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考语文 作文技法 历史文化名人的深度人生 陶渊

2020高考语文 作文技法 历史文化名人的深度人生 陶渊

语文:2020高考作文技法:历史文化名人的深度人生陶渊明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或厌倦了官场时,都会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白居易、苏轼、?游、辛弃疾等等莫不如此。

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追求。

由于陶渊明的吟咏,酒和菊已成为他的象征。

阮籍饮酒有以醉逃祸和借酒浇愁的意味,陶渊明则是追求酒所助成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陶渊明写菊的诗其实并不多,一共六处,但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太著名了,菊便成了他的化身,成了中国文学里象征着高情远致的意象。

陶渊明生前是孤独的,他的诗歌是一个孤独者的自白。

他生命的光辉在他死后才逐渐放射出来,“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的这两句诗,用在陶渊明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

●考场作文常用的陶渊明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说明:这是表现淡泊恬适的名句。

诗意的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说明:人在失去自由的情况下,往往会想念从前自由尚未被剥夺的生活状态。

广义地说,这就是“故乡情结”——“故乡”,是一个“早岁哪知世事艰”所感受到的而现在已经失落了的“精神家园”。

当然,这是一种消极的精神家园,陶渊明采取的是“向后看”的姿态。

积极的精神家园建立在“向前看”的基础上,通过直面现实的斗争,争取面向未来的自由。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说明:过去已经不在,因此面对未来才是具有建设性的。

假如你昨天犯了错误,不要紧,改正就是。

沉溺于过去之中,是不可取的。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说明:对物质的需求,不要太多。

快乐是一种心灵状态,从本质上说,与物质的多少没有关系。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说明:心灵的感悟最重要。

那些最深刻的感悟,往往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说明:精卫的执著意志,令人佩服。

衔微木以填沧海,其中有积少成多的道理,因为从理论上来讲是可能的,正如移山的愚公说,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移动不再增高的山是完全可能的一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常被作为证明陶渊明并不只是一味“悠然”“静穆”的证据。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说明:这是陶渊明告诉我们的学问之道。

有的人以为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是读书无需严谨,这是误解。

“疑义相与析”,这是陶渊明准备好了的一记耳光,“不求甚解”之徒,要谨防挨打。

)久居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说明:欧阳修有句诗是很好的注解:“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陶渊明”在高考中的“百变”运用心灵的选择【运用示例】我以为,所有的选择必然有其客观的背景,有其现实的因素。

没有一种选择,会完全单凭主观意愿,而不顾客观条件地做出。

如果确实有仅凭内心意愿的选择,那也只能是不明智的选择。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隐士。

他坐看行云轻起,眼逐桃花流水;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可这“隐”的背后便隐伏着一份巨大的酸涩?无奈。

他的“隐”是一种人生的选择,可是,它真的是一种心灵的选择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与“达”的境遇,才是左右陶渊明选择的真正因素。

官场上既然难展飞鸿之志,那么就选择远离尘世喧嚣,专心种几枝菊花,随意赏一片山月吧!陶渊明隐士风范是在失败的土壤中植种,在无奈的荆棘中开辟。

其实陶渊明静坐草庐,手挥无弦,这一切建立的基础是一条为官之路的断绝。

假若这条路微光时显,前途隐约光明,那么蒲团上构筑桃源盛景的陶先生是否还会安然静坐呢?位置和价值【运用示例】价值并不取决于地位的高低。

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上,也能创造出永恒的价值。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在长满菊花的篱笆下饮酒,悠然远眺云雾之间的南山,感受时间清泉的汩汩流淌,开启了中国古典田园诗的先河。

若是身在官场,又怎能有如此纤尘不染的高洁?那些沉湎于声色犬马的贪官,在酒足饭饱之后,也许会讥笑陶渊明的傻与不识时务,但是今天,我们谁能一口说出那个时代宰相的名字?而“陶渊明”三个字,已伴随他留下的文字瑰宝深深地植根于后人心中,成为永恒的价值。

位卑的陶渊明,沿着清贫乐道、恬淡清高的人生取向,抵达了人生价值的峰顶。

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运用示范】读书入仕历来为古之文人一生的追求,陶渊明也不例外。

他也曾十年寒窗,进德修业,入乎官场之中。

正基于他的“入”,让他看清了官场的黑暗,于是他又选择了“出”。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这也正是开一代诗风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的真实写照。

若无“入”,陶渊明又何来恬淡的心境;若无“出”,又怎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潇洒?细细回味,陶渊明恰似一条虹,该入则入,该出则出,他摒弃了外在的浮华,坚守了自身的高洁。

“陶渊明”在“百变”运用中的拓展平淡和快乐【运用示例】喜欢陶渊明笔下的那种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那份与世无争,那份从容淡定,可现实总是和理想有距离,在生活中想要保持一种淡然,总是不易。

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不愉快不如意的事。

但只要拥有一份平淡的心情,知足常乐,其实快乐无处不在。

平淡的生活和工作,自有一份恬适的快乐。

记得有人说过,一个人的脑子如果让世俗的东西占据太多的空间,那么诗意、浪漫便荡然无存。

我不想做那样世俗的人,我对名利从来没有太多的奢望,只要快乐就好。

我梦想在陶渊明的田园里漫步,和陶渊明一起,在黄昏时分,去看桃花源的落日。

情怀【运用示例】世人记住了陶渊明,记住了陶渊明的菊花。

纵然他的生活清贫,但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曾是多少人毕生的追求?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背影在千百年士人的心目中凝成永恒的风景。

历史是不会遗忘的,可人们已渐渐淡忘了悠然恬适的幸福究竟来自哪里。

人们像沙滩上的孩子在灰色的云朵下,建造没有灵魂的城市,将自己对幸福的憧憬放在这沙的城市里,拒绝看到时光的潮水,正慢慢漫过这无垠的黄沙。

没有精神的物质是冰冷的无机质,没有灵魂,没有生命。

它带不来幸福,带不来高质量的生活。

平淡【运用示例】平淡不是陶渊明式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平淡不是人生兴味的淡漠,不是生命之火的熄灭,不是超然事外的冷淡。

平淡是一场惊险搏击之后的小憩,是一次辉煌追求之后的回味;平淡是种子萌芽前的孕育,是山花盛开前的含蓄;平淡是告别无知的炫耀之后的成熟,是终止了浅薄的轻狂之后的沉思。

平淡就是生活。

孤独【运用示例】只有与世浮沉的人总在享受热闹;一切远离世俗的人,必然都有某种程度的孤独。

然而,孤独的人并不总是悲伤的。

孤独有时是无法比拟的诗意,是难以超越的高洁。

当陶渊明经历了官场的黑暗辞去彭泽令归隐田园时,当他一个人在南山种豆在清冷的月色下荷锄而归时,当他一边赏玩自己采来的菊花一边饮酒赋诗时,他是孤独的,却也是美丽的,那是一种独特的风景!平凡【运用示例】平凡,不是平庸。

陶渊明将恬淡平凡的生活酿成淡淡的酒,人们细细品尝,陶醉其中;沈从文将平凡的故事铺写纸上,人们为之悲,为之乐,回味无穷。

可见,平凡是水,无味乃真味也,无色乃本色也。

平凡,乃是绚烂之极致也。

艺术人生【运用示例】洒脱真率的陶渊明,在“仕”与“隐”的选择中终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他为后世崇尚自由的文人雅士筑起了一个精神的家园。

我向往陶渊明的清高耿介,恬淡人生。

辞彭泽令对他而言,犹如清水划痕,了无印迹。

本就“少无适俗韵”的陶渊明,终究“羁鸟恋旧林”,开荒于南野之际,守拙于田亩之间。

他在骨子里已与天地万物化而为一。

在这种或玄或佛的艺术化境界中,陶渊明乐不知返,也让他之后千秋万世那些向往艺术人生的人们乐不知返。

理解【运用示例】那些隐士,真的是因消极才变得洒脱吗?然而,“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我们不懂陶渊明的恬淡,不明白李叔同的离尘,也许仅仅是因为我们不懂,不理解,可是,我们千万别因为自己的不理解而认定他们是在逃避,因为我们不知道当一个人看穿世事之后他的心境会是什么样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追名逐利之徒容易理解吗?想起了那句歌词:“荒唐的是你,看不懂却说我可怜……”古典的美【运用示例】像陶渊明笔下的菊花那样,晶莹而典雅,恬淡而素净,谦卑而矜持,每一片透明的温暖,都足以感动都市中每一个步履匆匆的过客。

在现实的盐碱地上,你像一棵执著于生长的树,用真诚、善良、勇敢发芽,开花。

这个时代开始拒绝经典,但我相信,当我垂垂老矣的时候,我依然会记得,陶渊明那一瓣菊花,曾经在我心灵深处,优雅地开放过。

心灵的家园(1)【运用示例】曾几何时,我对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恬淡悠然心驰神往。

我想象,那美丽的桃花源一定是阳光四照,纯香八溢?醉人醺醺,欢乐融融;顽皮孩童穿梭其间,撒野追逐,大人们则悠悠对弈,小口品酒;菊花艳放时节,有风声鸟声溪水声做伴……美得令人发呆。

然而举目四望,周围青灰色的居民楼,楼底下冷冰冰的铁栏杆,还能从楼缝中间看到的,便是那一只只日夜不息黑气冲天的烟囱了……这里是我的住所,但不是我的家园。

心灵的家园(2)【运用示例】想起了《归去来辞》。

陶渊明早期的隐居生活似乎颇为惬意。

他躬耕,望山,做诗,喝酒。

温饱不成问题,家中的孩子与他一样天真、幼稚而又可爱。

可是此后家中一场大火将他?家焚烧一空,家中光景每况愈下。

尽管终年辛劳,竟常常难以糊口。

但令人吃惊的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又一次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躲避政治和官场。

他的晚年既贫困又凄凉,有时甚至被迫乞讨度日。

但他仍然写诗,写他钟情的自然和田园,写那在晨曦雾霭中浮动的绿色,清新的空气,悠然自在的流水。

他对自己窘迫的生活际遇淡然处之;他对死亡与万物同样淡然处之。

在他看来,生与死只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是一个人的意志无法加以改变与驾驭的过程,人只能顺应这个过程。

我是俗人,我不能完全像陶渊明那样超然,只是,我希望可以像他那六,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恬静,来让心灵栖息。

生活(人生)的辩证法【运用示例】即使是最负盛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也并非如我们想象的一贯恬淡清静,他也有刚猛坚持的一面。

他的诗句“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然,不光人类是这样,世界万物皆如此。

正所谓“生活充满着辩证法”。

一味恬退隐忍、与世无争,与一味执著功名、急躁冒进一样,都不是中庸之道,都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平常心与敏感心【运用示例】保持一?平常心,不要因过敏而难以把持;保持心灵的敏感,不要让心灵麻木。

平常心和敏感心,一样也不能少。

我回到千年前的东晋,拜访五柳先生。

他身背素琴,采菊东篱;他“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他告诉我,官场的尔虞我诈,欺上瞒下令他不堪忍受,但他学会以平常心对待,不与之计较;而面对美丽的大自然,他却积极地保持着敏感的内心,会因“木欣欣以向荣”而喜,会因“泉涓涓而始流”而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