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方法培训与应用

教学方法培训与应用

教学方法培训与应用
【培训日期】2010年1月17
【培训地点】揭阳市技工学校大会议厅
【培训对象】各专业课教师及基础课教师
【主讲】王小勇教授
【培训内容】首先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念。

德国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的、负责任的(团队合作条件下)并有效的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即我们常说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而王老师认为这三项能力中,最重要的并不是专业能力,而是方法能力;有了方法能力,才能更迅速的掌握专业知识,并具备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行动导向教学法贯彻了这一理念,完全以能力为导向,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自己实践,同时围绕具体工作任务确定教学内容,彻底抹掉学科界限。

比如王老师所在学院机电专业一年级的学生,没有数学、英语、制图等等这样的学科分类,工作任务是“自己动手制造冲压机”,通过老师课堂上的行动导向教学组织,围绕工作任务自主合作学习相关知识,一年学完后可以自行完成冲压机的制作。

这是职业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其次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实践。

王老师并不仅仅停留在教学改革的理念上,他通过成功的行动导向教学实践实现了他的教学理念。

该教学法分为三个步骤,即独立思考,交换和保证结果,由三个基本步骤衍生出各种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如二人合作,小组扩展等,老师并不专门讲授专业知识,而是通过任务的形式,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掌握与任务相关的专业知识点。

尽管很多具体课堂活动为中国教师所熟知,但王老师在实际操作时更关注学生的行为细节和过程方法,强调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并不特别注重结果;这些看似与专业知识不相关的关注,真正起到了培养学生方法能力的作用,进而促进了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从而实现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目标。

最后,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的建设。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个体系,要求至上而下的改革,包括评价体系,教师质量发展体系,团队合作等等。

我校参加培训的老师们珍惜培训机会,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课后还就学习内容展开激烈讨论,探索如何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

参加培训的教师们一致认为,本次培训在学院领导重视,在校领导精心组织安排下,开阔了教学改革的视野,提升了教师教学实践的能力,对切实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必将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以下是我校行动导向教学法培训现场:
各小组分享各组贴图成果
各组阐述本组的设计思路
各组阐述本组的设计思路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数控教学中的运用】温家宝总理强调: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
真教,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

行动能力应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实际的“做”来获得发展,强调“做”的过程中的思考及总结经验。

从我们技工教育的需要来看,新教学法有利于我国技工教育的发展,为了适应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职业教育不仅要调整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条件,改进教学方法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从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推广经验来看,它可以帮助我们技工教育走出误区和低谷。

说到底,我们推广行为导向教学法就是两个目的:一个直接的目的是建立一套与我国技工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一个间接的目的是创建一个具有我国技工教育特色的现代教学模式。

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的计划、独立的实施与独立的评估即自我调节的行动为方法,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习中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

“行动”在这里构建成一个框架:在这样一个框架内,“知识系统”不是从外部“输入”的,而是在学生个体内有机生成的,因而在具体的行动情境中,其内化于个体大脑中的有机成分将能很快地从内部“输出”,迅速转换为实用而有效的行动。

教学中我们力求将行动和认识结合在一起,将学习者作为具有自己需求和兴趣的、积极的行动者来看待。

在设计学习行动时,考虑给予学习者自由行动空间,并联系学习者自身职业和生活情境。

我们采取以下方法来实施行动导向教学:
1、以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导向。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

通过设计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和制作有使用价值的行动成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裴斯泰洛齐的脑、心、手结合),获得学习的快乐;同时情景教学的行动过程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大的决策和行动空间,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无限想象力。

当然老师的鼓励与赞赏、同学的肯定与掌声,将给予他们更多的满足。

2、以学习任务为核心。

我们从教学内容出发,选择好学习突破口,精心安排学习任务。

(1)学习任务应能促进交流与合作。

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为培养他们的社会能力,应创设尽可能大的交互学习空间,要让他们能展开交流,加强合作。

比如,老师布置加工任务,给每组发一张相同的零件图,让他们讨论加工工艺,并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加工方案,按要求编写加工程序。

每位学生要在小组内承担不同的工作任务,要么参与设计分析,要么进行记录与编写,要么输入、运行程序……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与交流,让他们互相学习提高;组与组之间的评比与质疑,让他们懂得公正公平;老师的点评给予每位学生鼓励与期望。

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能学习到许多书本以外的知识,能力上得到很大的提高。

(2)学习任务应完整富有变化。

数控专业的学生要了解企业实际加工过程,才能实现校企之间的“零距离”。

这就要求教师所创建的职业工作过程清晰、透明,我们的教学,以到实习车间参观和通过视频来体验工作情景,力求真正达到校企“零距离”。

我们创造工作情景,以适应企业的工作需要,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3)学习任务应巧妙设置问题。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手段,提问设计得好,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但是,如果只是简单的一问一答,长此以往学生的轻松和兴趣必会一扫而光。

如何提问?现以“数控机床参考点的作用”课题为例进行说明:
课堂上逐渐将问题进行分解,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领略学习的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主动探索从而解决问题,使得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得到发展。

最后总结归纳时,学生们会发现:本课的知识不是老师给的,而是他们自己研究得到的。

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在体验成功的喜悦时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和动力。

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因此,在创造性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

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行动能力各个要素的培养不能割裂,而是综合地进行,特别是要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进行。

(1)行动能力和职业领域相联系。

因此不能脱离职业环境背景,以一般解决问题能力或一般知识迁移能力的形式来传授。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个体都需要贡献自己的智慧,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

学生一方面从同学间的交流、讨论中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同时也及时从教师及同学那里获得反馈。

在这种情景中,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设置了一个近乎真实的场景,缩短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由于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行动能力的获取与任务的解决联系在一起,因此具体的专业知识和一般思考能力同样重要。

(2)消除专业界限和专业分离。

提倡完整的与客观职业活动相近的学习过程,将传统劳动组织中相分离的计划、实施和检查工作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例如,在数控教学领域引入行动导向中的模拟教学法,可以满足两方面的需要:一是实习教学的需要。

要进入环境复杂的生产现场,
既不安全,又不利于学习训练,还有就是数控机床很昂贵,操作不宜掌握,不适宜学生实际操作。

特别是对于初学者,难免操作失误,造成较大的损失。

因而提倡采用模拟训练,避免发生不良后果。

二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数控专业的学生在接受技能训练或者学习相关知识的时候,能够置身于未来从事职业的社会系统之中,可以把繁杂的文字叙述、规定、要求等融入模拟训练中,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感悟未来职业岗位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