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新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应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视图的设置上,都重视初中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了丰富的与青少年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以及开阔学生视野的“科学、技术、社会”等阅读内容,同对教材中添加了许多“活动与探究”。
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生物学习活动的基础。
下面谈一波在使用新教材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探索新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催生新的教学方式,更给生物教学搭建了创
造的舞台。
教师充分认识到生物教学内容必须更贴近生活与实际,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实践情境,设置有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为此,我们大胆探索,初步积累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玉方法。
主要有如下几条:1、重视首因效应的策略。
对第一次生物课、第一次探究活动、第一次实验、第一次调查……等等,先引后放,细心指导,帮助学生取得成功,获得直接经验。
2、激发兴趣、激励挑战的策略。
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创设真实有趣有味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提出可能解决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思考。
3、角色变换、提供舞台的策略。
充分尊重学生选择,顺应学生思绪,满足
学生变现欲,让学生当“教师”登台亮相,讲解、演示、点评,真正构建开放的课堂。
4、注重小组合作的策略。
学生自愿组成小组,发挥小组集体作用相互帮助、相互激励,合作攻克难关。
5、巧玩“三球”的策略。
即对学生的质疑,采取“推派球”——你怎么想?“踢足球”——谁还有什么不同看法?”抛绣球”——对质疑思考、回答的成果,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积极的评价。
我们常用评价是“恭喜你,答对了!”“你真棒!”“你有独到见解!”“你的想法令我惊奇!”“这个办法妙!”……6、及时反思小结的策略。
一个专题的研究或课结束前都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探究过程,及时进行再分析、从方法上再认识,回味咀嚼,力争有所感悟……。
为了解决探究中时间不够的矛盾,我们提议将生物课两节连排,从时空上进行调控。
二、转变观念,充分信任学生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怕学生自己学不懂,不厌其烦地讲解、强调,或多或少会将学生置于被动听讲的课堂环境中,这种长期的灌
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主动……这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
我们应当引导每一位学生大胆尝试,充分相信学生尽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快乐和在学习中探究的快乐。
三、聚焦小专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研究型的教师。
“课改”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学习的影响是全面的,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感觉,其中蕴
含的先进理论需要我们下功夫学习。
“课改”实践中产生的新变化、
新方式、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去研究。
我们讲这些现实的具体问题聚焦成一个个小专题,或自主去探求,或小组去攻关,或申请课题立项正规研究,或搜集资料尝试改进单干等。
这些小专题的研究和突破,有利于促进教师了解“课改”的深刻内涵,有利于教师改革创新玉新课程一起成长,有利于教研教改行为形成合力、汇聚在基础课程改革的大潮之中。
四、结合校本课
即将生物课与校本课程开发结合起来。
由于“课改”生物教材留给了教师和学生更多的灵活学习知识、研究处理问题、动手操作实验的拓展思维时空,我们根据教科书“形散神聚”和“弹性十足”的特点,从两个方面结合校本课程的进行开发。
一是开展生物五小活动。
如绝大多数学校都结合教学进度和教材内容开展小调查、小实验、小制作、小论文、小设计等实践活动。
五、扩展生物课
新课程新教法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他们已不满足课堂40分钟的探索与交流,渴望教师引导他们能更独立自主的进行一些生物探索兴实验,学生要求开放实验室的呼声日益强烈,“家庭小实验室”悄然出现。
就有同学说“生物一个神秘的世界,我一定要揭开你神秘的面纱!”有学生说“实验是你登上生物高峰的巩固绳索”。
据统计已有5%左右的学生在家中建有“小实验室”。
机械重复、死记硬背的生物作业普遍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张扬个性的时间调查、小实验、生物手抄报(部分同学用电脑排版)、生物小制作、生物小论文、编
拟生物小读物等。
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点亮了创新的火花,发展了学生探究能力。
六、合力在登攀何惧阻拦多
新课改实验也有几多困惑,阻拦多。
生物课让学生探究,学生爱学,教师难教。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不配套:1、生物单科独进,氛围、评价不配套。
因而教师担心时间不够,担心探究的重点不是考点等。
2、管理不配套:生物探究,学生自主选择的许多具有创新性,实验准备工作量十分巨大。
教师累,尤其实验员工作量大为增加。
学生要求开放三室,特别是实验室,但教师精力、实验经费如何保证?
3、社区资源、网络资源、校内资源、不配套等。
4、人力资源及传统的思维惰性给工作的压力更大。
虽有诸多问题,但前途光明。
我们信心百倍,合力再登攀,何惧阻拦多!。
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会使“课改”结出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