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物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菌落:菌丝几乎沿着它的长度的任何一点都能发生分枝,由于分枝的不断产生而形成一个特征的圆形轮廓的菌落。
2、蘑菇圈:菌丝体通常是由一个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延伸,外围的菌丝体生活力最强,而中心区的菌丝体相继老化死去,于是形成了天然的菌丝环,当产生担子果时,在地面上呈现了环形排列的蘑菇圈,3、内生菌丝:内生菌丝-菌丝体穿透寄主细胞,通过吸器来获取营养。
并不穿破寄主的质膜,而是一种简单的凹入。
4、侧泡复合体:单核的游动孢子内细胞核被一个大的核帽完全包住。
在孢子内含有一个线粒体,线粒体内侧紧靠细胞核,线粒体的外侧连有类脂体和微体。
线粒体—微体—类脂体外围由被称为背膜的双膜系统包围而构成侧泡复合体,侧泡复合体可分解类脂从而释放能量供鞭毛运动。
5、同宗配合:单一的核型含有完成表达所需的全部遗传信息,即同宗配合的交配因子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不需要经过两个菌丝的交配就能完成性的生活史,这是雌雄同体并且自身可孕的结合。
6、“孢子印”:将伞菌的菌盖悬挂在白纸的上方,外罩钟罩,过几天后,在白纸就有由菌褶上落下的孢子形成的印迹,与菌褶同形,可作分类依据。
7、侧囊体:囊状体生在担子间,来源与担子相同,因着生位置不同而有多种名称,如生在菌褶边缘两侧的叫侧囊体8、协调的最适温度:在实际生产实践中,为了培育健壮的菌丝体,常常要求比菌丝体生长的最适温度(生理最适温度)略低2-3℃,这就是“协调的最适温度”。
9、菌丝生长单位(G):Trinci 1974年提出了一个菌丝生长单位(G)与菌丝分枝数目的相关公式。
G=菌丝总长度/菌丝顶端数目在菌落生长中,任何一种的菌丝生长单位是不变的,所以菌丝顶端的数目总是与菌丝的长度和细胞质的体积保持一定的比例。
10、外生菌根:外生菌根的菌丝体紧密地包裹在植物根系的表面,形成外拟薄壁膜层称为菌鞘(哈氏网),不侵入根细胞内,仅在根细胞的间隙间蔓延,对植物体的营养索取量甚微,故与植物平安相处。
11、厚垣孢子:有些老的菌丝细胞能积累大量的脂肪类物质和与壁结合形成一层极厚的次生壁,这些细胞称为厚垣孢子。
12、网结现象:在菌落发育的后期,菌丝之间互相接触,在菌丝接触点相近的壁局部降解而发生菌丝的网结现象。
13、异宗配合:由单核孢子萌发形成的菌丝体不含有调节有性生殖所需的全部基因,两个同核菌丝(互补细胞)结合产生合子,它具有互补的全部的遗传因子。
这些真菌是自交不育的。
14、菌环:伞菌子实体长大,内菌幕破裂,残留在菌柄上的内菌幕发育成菌环.。
15、纯真菌:1989年Cavalier—Sm提出生物的八界系统后,把五界系统中的真菌界进行了调整,从而使八界系统中的真菌界仅包括壶菌、接合菌、子囊菌和担子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纯真菌。
16、缘囊体:囊状体生在担子间,来源与担子相同,因着生位置不同而有多种名称,如生在菌褶边缘的叫缘囊体等。
17、假菌丝:在酵母的出芽繁殖过程中,芽体往往不与母体脱落而出芽,依此下去,许多酵母细胞首尾相连而形成假的菌丝链,叫假菌丝。
18、内源性休眠:内源性休眠孢子主要是由于内部的,而不是外部的因素影响其萌发。
在理想的条件下也不能繁殖,这类孢子需要一个相当长的休眠期,或者用特殊的处理来激活它的繁殖能力。
19、菌鞘:外生菌根的菌丝体紧密地包裹在植物根系的表面,形成外拟薄壁膜层称为菌鞘(哈氏网)。
20、担子果:是高等担子菌产生子实层(担子及担孢子等)的一种高度组织化的结构,具有多种多样的形状。
产生担子的子实体,也称作担子菌子实体。
21、桶孔覆垫:在桶孔型隔膜外面覆盖了一层由内质网形成的有穿孔的弧形膜,叫桶孔覆垫。
22、酶合成的诱导:具有特殊功能的酶不一定总是在细胞中出现,而这种酶的合成可以由一种特殊的营养物所诱导。
23、顶端生长:丝状真菌的生长点是在菌丝的顶端,他通过顶端延长而生长,顶端之后的菌丝细胞壁变粗而不能延长。
24、内膜系统:是包括那些在功能上为连续统一体的细胞内膜,如内质网、高尔基体、膜边体、泡囊和液泡。
25、密丝组织:在高等真菌生活史中的某些阶段,菌丝体变成一种组织化的真菌组织,通常称为密丝组织。
它又可分为两种类型:疏丝组织和拟薄壁组织。
26、菌核:是由菌丝聚集和粘附而形成的一种休眠体,同时又是糖类和脂类等营养物质的储藏体。
27、后熟:许多内源性休眠孢子需要经过一阶段的延迟才对激活处理有反应,这一种进化的选择性,以保证孢子在萌发前完全成熟。
28、膜边体:在原生质膜的某些部位增生而形成卷绕或螺环状的结构,可能有分泌功能。
29、外源性休眠:一些孢子由于不适应环境条件而不能繁殖,但一旦外部条件合适繁殖就会进行。
30、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互利互惠、相互依存的现象称为共生(symbiosis)。
31、两型现象:许多真菌依赖环境条件而具有改变其形态的能力,可以从菌丝型(M型)转变为类酵母型(Y 型),这种习性的转变称为两型现象。
32、泡囊:是一种类似小气泡的细胞器,被一层单位膜包被。
目前认为泡囊是由内质网或高尔基体产生。
33、真菌核与假菌核:菌核是由菌丝聚集和粘附而形成的一种休眠体,同时它又是糖类和脂类等营养物质的储藏体。
真菌核是完全由菌丝组成的菌核,而假菌核是由菌丝和寄主组织组成的。
34、子囊果:含有子囊的产孢体,也称作囊实体。
35、子囊:一种囊状细胞,通常含有一定数目的子囊孢子(典型为8个),子囊孢子一般在核配及减数分裂后经细胞游离形成方式而产生。
作为囊菌门的特征。
36、静孢子:不游动的孢子。
37、担子:表面产生一定数目担孢子(典型的为4个)的结构,通常在核配及减数分裂后形成担孢子。
38、联络菌丝:存在于某些菌物担子果种高度分枝的、典型地不分隔的厚壁营养菌丝。
39、芽殖:从母细胞上产生小芽的过程,无形繁殖的一种方式。
40、锁状联合:一种桥接状的菌丝联结,是许多担子菌门成员次生菌丝的特征,参与维持双核状态。
41、壳质体:一种小型胞质泡囊,含有几丁质合成酶,即在菌物体内参与几丁质合成的酶类,有人认为与菌丝的顶端生长有关。
42、分生孢子:一种不动的无菌丝细胞可以转变为一个分生孢子。
43、内外生菌根:菌根的一种类型,它兼具外生菌根核内生菌根核内生菌根的特征。
44、分体产果:在菌体的某些部分形成生殖结构,而菌体自身则继续行使其营养体的功能。
45、兼性寄生物:一种腐生的有机体,在某些条件下能够侵染另一种活的有机体。
46、兼性腐生物:一种寄生的有机体,在某些条件下能够侵染另一种活的有机体。
47、盘菌:产生子囊盘的一类子囊菌.。
48、裂殖:细胞内的细胞质分裂而形成两个细胞,无性生殖的一种方式。
49、芽孢:一种厚壁的、有时不规则的细胞,于厚垣孢子相似,通常存在于卵菌门。
50、生殖菌丝:各种担子果的基本组成成分,为薄壁、分隔且多枝的菌丝,能够产生担子。
51、子实体:任何一种含有或产生孢子的复杂的菌物结构,一种孢子果。
由子囊或担子构成的可育层。
52、配子囊接触:有性生殖的一种方式,其中两个配子囊接触,但不融合,雄核通过空洞或受精管转移到雌配子囊内。
53、吸盘:在某些虫霉目(接合菌门)菌物分生孢子顶端上的附属器官。
54、配子囊配合:有性生殖的一种方式,其中两个配子或其原生质融合,产生一个合子,合子进一步发育成休眠孢子。
55、吸器:一种吸收器官。
56、无隔担子:一种单细胞担子。
虽然无隔担子典型的为棒状,但在有些分类单元中也可以是音叉状的,而在另一些分类单元中则可能被偶发隔膜所分隔。
57、异层地衣:藻细胞在菌体内形成显著一层的地衣体。
58、菌丝:绝大多数菌物的结构单位,为管状的细胞。
59、内菌幕:覆盖在生长初期蘑菇菌褶上的菌丝膜。
60、同型配子:形态上没有什么区别,但可能具有亲和性的配子。
61、菌褶:种片状结构(菌褶),担子菌门的一些菌物在其上产生担子。
62、菌盖:一些类型的子囊果核担子果的上部或帽状结构。
63、菌索:营养菌丝组成的粗索,其中菌丝已失去独立性,整体像一个组织的单体,菌索生长点的结构有些像根尖,故此得名,也称作菌丝索。
64、菌根:一些菌物的菌丝核植物的吸收器官(特别是植物的根)形成的共生联合体。
65、菌柄:具柄担子果或子囊果上的柄。
66、专性寄生物:在自然条件下,必须从活的原生质上获得食物的有机体,它通常不能再非活体培养基中培养。
67、专性腐生物:必须从死的有机物中获得食物的有机物,并且不能侵染其他活的有机体。
68、菌丝体:组成菌物菌体的菌丝团。
69、子囊壳:一种顶端有孔的封闭子囊果,具有真正的孔口核自身的壁。
70、侧丝:在子囊盘和子囊壳的子实层中以基部着生的不孕结构。
71、有隔担子:一种被横隔或纵膈典型地分成四个细胞的担子。
72、疏丝组织:密丝组织的一种类型,其中菌丝彼此平行排列,据此很容易识别。
73、薄壁组织:由卵形或等径细胞形成的一种密丝组织,其组成菌丝失去了它们的独立性。
74、假菌丝体:在一些酵母菌中,芽殖后由于细胞壁分开不完全而形成一个首尾相连的细胞链,而真正的菌丝体腔室或细胞是在伸展菌丝的近顶端产生隔膜而形成的,因此有所区别。
75、骨架菌丝:在一些菌物的担子果中发现的厚壁,典型的为无隔、不分枝的营养菌丝。
76、体细胞配合:在质配过程中两个体细胞的融合。
77、隔膜:菌丝中向中心生长的横壁。
78、顶体:在某些菌物中靠近菌丝尖端的一个折射区u,如果用投射电镜观察,这一区域内的细胞质是典型的高度颗粒状,并含有许多小泡囊。
79、孢囊梗:产生孢子囊的特化菌丝。
80、孢子囊:一种袋状结构,其内含的全部原生质转化为数目不定的孢子。
81、担孢子(小孢子):有时用以指黑粉菌的担孢子或从担孢子上芽茁的酵母状细胞。
82、营养菌丝:在一些担子果中存在的菌丝,无隔,被划分为骨架菌丝或联络菌丝。
二、填空1、菌核按其发育类型主要分为两类:A ,菌核完全由菌丝组成;B ,是由菌丝和寄主组织组成。
A.真菌核 B.假菌核2、木材受真菌侵染时,褐腐真菌消化木材中的A 和B ;而白腐真菌一般消化C 。
A.纤维素 B.半纤维素 C.木质素3、A 存在于几丁质真菌中,它的功能是运输 B 到细胞的表面。
A壳质体 B.几丁质酶4、从温度角度可将真菌分为三类:A 、B 和C 。
A.嗜冷菌 B.适温菌 C.喜温菌5、子囊果主要有五种类型:A、B、C、D、E。
A.裸果型 B.闭囊壳 C.子囊壳 D.子囊盘 E.子囊腔6、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 A 阶段所需温度最高, B 阶段所需温度最低, C 阶段所需温度介于两者之间。
A.菌丝体生长B.子实体分化C.子实体发育7、分生孢子往往产生在一定的产孢结构内,这些结构主要是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座、分生孢子盘和孢梗束。
A.分生孢子器B.分生孢子座C.分生孢子盘D.孢梗束8、木材腐朽可被分为:A、B和C。
A.褐腐 B.白腐 C.软腐9、酵母的生长是借助于 A 和 B 相联合的方式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