%;南美洲牛奶产量0.73亿吨,增长2.7%,占比10.9%;欧洲28国外的其他欧洲国家牛奶产量0.58 亿吨,增长0.6%,占比8.7%;非洲牛奶产量0.35亿吨,增长 3.7%,占比8.7%;大洋洲牛奶产量0.32 亿吨,增长6.05%,占比 4.8%。
2014年各地区牛奶产量份额
(4)全球液态奶制品需求量
利乐公司的研究显示,由于经济发展,城市化加速以及亚洲中产阶级购买力增强,未来10 年全球牛奶消费将大幅增长。
公司预计,全球液态乳制品
的需求总量将从2010 年的约2,700 亿升增加到2020 年的约3,500 亿升。
2010-2020 年间,除西欧液态乳制品需求量可能持平外,全球其他地区的需求量均会增长,其中亚太、拉美和非洲地区的液态乳制品需求量都将呈2 位数增长。
此外,随着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亚洲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加上中产阶级快速增长,该地区消费者对乳制品的需求将大幅上升。
到2020年,中印两国的液态乳制品消费量有望占据全球总消费量的1/3,而亚太地区消费量将再次超过全球其他地区消费总量。
2010-2020 年全球液态乳制品消费总量预测
3、国内乳制品制造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阶段
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阶段,2000 年以前,乳制品行业处于基数低、增长慢的阶段。
从1985年至1999 年的复合增长率仅7.29%。
这个阶段产业链上各个环节都不发达,奶源主要是农户散养,产品结构也很单一,销售网络基本只局限于区域。
第二个阶段,2000 年至2008年,是乳制品行业从无到有外延式扩张阶段。
受益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大幅增长,奶制品消费需求高速增长,以量为主,蒙牛伊利等乳制品企业大规模扩张,乳制品销量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3%。
这一阶段乳制品企业的投入重点在渠道建设,以迅速占领市场为首要目标,实现了不拥有一头奶牛就可以大规模扩大产量,产品种类仍然较单一。
随着乳制品的普及化,乳制品企业之间开始价格混战,导致其竞相压低生鲜乳收购价格,但与此同时却
订立了较高的收奶标准,这使得生鲜乳的收购质量不断下降,引发了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爆发。
“三聚氰胺事件”后,乳制品行业进入第三个阶段,2008 年以来乳制品企业开始关注产业链的均衡发展,加大奶源投入力度。
消费者开始关注品牌和品质,随着消费需求的提升和消费选择向多样性、高端性发展,乳制品企业已经开始加大对产品环节的投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生产差异化的产品,作为扩大市场份额的突破口。
因此未来乳制品的竞争将在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展开。
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使得乳制品企业开始注重营销渠道建设;食品安全问题的爆发促使乳制品企业开始注重奶源建设;消费升级引起居民对乳制品的需求多样化、高端化。
乳制品企业已经进入奶源、产品、渠道全产业链竞争的时期。
考虑到乳制品消费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不断提高的收入水平,全产业链的均衡发展将引领乳制品行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
(2)我国奶业发展现状
①我国奶业取得的进展
A.奶牛存栏数增加
奶业发展的基础是奶牛。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98 年后,我国奶牛存栏呈增长态势(如图5 所示)。
以1990 年奶牛存栏为基础,我国用了11 年时间,奶牛存栏数到2001 年实现了“翻一番”;用了 4 年时间,到2005年“翻两番”。
2009 年底,全国奶牛存栏1,260.3 万头,2010 年奶牛存栏达到1,420.1 万头,泌乳牛为700 万-800 万头。
2012 年,我国奶业生产稳中有升,奶牛存栏稳定,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大幅上升。
2012 年全国奶牛存栏为1,493.9 万头,与2011年持平,牛奶产量3,743.6 万吨,同比增长 2.3%,全国100 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35%。
2013年全国奶牛存栏1441万头,2014年全国奶牛存栏1499万头,奶牛存栏基本保持稳定。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跨入新世纪后,我国的奶牛存栏量快速增长。
我国的
奶牛养殖户对奶牛养殖业的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1978-2014 年我国奶牛存栏量图
B.奶类总产量大幅增长
我国奶类总产量跨越了 3 个台阶。
2001年,我国的奶产量仅为1,000 万吨,从1978 年算起,我国奶产量实现1,000万吨用了23 年的时间。
2001-2004 年,用了 3 年的时间便达到了2,000 万吨。
2004-2006 年,用了 2 年的时间又增加了1,000 万吨,达到3,000 万吨。
2006-2011年,是从3,000多万吨向4,000 万吨迈进的过渡阶段,2012 年我国原料奶产量为3,868 万吨。
2013年牛奶产量3531 万吨,2014 年牛奶产量3,724.6 万吨,我国奶类产量增长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