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昆虫美食大全

昆虫美食大全

昆虫美食大全开宗明义希望不喜者慎入,并非噱头。

我的携程游记---凯里篇招蜂引蝶般招惹来众美眉粉拳不断,使出不世绝学凌波微步也实在招架不住。

所以在哭笑不得之余,不再打算多费口舌苦口婆心告诉井底之蛙们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

何况,数篇拙作点击分别突破1.5万人次,足慰平生矣。

少一些道不同不相与谋的恬噪还乐得耳根清静。

不过您可别误会我听不得反面意见。

我这么张狂却绝不讨人厌,关键在于闻过则喜知错必改从善如流。

我所指的恬噪,说的是那些个心满意足抱着自家黄脸婆的纯朴老农,自己以“不是太白就是太黑了”或“身材凹凸得变形”对世界小姐选美嗤之以鼻也就算了,还要逼着我也必须对世界小姐们嗤之以鼻,多看两眼就是与他们全村农民大哥为敌。

这类井底之蛙的恬噪您能忍受吗?!是为序。

《第一章天上飞的》接受度最高的是知了与蝗虫。

山东各地都能吃到油炸知了,整只形体都在,也不裹粉,香脆爽口,无任何怪味道。

山野孩童时我每到夏天必举着一头包着沥青的长竹竿四处粘知了,然后煨入农田冒烟的草木灰中,一伙儿扒出来时就是焦香四溢的肉球,那等天然的耽美与纯净无杂味的肉香至今伴随《垄上行》的旋律魂牵梦萦。

云南遐迩闻名的“知了背肉馅”制作工艺独特,先将蝉脚、翅除弃,用小刀划开背,再把拌好的肉馅调料填进,合起刀口,经油煎黄,外脆里嫩的“知了背肉馅”即成,深具傣菜特色。

农民大哥恨世界小姐选美更恨蝗虫。

最解恨的办法就是把她们吃掉!世界小姐好吃不好吃我不知道,蝗虫却是绝对美味。

专吃稻谷庄稼的,想不好吃都难!我在喜吃蝗虫的天津品尝过的最佳烹调方法是类似酱驴肉那样的酱蝗虫。

反复风干再反复收汁,虽麻烦些,但酱油、糖与香料入味到蝗虫五脏六腑,吃起来不仅仅是解恨,更是解馋。

接受度最低的估计是蚊子。

要说蚊子,必须先说到蝙蝠(蝙蝠属兽类)。

蝙蝠肉我没吃过,据说与狐狸肉一样有毒。

不过有一道举世闻名的中华料理珍馔怪食与蝙蝠密切相关,所以值得说说。

这道珍馔怪食名叫“纹银万两”,是专门收集蚊子的成千上万颗眼珠子做成的汤。

有网友说话了:“尽瞎扯!成千上万颗蚊子的眼珠子上哪收集去?肯定是夸张!”国人说话是喜欢“白发三千丈”似的夸张,不过,这道珍馔怪食却是实实在在如假包换。

秘密就在于蝙蝠。

蝙蝠以蚊子为主食,蚊子的眼珠子无法消化,随粪便排出。

于是,类似淘金那样就能轻松淘洗出成千上万颗蚊子的眼珠子。

这道如假包换的“纹银万两”汤,据说是民间验方有些神奇功效,那就不得而知无可奉告了。

不过我却见怪不怪,因为我知道还有类似的珍馔怪食,比如用狼毫笔从鸡大便中细心收集纯白部分制作著名的药酒等等,这些都是匪夷所思却千真万确的。

比蚊子接受度更低的估计是苍蝇。

我再怎么喜欢魔鬼训练自己的专业味蕾,也不愿意冒险吃炸苍蝇。

不过在俄罗斯时,得知有一种鱼子酱不是鲟鱼卵做的,是一种蝇卵做成的,味道甚至胜于传统鱼子酱。

还少不了的是蜜蜂。

顽童时代小学校园坐落在油菜花田中,春天油菜花开正盛万蜂云集时,一下课男生们就撕两片纸冲进花田捕蜂。

然后蘸点口水在衣服上让蜜蜂叮咬去针,接着就放心大胆地扯断后吮吸甘甜的蜜汁,那是当时最甜蜜的回忆。

顽皮男生们往往以衣服上黏附的蜂针数量傲人,决定谁是孩子王。

长大后这类把戏自然不玩了,不过蜂蛹依然常吃,山野黄蜂卵有浓烈杏仁味,是蜂蛹味道最香的。

过油一炸,外焦内嫩香气扑鼻,与花生米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同班的尼泊尔歇鲁巴同学介绍说尼泊尔有一道传统菜是用布把活的蜜蜂幼虫包起来挤压,将挤出的液体像炒鸡蛋那样炒来吃;还有香嫩可口、酸适爽心的“凉拌土蜂子”,则将幼蜂用开水煮得半熟,然后在备好的腌菜酸佐料中腌成的,据说风味独特。

类似蜂蛹的是蚕蛹。

韩国土特产商店都有水煮蚕蛹罐头出售。

南浔等江浙江南水乡一带与四川人喜吃蚕蛹。

初食蚕蛹有肥肉香味,不过我觉得那股特有的臭味很难消灭,半盘下去,我就诗兴大发开始吟哦唐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说的是每一粒我吃的都很辛苦!最好的烹调方法还是韩国那样弄得又辣又甜,易于接受。

蚕蛹最看得出鲜度与调理法对味道的决定性。

同是蚕蛹,难吃的无法下咽,美味的您怎么也不信是蚕蛹。

蚕蛹据说是最富营养的补品,多吃有养颜排毒健肾之效。

可惜蚕蛹原料来源充足却很容易吃怕,于是,用发酵方法加工的蚕蛹可以生产蚕蛹豆酱、蚕蛹面包;我国婴幼儿食品营养研究所利用蚕蛹研制成功蚕蛹粉,其蛋白质含量比牛肉高3倍,属于全营养保健食品。

除了蚕蛹,黑龙江有着利用蚕蛾生产的蚕蛾酒,畅销海内外。

蜻蜓。

看起来没任何吃头,却是“黑烧”的主力军。

“黑烧蜻蜓”指的是将蜻蜓封入土器,先蒸后烤直至碳化,作为医药辅助。

药学功效如何我不敢说,美食是绝对谈不上的。

不过“黑烧”技法有着至少400年历史,至今百年老店欣欣向荣,似乎隐藏着人与自然间的达芬奇密码,值得一提。

更值得一提的谁都想不到是蛾。

如果好吃的话,看到“飞蛾扑火”就会如同曹操的望梅止渴或者巴普诺夫的那条狗一样了。

可见不可能好吃。

不过,湖北利用危害林木的舟蛾提取食用油,倒是一石二鸟。

《第二章地上跑的》从营养学的角度看,昆虫主成分为蛋白质与不饱和脂肪酸,富含人体所需多种维生素与矿物质,能对现代饮食片面性弊端发挥良性补充作用,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比如蚂蚁,喜欢旅游的朋友一定不陌生。

桂林、云南等旅游地都推销着益肝明目保健康的大红蚂蚁。

如果您步入旅游定点药店碍于导游面子或憋不住购买欲非买不可的话,我推荐红蚂蚁。

因为与其他神乎其神价格昂贵却疗效不确定的神药相比,红蚂蚁算最实在的,对健康有益无害也是可以打保票的蚂蚁含有多种游离酸、酶、维生素、磷酯、矿物质等,在治疗类风湿和癌症等方面具有独到的效果。

论口味,我自己吃过几大罐,调蜂蜜食用,类似于嚼食未磨碎的粗黑芝麻,又类似核桃味,一点都不恶心。

还有酸拌蚂蚁卵,喷香又有祛风、除湿之效。

云南、江苏还有利用蚂蚁作原料研制成功的金刚酒。

论及地上跑的昆虫美食之最,我首推恐怖的大蜘蛛。

我已专篇介绍过,详见拙作《大蜘蛛》。

不多赘述。

至于蟋蟀,我在《悲情城市台湾九份》中也详尽描述过。

油炸蟋蟀已成为滋补养颜的时髦食品了。

而云南的酱拌蟋蟀,去翅和内脏,刀剁成肉酱,拌青葱、姜末、胡椒等,即可食用。

油炸蚱蜢很常见。

吃起来像油炸虾皮,不过很容易过火烧焦。

螳螂与蚱蜢很类似,松脆中有点发苦,总而言之是没啥味道,没有吃到“肉”的感觉。

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盛行吃金龟子与铁牛等昆虫。

特别是铁牛,越大越值钱,除了可以训练成圣斗士下注赌博,更是有名的美味。

烹调方法是放各种香料盐水煮。

各个自由市场都像卖卤鸡卤鸭般卖金龟子、蜘蛛与铁牛等昆虫熟食,毫不稀奇。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中再三出现的碳烤壁虎,在其发祥地---中国早已不见踪影。

弄得喜欢《千与千寻》的朋友很奇怪为什么老出现碳烤壁虎?日本人更奇怪了:“还不是你们中国传来的,你问我我问谁去呀?”确实,中国古典可查到壁虎“性趣”最强,碳烤壁虎不但是强力媚药,更传说只要将少量粉末让想求爱的对象闻入或食用,恋爱必能马到成功。

碳烤壁虎作为日本滋贺县伊吹山的名产,名利双收是不争的事实。

俗称“面包虫”的黄粉虫味道鲜甜,营养价值高,不仅蛋白质含量丰富,所含氨基酸的种类齐全,有利于消化和吸收,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抗疲劳、降低血脂、抗癌、促进新陈代谢等功效。

搜肠刮肚整理着十年来对味蕾魔鬼训练中有关昆虫的味觉记忆,难免浮想联翩牵扯到不属于昆虫的虫食去。

在这先向生物系的朋友告个罪。

《第三章水里游的》以昆虫作为食物菜肴,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有些还被列为御膳食品。

各地各族人以不同的虫类作为食品,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

美食界公认的天下第一老饕毋庸置疑是广东人。

仿佛犹太人天生擅长经营,广东人既擅长经营更擅长美食领域(详见《美食的朝圣地》)。

即便是昆虫美食,广东也以“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惊”当仁不让地独步江湖。

在广东粤菜里,以昆虫类做的佳肴不胜枚举。

爽脆清淡的“白焯地龙”、焦嫩鲜香的“油炸桂花蝉”、“香炸蕉蛆”、甘美咸辣的“椒盐龙虱”、“椒盐蛐蛐儿”、“椒盐竹蛆”,吃起来幽香隐隐,美味淡淡,神秘感与新鲜感俱来。

进入粤菜食谱的昆虫五花八门,在拙作《不该错过的八大景致》中出现过的广东清平市场,仿佛是昆虫活体博物馆。

至于烹饪技巧,那是鲜、甜、辣、酥、嫩俱全,盖了冒了。

比如水蟑螂,学名叫“龙虱”,“椒盐龙虱”,油炸后再拌椒盐,味道相当不错:入口细嚼,滋味奇香,有股桂花味儿,嚼起来脆生生的嘎吱嘎吱响,咽后齿颊留余香。

吃水蟑螂,需要将翅膀、腿、肠扯掉来。

龙虱体内蛋白质含量非常高,而脂肪含量却很少,所以营养价值很高,是一种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食品,据说常吃龙虱对防治高血压、肥胖症、肾炎有很好的疗效。

与水蟑螂齐名的常规虫食当属海蚯蚓,又叫“沙虫”。

模样与蚯蚓或蛔虫相似,不习惯的朋友一定会被外表吓坏,不过美味无比,不代任何怪味的上流社会般优雅的纯正甜美,是最值得推荐。

这是福建广东的常规美食,更值得推荐的是晒干的沙虫,熬制出的汤鲜美程度远远超过武定土鸡。

在我这专业老饕美味虫食排行榜中的地位与刘翔一样一鸣惊人。

水里游的还有一道现在已濒临绝种的美味虫食---水蜈蚣。

那是我家乡过去独有的菜肴,孩童时垂涎欲滴的美味。

水蜈蚣百足之虫,体长模样与陆地蜈蚣无异,生命力极强,一大团队在竹篓里仍然游走如织健步如飞,毫不疲倦。

下锅炒蛋时仍不屈不饶地将炒蛋穿出无数个空洞,特别松软飘香的蜈蚣煎蛋外焦内嫩相得益彰,类似牡蛎煎蛋却更鲜嫩酥美。

我至今返乡仍不死心,四处访察水蜈蚣,却难觅踪影。

说到水里游的,不禁想到淡水小龙虾,顺便以此反驳鄙视吃虫如我的绅士淑女们。

那玩意是人吃的吗?一听说吃虫就掩鼻惊叫的绅士淑女们,却愿意抱着淡水小龙虾大啃特啃。

抛开各种背景不论,那浓烈的重金属味道让我的味蕾立马拉起一级战备警报,出于对正吃得兴高采烈的周边食客的礼貌勉强下咽的一小口也被喉咙硬顶出来,根本无法咽下,只好含住遽跑卫生间。

我实在无法理解鄙视海蚯蚓这等美味却有兴趣大块朵颐淡水小龙虾的绅士淑女们。

《第四章土里钻的》与海蚯蚓“沙虫”的超级美味截然相反,蚯蚓大概是虫食中最难吃的了。

吃过的蚯蚓做法是“盐辛”,用粗盐发酵,嚼起来像橡皮也就罢了,土腥味怎么也解除不了。

不过,日本有用蚯蚓粉研制出的营养保健品,去美国时更发现用蚯蚓肉和牛肉制的汉堡包,让我大跌眼镜。

后来又发现美国居然还有昆虫罐头、蜜饯、巧克力等,价值都高得惊人,就更让我跌破眼镜了(虽然我玉树临风与眼镜无缘)。

蜈蚣。

采集蜈蚣时使用飘香的烧烤鸡骨架放在山野是效率最高的,须臾便能收获到密密麻麻的大蜈蚣。

先去毒颚,用火烤掉百足,再用卤汁调味微火煎烤即可。

味道有点像熏制的奶酪,又有些许鱼腥味。

北部的颜色煎烤后呈绿宝石状光泽神秘,很是漂亮,估计能与“海洋之星”媲美。

东北之行,吃过白蚂蚁与炸金龟。

白蚂蚁放在酸白菜汤里,大白菜发酵后浓烈的酸味盖过白蚂蚁的微弱土味,糯软可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