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数学校本课教案

四年级数学校本课教案

数学四年级下第一课寻找规律教学容:爱好与特长培养资源包第1——3页教学目标:1、学会从简单问题入手找规律2、能够利用数论、几何等专题解周期性问题3、归纳找规律问题的解题思想教学重难点:同学们在探索某一类事物的性质或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时候,经常从观察具体事物入手,通过分析、猜测、验证,找出这类事物的一般属性。

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叫做归纳法,或者称之为找规律,很多人也称之为周期问题。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许多按一定循序排列的数,比如:一列自然数:1、2、3、4、5、6、7、8、9……举办奥运会的年份:1992、1996、2000、2004、2008、2012……像上面的这些例子,都是按某些规律排列着的一列数,这样的一列数就叫做数列。

同学们,你能找出下面个数列的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1)2、6、10、14、()、()(2)18、15、12、9、()、()(3)2、6、18、()、()(4)64、32、16、()、()二、问题探究1、试一试,根据前后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找出规律吧!2、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的想法!3、自己填一填吧!4、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是怎样寻找规律的?5、填一填(1)2、6、10、14、()、()(2)18、15、12、9、()、()(3)2、6、18、()、()(4)64、32、16、()、()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看相邻两个数的和(或差)是否是固定值,是固定值的这一数列,就叫等差数列;2)看相邻两个数的积(或商)是否是固定值,是固定值的这一数列,就叫等比数列。

三、问题拓展:1、先找出规律,然后再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提示:看看相隔的两个数之间有什么规律)(1)12、2、10、2、8、2、()、()(2)23、4、20、6、17、8、()、()2、数列1、1、2、3、5、8、13、21、()、()……括号里应填什么数?(提示:看看相邻几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1、1、2、3、5、8、13、21、()、()四、巩固练习:1、下面各列数中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数,请将它们找出来:(1)3,5,7,11,15,19,23,……(2)6,12,3,27,21,10,15,30,……(3)2,5,10,16,22,28,32,38,24,……(4)2,3,5,8,12,16,23,30,……这四个与众不同的数依次是:15,10,5,16。

因为:(1)除了15其余都是质数;(2)除了10其余都是3的倍数;(3)除了5其余都是偶数;(4)相邻两数之间的差依次是1,2,3,4,5,6,……,成等差数列。

注:本题答案不唯一,只要学生说明白道理就算正确。

2、在下面的一串数中,从第五个数起,每个数都是它前面四个数字之和的个位数字,那么在这串数中,能否出现相邻的四个数依次是2,0,0,8 ?1,9,9,9,8,5,1,3,7,6,7,3,3,9,2,7,1,9,9,6,……运用奇偶性进行分析,这些数的奇偶性依次是:奇,奇,奇,奇,偶,奇,奇,奇,奇,偶,奇,奇,奇,奇,偶,奇,奇,奇,奇,偶,……四个奇数一个偶数循环出现,而2,0,0,8均为偶数,必定不会出现在相邻的位置上。

3、数列1,1,2,3,5,8,13,21,34,……一共2005项,其中共有多少个是6的倍数?这串数从第三个起,每个数都是它前面两个数的和,所以这是一个菲波那契数列,这串数除以6的余数依次是:1,1,2,3,5,2,1,3,4,1,5,0,5,5,4,3,1,4,5,3,2,5,1,0,1,1,2,3,……,注意:计算余数的时候不用把原数计算出来,可以直接用菲波那契数列的规律计算余数,如前两个数是5,2,则下一个数是(5+2)÷6的余数为1 。

余数数列从第一个起,每24个循环一次,每一次循环中有两个数是6的倍数,而2005 =24×83+13,所以这2005个数中一共有2×83+1=167个是6的倍数。

4、请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1×9+2=1112×9+3=111()×9+()=1111()×9+()=11111()×9+()=111111()×9+()=1111111()×9+()=11111111()×9+()=11111111板书设计:寻找规律1)看相邻两个数的和(或差)是否是固定值,是固定值的这一数列,就叫等差数列;2)看相邻两个数的积(或商)是否是固定值,是固定值的这一数列,就叫等比数列。

第二课趣味运算教学容:爱好与特长培养资源包第4——7页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算24点的方法和规则;2、通过游戏巩固学生对加、减、乘、除法的计算与应用;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掌握算24点的方法和规则,能比较快地利用3牌算24点。

难点:用4牌算24点。

教学过程:一、师出示3牌:7、6、3师:你能根据这三牌上的数字写出各种算式吗?学生分组写算式后进行交流。

二、师:你能用这三个数字,用上加、减、乘、除进行计算,每个数字计算一次,能算出得数是24吗?学生在小组讨论,尝试算一算,再进行交流。

师小结:三、师出示1、第一组:2、3、42、第二组:9、8、33、第三组:3、5、9学生自主算一算并进行交流。

四、师出示:1、2、5、8师:现在有4牌,你还能算出24吗?让老师先算一算:师:8÷2=4 1+5=6 4×6=24师:你还能想出其它算法吗?学生试一试,再进行交流。

练习:师出示:第一组:4、5、7、8第二组:3、1、7、9第三组:5、6、5、3学生算一算,老师巡视指导。

5、师:算24点时,我们要注意找到3和8、4和6,这样就能方便快速地算出24。

小朋友回家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算,比一比,谁算得最快。

课后反思:算24点是一个很好的数学活动,它是孩子利用加、减、乘、除解决问题的一个良好的学习活动。

教学中由浅入深,从三牌开始,再到四牌。

一方面让孩子将自己的解答过程写出来,另一方面提倡孩子探索多种方法。

同时老师给孩子一点技巧:如在计算的过程中考虑到最后一步应该是3和8或4和6。

避免孩子无从下手。

整个课堂气氛是可以的,但是总的效果还是不尽人意,感觉到还有一些孩子还缺少策略和方法。

于是要求孩子回家后和家长再一起练习。

板书设计:趣味数学想:24=1×24=2×12=3×8=4×6第三课解决问题教学容:爱好与特长培养资源包第8——11页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2. 让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的价值,体会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3. 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线段图等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1.谈话:早晨喝豆奶遇到的一个问题,父亲喝一大杯豆奶,儿子喝一小杯豆奶,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2倍,现在有一大杯和两小杯豆奶,如果给父亲喝几次喝完?给儿子喝能喝几次呢?学生思考并回答:父亲可以喝两次;儿子可以喝四次。

初步让学生亲历感知“替换”的思考过程,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探索新知直接出示: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

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2.读题获取信息:有哪些信息,求什么问题?自主生成替换策略,孩子由于起始阶段父子喝豆奶的启发,这个问题应该不难理解,课堂现场体现的更为充分,孩子们非常迅速的理解了大小杯的替换关系。

3.小组讨论。

(1)把什么替换成什么?(2)替换后的数量关系是什么?(3)……4.交流讨论结果学生汇报教师演示课件。

5.小结策略。

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替换方法,但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两种不同的物体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替换成一种物体。

)6.列式解答。

根据刚才的两种思路让学生自选一种喜欢方法进行计算,教师指名解法不同的两名学生板书,并让其再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7.教学检验。

过渡:如何确定自己做对了?(检验)(1)学生自己尝试检验,交流各自的检验方法。

(2)指出“只检验满足一个条件”的检验方法的不足之处。

(3)课件出示检验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检验方法。

(4)小结检验方法。

小结:你觉得“替换”的这个策略如何?三、巩固策略(一)过渡:来段广告图片,轻松一下。

[电脑出示]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

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

你知道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1 杯牛奶呢?1.学生独立完成,先好的同桌可小声交流。

2.教师选择学生作业在小黑板上展示,并要求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3.口头检验。

4.为什么不把饼干替换成牛奶来考虑?5.小结:我们还需优化“替换”策略来解题,选择合适的替换方法。

(二)教学“练一练”过渡:小明在装网球时又给我们出了个难题,让我们一起来解决它!1.[电脑出示]小明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网球,正好是100个。

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2.齐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3.问:与例1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4.“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5.你准备怎样替换?替换后的数量关系是什么?6.同桌讨论,交流,教师用大小盒做了一个演示,并且让孩子闭上眼睛思考这个替换的过程,然后互相说一说。

方法一:把2个大盒换成2个小盒。

在学生交流中,教师穿插提问:①现在7个小盒还能装下100个球吗?为什么?②现在一共可以装多少个?方法二:把5个小盒换成5个大盒。

在学生交流中,教师穿插提问:①现在7个大盒要都装满,100个球还够吗?为什么?②现在一共可以装多少个?7.学生选择一种解法解题并交流。

8.口头检验。

四、全课总结。

1.例题和练一练,两种替换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我们要注意什么?明确:倍比关系:替换时,可以是“一个物体换几个物体”或“几个物体换一个物体”,总量没有变化。

差比关系:替换时,只能是“一个物体换一个物体”,但总量发生了变化。

2.在实际生活中如果遇到数学难题时,不要畏惧,合理选择策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难题一定会迎刃而解的。

五、课堂作业:爱好与特长培养资源包第8——11页板书设计:解决问题方法一: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6+3=9(个)720÷9=80(毫升)80÷1/3=240(毫升)答:小杯的容量是80毫升,大杯的容量是240毫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