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刺参人工养殖技术(修改版)

刺参人工养殖技术(修改版)

池塘养殖海参技术海参适宜生活在水质澄清,潮流通畅,饵料生物丰富的海区,其经济价值高,被称为海产八珍之一,是一种非常优良的养殖品种。

含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DHA)对大脑细胞,特别是神经传导和突触的生长发育有着极重要的作用;酸性粘多糖和海参皂甙具有激活B胰岛细胞活性,平抑高浓度血糖的作用,是糖尿病患者膳食疗法的理想营养食品;丰富的功能肽、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其中低分子肽是比氨基酸更易被人体吸收的分子;酸性粘多糖成分,具有抗肿瘤转移以及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刺参中所含的硒,能抑制癌细胞及血管的生长,有抗癌作用;刺参中的酸性粘多糖具有抗凝、能降低血脂和降低血粘度及血浆粘度;不含胆固醇,所含大量的低分子肽在人体肠道内保留刺刺参中的多种营养成份,极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并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抗肿瘤、降血压、补血等作用。

刺参含有的谷胱肽是长寿因子、抗老因子;硫酸软骨素又能延缓、细胞的衰老,这一切都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起到防止衰老、延长寿命的作用。

海参的养殖方法有岩礁池养殖、围堰养殖、浅海围网养殖、池塘养殖、海底沉箱(笼)养殖、海上筏式养殖、参鲍工厂化养殖、参与对虾、贝类混养、参与鱼混养等,池塘养殖一般是利用水源、水质、底质条件较好的虾池,对其改造后进行养殖海参的一种方式。

因其发展空间大,具有建池投资省、管理方便、养殖成活率和回捕率高,养殖周期短、收益大、市场前景广阔等优点,现已成为北方沿海地区海参养殖的主要方式,养殖规模逐年扩大,成为了沿海群众致富的新途径。

现将其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一、池塘的选择及改造(一)池塘的选择利用虾池养殖海参应选择以自然纳水、水流畅通、大小潮汛进水方便、池底底质比较硬的沙泥质,泥沙质或沙质的虾池为宜。

水源要求无淡水注入,周边无工业污染,特别注意周围不得有油污污染。

水质要求盐度常年稳定,盐度范围28-33‰,PH值7.8-8.7,溶解氧5mg/l以上,有机物耗氧量1.4mg/l,氨态氮0.1mg/l以下。

(二)池塘的改造池塘的改造包括堤坝的加固和人工礁的建造两方面。

1、堤坝加固池塘养殖海参要求平均水深在1.5-2米以上,因此要对虾池内坝坡进行加固处理,以防止常年因池水冲荡和下雨冲刷对坝坡的破坏而造成对池底的淤积。

处理方法有石块砌浆、水泥板、混凝土护坡等,但造价较高,也可采用压铺碎石和塑料编织袋等办法护坡。

2、人工礁建造池底是海参生长、夏眠的重要场所,海参在自然海区多栖息于潮间带下的岩礁乱石与泥滩的结合部,尤其以礁石的背流较静且隐蔽处和有海藻、海草丛生处为多。

而虾池大多是沙泥质和泥沙质底质,达不到海参的生活条件,因此需要建造人工礁。

在虾池底质比较硬的条件下,可采用以下建造方法:(1)瓦片造礁为降低成本,所选瓦片一般选用窑厂的残次瓦。

具体造礁方法为:多片为一组,瓦片长边依次对接,形成多个三角棱体,在池底堆成若干个礁群,礁群间距3-5米,一般每亩用瓦片3000片左右。

(2)石块造礁一是采取条状投石,即长度不限,宽度0.3米,高度0.5米以上,条石间距2米左右;二是采用堆状投石,每个礁堆用石块0.8-1米³,礁堆间隔4-5米,堆放石块时尽可能留有大的缝隙,以供海参活动。

(3)空心砖造礁空心砖平放池底,上下4-5层,铺设时空心砖的空心轴向与进排水方向一致,每个礁堆约0.8-1 米³,间隔4-5米。

(4)扇贝笼造礁扇贝笼采用扇贝养殖弃用的废旧暂养笼或养成笼。

将扇贝笼逐一连接(连接的数量视虾池长度或宽度而定),然后伸展、绷紧,固定在池底,呈纵向或横向铺设,可分3-4层堆臵。

(5)其它材料也可向池内铺设一些如树枝、树桩、筐篓、旧轮胎、砖瓦、碎石、水泥管、陶瓷管等,其中旧轮胎初次使用效果不好,可以先用水浸泡一段时间后再用。

在虾池底质较软的条件下,可采取以下建造方法:(1)对于底质稀软,投物后极易淤陷的池塘,可采用水泥柱、石柱、木杆、竹杆等物,打立排桩,然后用铁丝和尼龙绳连接,再把筐篓、轮胎、瓷管、瓦片、树枝、竹制品、人工礁、石板等物吊在绳索上,吊物接近地面即可,要密集成片。

(2)用接近地面的矮桩,将绳索和旧网片架起一个层面,再投放筐篓、轮胎、瓦片、树枝、瓷管、竹制品、石板等材料即可。

二、放苗前的准备工作1、清池除害将人工参礁设臵后,纳水前进排水口必须加80目滤水网,以防止蟹和鱼等敌害生物的卵及幼体入池。

进水将参礁淹没后,用漂白粉(有效氯30%)30ppm或生石灰60-80公斤/亩进行消毒清池杀灭病原体,用敌百虫3ppm杀灭池内蟹类和鱼类等敌害生物,如天津厚蟹、蝼蛄虾、虾虎鱼等。

这是提高海参养殖成活率的关键技术之一。

2、肥水清池三天后将水排掉,冲刷池底后纳水施肥,其方法是每亩施发酵的畜禽粪便10-15公斤,或化肥2公斤(氮、磷比为5:1),水体稳定15天后,有益生物得以大量繁殖,有益藻类开始附着人工参礁,此时可进入投苗阶段。

三、参苗投放(一)参苗运输海参苗种运输水体的盐度不得低于28‰,运输方法有:1、干运法,将剥离后的参苗分层放入保温箱内运输,运输途中控温20℃以下,在装运过程中要防风干、雨淋、日晒,运输时间在10小时以内可用此法。

2、水运法,剥离后的苗种装入盛有2/3容积海水的塑料袋中,然后充氧装入保温箱运输,途中控温20℃以下,装入苗种的密度,按水体计,体长大于3厘米的苗种不大于1000头/米³,体长在2-3厘米之间的苗种不大于2000头/米³,体长在1-2厘米之间的苗种不大于5000头/米³。

温度超过20 ℃时应加冰降温运输。

(二)放养时间及放苗规格1、放养时间海参养殖一般实行轮放轮捕,捕大留小的养殖方式,放苗时间为春秋两季、水温在7-10℃左右比较适宜。

2、放苗规格投放海参苗种的大小是海参养殖的关键。

海参的养殖周期一般以一年半为宜,在第二年“夏眠”前或小雪、大雪达到商品规格收获,因此应放养大规格苗种。

一般秋季放苗,应选择育苗场筛选的大参苗,苗种规格在1300头/公斤左右;春季放苗,苗种规格300头/公斤左右,苗种过小则会因养殖周期过长,造成成活率低。

海参的苗种一般有两种:一是秋苗,即人工培育的当年苗种,体长2-4厘米,在10月中、下旬开始放苗,放苗量应根据池塘换水量的大小、人工礁的覆盖率、水质条件等确定,一般亩放苗8000-10000头,到第二年底可收获1次,这时有30-40%的个体可达到商品规格,第三年春即可大部分收获,部分个体可达400克以上,一般成活率在50%左右。

二是春苗,即上一年人工培育的苗种经过人工越冬,个体在5-7厘米左右,每亩放苗在6000-8000头,当年秋冬即可收获30%左右,第二年夏眠前基本可全部收获,成活率可达80%以上。

实践证明参苗的规格越大,敌害对其侵害的机会就越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就增强,形成商品规格的时间就短,其成活率就相应提高。

春季放苗个体较大,可直接投放到人工参礁中,秋季放养的苗种较小,可在水中将参苗袋解开,让其自行慢慢爬出。

参苗的质量标准是:体态伸展粗壮,肉刺尖而高,色鲜艳,头尾活动自如,运动活跃,排便不粘而散,消化速度快。

四、养殖管理养成期间要定时搞好水质监测,控制好水温、盐度、溶解氧、酸碱度等指标;控制好水色、透明度及水中浮游生物的种类、数量;养殖人员应每天定时巡池,观察海参的生活、生长、摄食、排便等状况。

发现漏水、海参生长异常现象、要及时在饵料、水质调控等方面采取必要措施,做到安全生产,防患于未然。

(一)饵料投喂海参在养殖池中主要摄食附着于池内的底栖单细胞藻类、微生物、动植物碎屑及有机质等。

但上述饵料生物是有限的。

为了加快海参的生长,应当向池内投喂饵料,投喂的饵料种类有杂鱼虾粉、藻粉、豆饼粉、麸皮以及发酵后的鸡粪等。

参考投喂量是:水温10-15℃时是海参的快速生长期,此时摄食量最大,一般4-5天投喂一次,投喂量按海参总重的10%计;以后随水温下降应逐渐减少投喂量,8-10天投喂一次,至水温降至2℃时停止投喂;翌年3月份随水温的逐渐升高,投饵量应逐步加大,当水温升至17-19℃时,海参摄食量又大大下降,此时应逐渐减少投喂量,水温到20℃时停止投喂。

(二)水质管理加强水质管理是养好海参的关键,水体交换量越大,海参生长速度越快,成活率越高。

因此要合理的调节水质,保持PH值在7.5-8.5之间,溶解氧饱和或近饱和,有机物耗氧量在1.4-2.3mg/L之间。

6月中旬以前主要掌握多进少排的原则,具体做法是:每天排水10cm,进水15cm。

当水温达到18℃后,由添加水而调整为日换水量20%。

高温期,水位不但要保持最高水位,而且日换水量需达到50%以上。

对生物量过大的高产池,需用增氧机或水泵进行内循环,日增氧和内循环2-3次,每次2-3小时,以夜间为主。

(三)高温期管理注意事项1、水温控制保持水质清新,保持适宜海参正常生长温度,是保证海参安全渡夏的重要条件,也是海参养殖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

正常情况下,成体参在水温超过20℃便进入夏眠状态,超过28℃生命活动便不正常。

所以在夏季高温期,能自然纳水的池塘,只要有潮就应进水,无自然纳潮条件的池塘,也要坚持每天机械进水,保持最高水位2米以上。

除了通过加大换水量和保持高水位来降低水温外,有条件的地方可往养殖池内添加经曝气且盐度合适的深井水,面积较小的池塘可增加避光设施,并尽量夜间提水,以把水温降到最低限度。

换水应遵循以下原则:换水时池内外水温要进行测量确定,暴雨后不换水,池内水质适宜少换水,池内水质过肥、透明度突变、水体理化因子超标加大换水量。

2、浮游生物的控制底栖硅藻生长旺盛的池塘,海参的成活率高,生长速度也快;而绿藻、甲藻、鞭毛虫等大量繁殖的池塘相反。

透明度可控制在60cm左右。

如果甲藻、鞭毛虫等大量繁殖,可加大换水量,换水后仍不见好转,可用0.5ppm—1.0ppm的漂白粉或5ppm—10ppm的生石灰全池泼洒,但海参对化学药品特别敏感,泼洒时一定要充分溶解,均匀泼洒,其他药物的使用也应特别小心。

3、防止盐度突变海参属狭盐性动物,适盐范围为28‰--33‰,雨汛期极易因雨水引起池塘盐度骤降,造成海参溃烂甚至大量死亡。

故在大雨来临前要把原池水排掉1/3以上,并把池水加到最高水位。

雨后要及时排掉表层淡水,并根据海水盐度进行补充,使池水盐度保持26‰以上。

4、及时捞取池内的海草、杂物池内大型藻类、水草、残饵、杂物等腐烂后,会严重污染水质,沉入池底后还能造成池底局部缺氧,加之海参大多进入夏眠状态,不能迅速脱离不良环境,往往引起池内某一区域海参大量死亡。

故要及时捞取池内杂物,保持池水清洁,除进水口加80目过滤网外,在离进水口较近的渠道内也要设几道过滤网、浮筏,以拦截海藻、杂物、油污等。

五、疾病防治1、烂皮病(俗称“化皮”)这是夏季最常见的疾病,症状是海参皮肤溃烂,造成死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