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作文如何做到“深刻”

高考作文如何做到“深刻”

高考作文如何做到“深刻”【考纲航标】《考试大纲》对深刻的要求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深刻,在文章内容方面有以下三个具体要求:第一,“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是指透过外露于事物表面的、局部的、多变的现象,探究深藏于事物内部的、全面的、稳定的本质,具有深邃的见解。

第二,“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就是指在写作中要善于追本溯源,以敏锐的眼光,借助事物发展变化的脉络,深入地分析,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

第三,“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是指作者的观点和见解有独到之处,鲜明且蕴含哲理,能够给读者以启发和思考。

“深刻”是“发展等级”的第一项要求,是高考作文获得高分的重要来源。

考场要想以深刻使文章脱颖而出,那么议论性文章要做到见解深刻,说理透彻见深刻;叙述性文章则要使议论性的句子精当透辟。

这就需要考生在写作时既要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又要对问题的认识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更要恰当地辩证分析,能以个人的思考和感受给人思辨的力量和气势。

总而言之,站得高,看得远,挖得深,说得透,就能达到“深刻”的要求。

【突围技法】一、记叙类文章的深刻许多人总以为记叙类文章与深刻无关,但事实却是记叙文越有深度,分数就高。

文贵感人,意贵服人。

无疑,好的记叙文离不开文采与意境,但若能用深刻的思想来点化文采、意境,就能产生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1. 巧妙克隆,注入新意。

2001年以“诚信”为话题的《赤兔之死》横空出世时热议纷纷,随即“翻新”古典名著的作文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无疑,在新材料作文已经在高考场上一统天下的今天,贴近自己生活的素材无疑是记叙类文章最佳的选择,但是纵观各地考场,满分作文中仍不乏从教材或者典故中取材,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构思,巧妙“克隆”出来的佳作。

2012高考山东的满分作文《汀州梅花香》取材于瞿秋白的事迹,为读者剖析了瞿秋白同志生命中最珍贵的画卷,借此影射当代知识分子,点出当代真正的知识分子也应以为中国发展而献身、为世界进步而殒命作为人生的最终理想,振聋发聩!这类巧妙克隆佳作以绝妙的点化手法注入时代新意,使典故、名段变得活色生香,成为与直接书写时代生活并驾而驱的第二种深刻。

当然,这种写法的关键是要建立起“古”“今”联系,并让“古”为“今”服务,不能空谈,要有实际内容,要揭示生活的内涵情理。

2. 探究哲理,理解生活。

18岁的文章应展示出和年龄相符的思维深度。

高考的命题,大都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富有才华的考生却能把这种理性的见解通过感性的形象来表现、展开,写成漂亮的记叙文。

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光。

生活中的事看似繁琐平常,但是却常常包含哲理,只要考生换一种思维方式或角度,以探究哲理的思维深入理解生活,那么诉诸笔下的生活内容更容易做到既深刻又富有新意。

如表现常见的主题“母爱”,“母爱无价”“母爱如水”“母爱无言”等的爱子之举往往铺天盖地,不胜枚举,此类文章对母亲的解读往往流于形式,实难再吸引人,但若有考生写母亲严厉“呵斥”的温暖或者“藏”了一半的爱来赞扬母爱的理性和母亲教子的高超艺术,对比之下对母亲的解读明显更深刻,高低立见。

3. 巧用技巧,文有意蕴。

寓意,是指寄托或隐含的意思。

具体来说,文章“寓意深远”的特点指语言含蓄,有意蕴,多使用曲笔,整体上以实写虚,有暗示性、隐喻性,对读者有启发意义。

写寓意深远的文章不一定用寓言体,在一般的记叙类文章中作包含寓意或带有象征意味的观点表述,同样可以使文句有意蕴,使文意有寄托性。

考场记叙类高分作文对此可谓情有独钟。

请看下面的文字:那是多么动人的一幕:光河里,旧书里的碎屑逆着光纷飞。

老爸不知疲倦地,一首一首地读着朦胧诗,像演讲的青年。

老妈蜷着腿,抱膝,目不转睛地盯着老爸,像听吉他的姑娘。

他们的赘肉和皱纹,都被光影模糊,我只看见两双清澈闪亮的眸子。

这陃室束缚不了他们,这凌乱的鸡毛蒜皮束缚不了他们,门口探头邻居惊奇的目光束缚不了他们。

他们心中的火还没熄,他们从未被生活磨平。

如果时光不能倒流,那么这一幕只能证明青春万岁,青春不朽。

(2014高考江苏满分作文《青春万岁》)虽则这是一篇记叙文,但作者却由事到理,以理化事,点明青春不朽在于心中之火不熄。

议论的语句虽短,却以丰富联想与富有韵味的语言充分显示思维的广度与力度,自然而深刻,带给人们静静的感悟和无穷的启迪。

二、议论类文章的深刻高考“考场作文”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按照特定要求下的写作,在紧张的气氛中要把文章写得有深度,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就目前的考试模式看,议论文仍是考生选择的主流,而议论类文章在“深刻”上的体现,主要是论点深刻、说理透彻。

下面就从这两方面具体谈谈如何切实有效地做到“深刻”的方法。

(一)“论点深刻”的主要方法1. 思维求深。

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高考作文的天下必然归属于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与时代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主要是引导考生多关注生活,多思考生活,故此考生不能只在现象的表象层思维求异,而要设法探求现象存在的背后原因,从而有所认识和发现。

再者“文章合为时而著”,有很强现实价值的文章才是有用的文章,才能引起评卷人的共鸣。

如2014广州一模作文“校服涂画”,如果只是单纯地在表层论说“涂”还是“不涂”,这样的文章很浅,但如果考生认真理解分析三个关于“校服涂画”的采访记录就会发现,第一个场景反映的实质其实是学校(教育者)对学生“校服涂画”现象缺乏正确的引导,仅是简单地处理。

第二个场景反映的实质是学生不同的价值取向。

第三个场景反映的实质则是学生不了解校服意义或者是对学校形象的漠视。

精彩的议论一定先有一个深刻透辟的论点,使潜藏在现象的一切浮露于读者的面前,这要求考生思维上必须得求深。

2. 思维求异。

思维求异,就是同中求异,思维深度上纵向深入,从材料中发现别人所未见的新见解;或逆向反思,摆脱习惯性思维,从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

如2012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生不必逢时》开篇就是:我想起《双城记》中开篇时的那句话:“这是一个最繁华的时代,这是一个最萧条的时代,我们永远在时代的夹缝里徘徊、挣扎、踌躇独行,天上地下人间更仿佛找不到一个立足之地。

”而我却以为,不论生活在哪个时代,我们都该怀着宽恕与爱,去面对这个世界、去活着。

作者明确地针对大多数人常发的“生不逢时”的怨叹,十分鲜明地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

然后从与多数人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究,举例对比析理,最终得出“不论我们生在繁华的时代,抑或萧条的岁月,都应当拿出自己的力量。

那不是残忍的力量,不是无情的力量,它或许微弱并伴随苦难,却能在深渊中带来光明,在坚韧中捍卫我们的爱——这便是生逢其时的全部诠释”。

至此,境界大开,观点深刻中更显大气,实属难得的考场佳作。

(二)“说理透彻”的主要方法1. 辩证分析。

深刻的议论一定是辩证的。

在紧张考场中,考生更要保持辩证思维的头脑,对事物作出全面的观照、客观的分析、公正的评判,不因突出自身的正确而强词夺理,不因强调重要而陷于偏激。

尤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客观、全面地分析事物。

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注意它的反面。

②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分析一个问题时,就要注意它和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会由此及彼地分析事物。

③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事物。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论证一个问题的时候,只有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向作出正确推断。

抓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在发展中分析问题,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所在。

2. 强化论证。

“论证”是说理深刻的主要手段,也是议论文写作一向存在的薄弱环节,要达到“深刻”的要求,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①因果分析法。

这是最基本的分析法,就是针对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结果。

基本上只要是优秀的议论文都会在这种方法上有所体现。

如2013广东满分作文《善行,我该如何安放你?》在提出慈善遭遇婉拒的尴尬问题后就使用此法分析,得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行善方式不当:使慈善处于如此进退维谷的境遇的,在我看来,可能是行善者披着慈善外衣的功利和作秀之心,但更多的情况下,我无奈地认识到,行善者的一颗赤诚之心无可置疑,而他们行善举的方式往往成了让爱传递的最大阻碍。

正因为他们总是惯于以“救世主”的目光来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善意,受助者在这目光的省视下被点燃的一颗过于澎湃的自尊心让善意之举充满了火药味,从而,受助者拒绝牺牲在弱势地位下愈显珍贵的尊严和平等来满足慈善家的自身价值认同。

就如那最后以施舍之名拒绝捐助的家庭,我相信,生活尚且难以为继的他们需要这份帮助,也许是以往受助的不堪经历或这位富翁的施助方式让他们艰难地选择拒绝。

②对比分析法。

就是将相反的或有差异的两种情况加以比较,通过比较分析使正确观点鲜明突出。

请看2012高考江西满分作文《生活的真谛》: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就是因为在他看来,拥有书籍,追求知识,就是天地之间最大的快乐和满足。

海伦·凯勒是个又盲又聋又哑的残疾人,一无所有,可她却说:“生活是多么美好啊。

”弥尔顿双目失明后才真正在自己的“失乐园”中采撷到生活的真谛:“思想运用以及思想本身,能将地狱变为天堂,抑或将天堂变为地狱。

”如是者,俯拾皆是不胜枚举,求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懂得珍惜生活,懂得享受当下。

拿破仑拥有了一般人梦寐以求的一切——荣耀、权力、财富,等等,然而他却对圣海琳娜说:“在我的一生中,从来没有过快乐的日子。

”因为他欲壑难填,征服了法国,就想欧洲,征服了欧洲,又想征服俄罗斯,他活在贪欲中,最终也死在贪欲中。

生活本身是一个大的诱惑。

许多的欲望,往往像一扇扇金碧辉煌的大门,谁都渴望一步就跨进去,抬腿之间,却浪费了一个黄金般的人生。

节选部分围绕文章主旨“珍惜拥有,享受当下,是为真谛”,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先肯定颜回、海伦·凯勒、弥尔顿等中外贤人,然后批评了欲壑难填的拿破仑,在对比中清晰地突出了生活的真谛就是内心的满足和愉悦,它无关乎其他,论证先破后立,极具批判性与启发性。

③层进分析法。

分析不能停留于表层认识,更重要的是要步步推进,不断追问深入。

层进分析法常见的套路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只有随着思维与现实事理的逐层递进,观点才能不断深化,并一步步推向最后的总论点,整篇文章才会显得深刻。

比如2013高考湖南优秀作文《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作者围绕“猛虎与蔷薇兼二为一”这一观点,层层递进,加以论述:第一层选用苏子之例,言其追忆亡妻却依然安享宁静,这是因为他“追求但不苛求,既有猛虎吟啸,也任蔷薇盛开”。

第二层引用雨果名言,联系林徽因的话语和儒家的观点,点明是因为“享受生活之美,乐在砺炼之痛,猛虎与蔷薇,交相融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