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读《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的体会
上杭一中傅海香
读了刘恩山、汪忠主编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一书,使我感到高中生物新课程具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学目标。

要教好高中生物新课程,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使整个教学过程适应课改的要求,才能实现新的教学目标。

学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一书,本人体会到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教学策略:
一、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的策略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规定了高中生物新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内容。

并强调课程目标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维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在生物教学中,应当把三维目标进行有机整合,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全部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

在教学中发现,教材中的有些内容未能准确表达《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或表达得不够具体明确。

对于这种情况,一般在是参考其他版本教材的相关内容,或参考相关的教学资料,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或修改一些内容,把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讲得到位一些。

一定要形成这样的观点:新的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是教《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高考也是考《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二、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策略
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高中生物新课程规定的能力目标主要有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方面。

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的积累,忽视知识的运用。

因此,生物新教材的教学中,在传授受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要认真组织好每一个观察活动,给学生讲清楚观察的目的、任务、方法、步骤,让学生在实际的观察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观察能力。

要充分准备好每一个实验,使学生在有序的实验中实验能力得到期发展。

合作能力是未来社会人生存与发展必备的能力之一,在教学中应当在注重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

探究的能力是
一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新知的生成体验,更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断发展。

三、教学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的策略
预设是依据教学目标、教材和学生准备状态,对未来教学所做的整体设计和构想。

生成是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而对教学设计作出及时的调整,引导学生进行更有价值的新的探究。

预设与生成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正常情况下可以按照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随着教学进入思维的高级激活状态时,学生可能会有许多超越预设的思路和行为,怎样处理,这是显现教师教育机智的良机,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引发学生这种良机的闪现,打破预设,促进更有价值的生成,这种生成是对预设的深化和超越,更是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过分注重预设而很少关注生成,教师备课只考虑如何教,强调教学结构严谨、语言精炼、进度把握准确以及完成任务不折不扣。

这种课堂教学沉闷、封闭、机械、程式化,学生几乎没有自主性,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创意。

其实,真实的高中生物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并不是预设不变的。

其原因有三:首先,高中生物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就不可避免地在教学中产生大量生成性教学资源。

其次,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在生物实验探究中也会出现与教师预设不相同的情况。

第三,即使是传统生物教学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出现的新情况。

既然课堂教学不是预设不变的,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不能厚此薄彼。

本人在一年的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中体验到,生物课堂教学的预设方案不宜太细,教师只需设计大致的探究活动框架,设计主要问题,为“自主、合作、探究”提供平台,给师生留有广阔的发挥余地。

可以说,生物课堂教学的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

事实上,生物课堂教学真正的精彩往往是其生成的部分,而并非其预设。

四、注重培养学生情感的策略
教学不应该轻视知识的有效传授,也不能使知识传授走向极端。

高中生物新课程倡导的三维课程目标其实质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是全面的,不是片面的发展。

其实,在学习中学生必然伴随着一定的情感,问题是教师要用自己积极的
情感去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不仅让积极的情感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且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在生物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品质,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智力教育。

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新的秘密》一书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

”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是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基础;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

创新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态,它既有一般思维的内涵属性,又有其自身的外延特征。

与常规思维相比,创新思维的最大特点是在于它的变通性和独创性,而这些特性的产生又与人的右脑以及左脑的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密切相关。

因此,在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创新个性品质发展的素材,促进学生创新个性品质的发展。

例如,通过生物理论知识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左脑的发展;通过组识学生观察生物的标本模型,促进学右脑的发展;通过生物学实验,使学既动手又动脑,促进学生左右脑的协调使用。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的通畅性、灵活性不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五、让知识回归生活的策略
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教学生活化的基本内涵。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和高中生物新教材的编写都特别重视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不再是抽象的文字符号,而是在现实的生活场景中学习。

对知识的认识只有回归到产生知识的源泉中,知识才会变得生动和鲜活,知识只有在应用中也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和发挥它的力量。

教学应当回归生活,教学更应该用知识指导人去丰富生活、提升生活。

因此,在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中,本人非注重有效地利用教材,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周围的生活实例,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学得有趣,同时注重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中体会到知识的价值,更让学生用知识去创造新的更加美好的生活。

六、注重学科之间有效整合的策略
社会生活中的知识是融合在一起的,只是为了学习方便和教学,才人为地将
其分开,而这种分割一旦走向极端便带来危害。

“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割裂了知识的来源。

社会的发展要求在注重学科内容学习的同时,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效整合,让知识显现出生命的活力。

现代科学正向不断综合的方向发展,这必然反映在学科的课程中。

生物科学与物理、化学、地理、数学、语文、科学、体育、通用技术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生物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沟通,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行必要的渗透,促进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和思想方法、统一的科学概念和过程,建立科学的自然观。

例如,在生物新课程中,涉及到很多化学知识,对此,本人一方面引导生运用所学过的化学知去理解生物学内容,另一方面,主动请教化学科任老师,帮助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又如,在生物学中要用到概率等数学知识,同样请教数学科任老师。

七、注重生物科学史学习的策略。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注重生物科史的学习。

这是因为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

因此,在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中,本人非常注意搜集与课文知识相关的生物科学史材料,用这些材料引导出课文的知识,让学生不仅懂得科学的结果,同时懂得科学的过程;充分利用生物科学史的重要史实,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相关知识、掌握正确的生物科学方法、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过程及其价值
八.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学生学习方式一般分为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两种。

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优缺点,接受学习的优点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知识,缺点是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在短期内难以学到很多知识。

从高中生物新教材的具体内容来看,有些内容宜采用接受性学习,有些内容应采用探究性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只注重让学生接受学习,不重视探究性学习,这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高中生物新教材的教学中,必须认真分析教材,选用适合采用探究教学的教学内容,组织好探究学习的方法、步骤,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