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摩托车行业研究报告引言本研究报告依据国家统计局、国家海关总署、国家经贸委、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摩托车分会)、《中国汽车报》、《摩托车信息》、《摩托车技术》、中国竞争情报网、全国及海外500 多种相关报纸杂志的基础信息以及相关研究单位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资料,以及对重庆、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上海等国内知名摩托车企业的一手调查和长期跟踪,同时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南宁等部分大中城市居民和爱车族进行了深入访谈。
本报告内容丰富、翔实,在撰写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图、表等分析工具,结合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对我国摩托车行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透彻地分析,揭示了摩托车行业新的发展机会,以及当前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案,有助于企业准确了解目前中国摩托车市场发展动态,把握摩托车行业发展方向,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第一章相关定义与行业特性第一节行业定义和摩托的基本分类一、基本概念摩托车(Motorcycle)也称机车、双轮车,使用汽油机驱动,靠手把操纵前轮转向,是运送旅客用的两轮或三轮汽车形式。
二、摩托车的分类摩托车的分类方法很多,各国的标准差别大,中国是按照发动机气缸容量和车辆最大行驶速度来分类:摩托自行车:容量在50cc 以下,速度在50 公里/小时以下;两轮车:容量在50cc 以上,速度在50 公里/小时以上;边三轮车:容量在50cc 以上,速度在50 公里/小时以上;正三轮车:容量在50cc 以上,速度在50 公里/小时以上;我国摩托车分类:先按车辆速度和发动机气缸的工作容积将摩托车分为轻便摩托车和摩托车两大类;然后又按其用途、结构形式和道路条件将其摩托车分为两轮车、正三轮及边三轮......第二节摩托车制造业的投资特性一、行业集中度低,进入壁垒低摩托车行业传出重组的信息,众企业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将宣告结束,代之而起的会是几家龙头企业的垄断之势。
此前,长期的价格战已让大多数摩托车企业步入了"零利润"的行列,重组将会使疲惫的摩托车产业焕发生机。
摩托车业无"利"可图:我国的摩托车行业从1995 年开始走入低迷。
有数字显示,近5 年来摩托车的工业利润直线下滑,1995 年22 亿,1996 年16 亿,1997 年8.7 亿,1998 年8.2 亿,1999 年仅剩下4.7 亿。
对此现象,业内人士大多认为是摩托车企业之间直接或间接的降价一步步地吞噬着企业的利润。
为了市场占有率,摩托车企业价格战的热度远胜于"彩电",购车赠物、抽奖,奖励少则几十元,多则几万元,促销活动奖金总额度有时可达400 多万元。
为了调动经销商的积极性,各摩托车企业还对商家进行不同程度的返利让利,其幅度近乎于自杀。
仔细分析,摩托车企业竞相降价有两大主要原因,一是在90 年代前后,国内大型摩托车生产企业相继扩大规模,生产能力迅速提高。
二是早年间摩托车产业的利好吸引了一大批跟进者,使得生产企业数量急剧扩张。
据有关部门统计,1986 年到1995 年国产摩托车的生产能力从100 万辆猛增至900 万辆,年平均增长幅度为31.6%。
从1995 年开始,国内摩托车市场由卖方转向了买方,摩托车企业便步入了价格竞争?除价格战因素外,非法组装是侵蚀摩托车行业利润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假设一辆钱江摩托车正常的市场价在4000 元~5000 元,非法组装的该车型可能会只卖1500 元。
二、过度竞争,行业整体效益低下从目前看来,摩托车企业利润的下降主要集中于国有大型企业。
在市场低迷的时候,表现出自信的是一些民营性质的生产商。
始创于1992 年的重庆力帆轰达实业有限公司,今年1~10 月份销售收入24 亿,出口创汇4300 万元,位居全国之首。
没有民营企业的忧患意识,国有大型企业少了许多发展的动力。
记者分析,大型国有企业的劣势非常明显,机构臃肿、反应缓慢。
再者,老牌企业投资盲目,大手笔地投资买设备,企业规模高速膨胀,而管理、经营相对滞后,造成了企业大而不强。
另外一点是,不少企业在摩托车产业出现纷乱竞争的时候,开始投资其它产业,譬如汽车、药业、农业,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业的发展。
1998 年,轻骑集团先后兼并收购了7 至8 家企业。
事隔两年,这些企业没有一家是走上盈利之路的,以上市公司"琼海药"为例,收购后改名为"轻骑海药",至今挣扎在亏损的边缘。
创新能力的不足也在影响着国有企业重振雄威。
我国摩托车产品开发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无论是发动机还是整车都带着日本四大摩托车生产厂家的影子,而且近20 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化,"仿制"成为摩托车行业的一大"特点",任何一种品牌的产品,一旦某种款式、排量的产品在市场畅销,其它厂家则会蜂拥而上,竞相开发同类产品,僧多粥少,即使一度领先的品剖谐开始涉足摩托车整车生产,现已拥有200 多个品种,该集团有关人员介绍说该企业每个月都会有几种新产品诞生,从50CC 到250CC 的机型,凡是市场上存在的车型该企业都拥有。
专家认为,如果国有大型企业拥有较强的自主开发能力,有源源不断的新品推出,就不会畏惧民营企业的跟进,也会因为产品本身的技术含量而使其他企业难以仿制。
第三节摩托零部件业的发展状况一、恶性竞争,导致质量低下国内外市场隐患重重今年国内的摩托车市场趋于平淡。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往年零售商国庆期间能卖五六十辆车,今年远远不及这个数,有的甚至出现了一连数日的"零销售",令商家叫苦不迭。
国内目前60 多个城市对摩托车禁牌、限牌,是影响城市摩托车市场繁荣的主要原因。
而摩托车厂家在转向农村市场的时候又遇到产品结构和消费环境的影响。
目前,各摩托车生产企业鲜有完全针对农村市场的产品。
而农民普遍消费能力不足使他们对国产摩托车难以企及。
2000 年与国内市场冷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摩托车出口一改以往被动、亏损的局面,1 月~7 月份共计出口整车63.9 万辆,出口金额达2.65 亿美元,出口数量与金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09%和470.7%。
但是,这个前景被看好的出口市场也不是一片喝彩声。
目前摩托车的出口秩序严重混乱,1999 年有10 多家中国生产厂的摩托车在越南市场销售,2000 年达到40 家,有不少企业不在国家核定的光盘目录之列;摩托车质量不稳定,散件拼凑,商标和产品不符,假冒伪劣的产品同样迅速地挤进了出口的行列;出口企业相互竞价,正在逐步打乱出口这个刚刚起步的市场,今年的出口价格与去年相比平均降低了19.5%。
摩托车业等待大调整中国嘉陵集团总裁何世斌总结当前摩托车市场的特点说:"全行业集中度低,市场混乱,散、乱、低、差、假突出。
" "大乱"必有"大治",何世斌说,无论中国摩托车行业怎样发展,必将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市场竞争的结果是摩托车行业形成类似家电业的几大企业集团瓜分市场的格局,最终达到国家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规定的3 至4 家的目标。
从大大小小200 多家企业缩减到3 至4 家,摩托车业面临的调整是绝对残酷的,而且调整将会是完全市场规律下的运作,有实力的企业会更注?quot;内涵"而不再是"外延",即由"数量扩张型"向"素质提高型"转变,业内已传出,行业内排名不错的3 个企业正酝酿技术合作事宜,并认为此合作会引发摩托车行业内的大"地震",摩托车业的重组将会因此一发不可收拾。
二、重塑摩托生产配套体系在"十五"期间,以浙江钱江摩托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加大扶持力度,使之成为国内摩托车行业的排头兵,并达到"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目标。
在应用电喷技术发展市场热点的摩托车整车的同时,发展警用摩托车、四轮沙地车、竞赛用摩托车等专用车和娱乐用车。
完成国家级摩托车高新技术开发中心的建设,与意大利、日本、美国、德国及国内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使摩托车开发、研制和产品质量水平达到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水准。
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争取摩托车产品出口量逐步达到年产量的20%左右。
继续研制发展水冷发动机及整车。
近期产品定位在50cc、125cc(立式)、125cc(卧式)、250cc 水冷发动机及整车,远期向大排量发展,研制多缸(双缸、三缸)、多气门的发动机及整车。
开发生产以双缸25 0CC 发动机及整车为主。
研制并列发动机,生产排量在300CC 到1000CC 发动机及整车。
第二章世界摩托车工业现状简介第一节近年世界摩托车市场概况我国摩托车工业经过近十年的高速发展,年综合生产能力已达1200 万辆,年产量1000 多万辆,占世界总产量的40%以上,产品质量和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逐步缩小。
目前,我国摩托车工业面临的形势是:一方面国内市场需求和产量增长速度放慢,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增强,我国即将加入W TO,面临国外产品竞争。
因此,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努力扩大产品出口,提高摩托车出口的比较优势,已成为促进我国摩托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国际摩托车生产与市场概况目前,全世界有70 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摩托车,产量90%以上分布在亚洲和欧洲10 个国家和地区。
主要有中国、中国台湾省、印度、日本、印尼、泰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马来西亚、韩国等。
80 年代,全世界摩托车产量徘徊于1000 万辆左右,产量最高年份为1985 年,达到1200 多万辆。
产量较大的是亚洲的日本和中国台湾省,欧洲的意大利和原苏联,此时中国和印度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摩托车生产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90 年代以来,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蓬勃发展,促进了摩托车生产和需求持续增长。
全世界年产量由1990 年1145 万辆增加到1997 年2335 万辆,平均年增长10.71%。
平均年增长率最高的是中国,达到39.71%,远远高于世界平均年增长10.71%的水平,而且连续几年净增达百万辆以上,占世界总产量由1990 年8.43%增加到1997 年42.97%,成为世界第一摩托车生产大国;其次是印尼,平均年增长24.53%,但印尼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相对较小,由1990 年3.57%发展到1997 年8.13%;印度、泰国和中国台湾省平均年增长6%左右;日本小幅度下降,意大利波浪式发展。
年产量达百万辆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中国、中国台湾省、印度、日本、印尼、泰国、意大利等(见本报第二版表)。
法国、马来西亚、韩国、西班牙、越南、巴西、美国等年产量在10 万~50 万辆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