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能力理论的研究综述姚瑞心030101490摘要:企业能力理论在经济学界的提出,无疑使我们对提升企业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对企业能力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并系统的阐述了能力理论的四个观点。
本文最后又对能力理论的发展行了评价和展望。
关键词:企业能力四个观点评价展望企业能力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企业能力理论的思想在很早以前的旧制度经济学家的思想中就已经包含,在亚当.斯密(1776)《国富论》的第一部分,分析了劳动分工是如何影响劳动生产率并进而影响经济成长的。
他认为劳动分工能够提高效率的原因在于:工人重复做类似的工作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工人由一项工作转向做另一项工作的转换成本大幅度降低,劳动分工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劳动分工有利于工人寻求以机器代替手工的有效途径。
亚当.斯密虽然没有明确的提出企业能力理论,只是从企业内部解释了企业的成长过程。
可他的思想已经是企业能力理论的初步形成。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1925)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企业内部成长论。
认为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差异分工”。
并提出这种分工直接与各自的技能和知识相关,他认为企业中的一项职能丁作通常可以分为多个新的次级职能单元。
不同次级职能单元将产生一系列不同的专门技能和知识。
然而,这种专门化工作的增加导致了新的协调问题,这又需要产生新的内部专门职能来对原来的和新的专业职能进行协调和整合。
这样,企业的生产和协调能力就会在企业内部获得持续成长,另一方面,产业是有不同专业分工的企业构成的,产业中的各企业在企业生产管理、专业知识、市场份额等方面是异质的,不同企业间需要协调解决“外部”经济问题。
这就与后来提到的资源基础论有一定的相似程度。
而现代经济学中对企业能力的讨论起源于潘罗斯1959年的《企业增长理论》。
她认为企业是“被一个行政管理框架协调并限定边界的资源集合体”。
资源本身不是生产过程的“投人品”,投入品是资源引发的服务。
每种“生产性资源”都有多种不同的用途,并产生不同的“生产性服务”,资源的不可分割使每个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生产性服务”必然是独特的,并不能为其他企业所模仿。
所以企业的增长源泉来自于企业的内部资源。
她的基于内部化的企业增长理论为企业能力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个提出“企业能力”概念的经济学家则是理查德森(1972)。
他对企业能力进行了区分,能力反映了企业积累的知识、经历和技能,是企业活动的基础。
最终他扩展了潘罗斯的企业内在增长理论,坚持企业不断学习的过程导致了专门能力,正如企业产品市场的不断开拓不仅带来单个企业纯粹的数量扩张和同质成长,而且引发企业质的变化。
自基础上企业能力理论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资源基础论,核心能力论,知识基础论和动态能力理论四种观点。
企业能力理论的四种观点资源基础论:Wernerfelt(1984)的《企业资源学说》,提出了企业资源基础论的观点,指出了企业内部资源对企业获利并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价值,资源的“位势障碍”保护了自身的优势资源。
并在其被利用过程中将转化为成本优势,从而保证了企业持续竞争。
Barney(1991)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自于其所拥有的战略相关资源。
研究指出,只有能够促进企业实现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才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这种资源应该具有四个特性,即有价值的、稀少的、难于模仿的、不可替代的|。
Barhey(2001)对他1991年建立的分析框架做了修改,他将“难以模仿”与“不可替代”合并为“可模仿性问题”,同时加入了“组织问题”要素,从而使模型更接近于现实。
他们赋予企业内部的资源具有异质性,获得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得到企业的持续成长。
这就构成了企业的资源基础论。
核心能力理论:资源基础论提出的企业内部的资源的异质性,只是与其他的企业有一个简单的资源的区分,但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核心能力的提出则弥补了这一缺陷。
普拉哈莱德和哈默(1990)发表的《公司核心能力》首次提出了核心能力这个词,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他们还指出“在短期内,一个公司的竞争优势源于现有产品的性价比特性;从长期来看,竞争优势将取决于企业能否以比对手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构建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积累、保持和运用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的根本性战略。
核心能力论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来源于企业内知识的积累和培养,它是企业获得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并认为核心能力是一种动态的能力,它随着知识的开发、利用和扬弃等过程不断地发生变化。
企业只有异质性资源,而不会很好的运用,那么企业也不会获得成功。
而核心能力的发展,则要求企业能运用异质性资源去开发企核心能力业的,形成企业的延续性的发展。
知识基础理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企业掌握的知识,尤其是很难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隐性知识以及与知识密切相关的认识学习。
这又促使了知识基础理论的产生。
Barney(1991)认为,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独特资源”正是企业所拥有的难以交易和模仿的知识。
可以说资源基础论和核心能力论最终都汇聚到了企业知识理论这一观点。
知识基础论认为,企业是知识的集合体,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核心能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
Allee提出了核心知识能力与核心运作能力的概念,认为这两种能力是鉴别企业优势的、截然不同但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核心运作能力是使企业高速、高效率地生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和能力;核心知识能力则是相对于特定业务而言的独一无二的专长、知识和技能。
Zollo和Winter(2002)提出“企业能力产生于隐性经验的积累、显性知识的明确化和知识编码活动的协同进化”。
隐性经验的积累是指对运营惯例不断修正的学习过程;显性知识的明确化是指通过集体讨论、任务报告会和绩效评估活动使经验知识清晰化。
知识基础论认为,更新知识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一种围绕知识来组织企业的结构化方法就是制定企业新的竞争战略的方法,为此,企业不仅要从增进当前的知识效用出发,还要从获取未来知识的角度出发,这就是企业知识基础论的基本观点。
动态能力理论:动态能力理论的观点是在近期才逐渐形成的,由于认为企业不可能是在一个稳定不变的环境中发展。
环境是动态变化的,所以企业也要适应在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发展。
Teece,Pisano和Shuen(1997)提出了“动态能力理论”。
他们认为“动态能力是指企业整合、建立、重构企业内外部能力以便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
其中,“动态”是指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具有不断更新自身能力的能力;“能力”是指战略管理在企业更新自身能力以满足环境变化的要求方面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动态能力是指企业保持或改变其作为竞争优势基础的能力的能力。
Kathleen(1998)认为动态能力是可以确认的明确的常规惯例或者流程,动态能力包括:整合资源的动态能力如产品开发常规惯例、战略决策形成、重在重新配置资源的动态能力包括复制、转卖常规惯例,被经理们用来复制、转变和重新组合资源)及获取和让渡资源有关的动态能力如知识创新常规惯例,从外部获取常规惯例。
Suhha和Narasimha(2001)则借鉴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即免疫系统具有一种识别多种抗原多样性并在需要时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从而使人体有能力应对生物环境,提出动态能力是产生多样化的业务的知识特性,动态能力帮助公司具有先动优势,并及时适应动态环境。
对企业能力理论的评价和展望企业能力理论不同与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波特从企业外部的因素去分析企业,将企业的注意力聚焦于市场和产品上,把企业的竞争优势归结于产业的选择,产业的市场结构等,决定企业盈利能力首要的和根本的因素是产业的吸引力。
而企业能力理论则首次开始从企业内部来分析企业的增长。
从资源基础论到动态能力理论都是从企业内部来分析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可以从自身的角度寻找核心竞争力来获得持续租金,而且科斯对交易成本的提出仅仅分析了企业交易层面的活动,没有涉及企业生产活动的研究,并认为企业的成长力量是外生的。
但企业能力理论能够完整理解企业的性质和边界、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以及如何保持和提升竞争优势等。
但同时当企业过分集中于企业的异质性发展时,又会很容易忽略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成长所造成的影响。
能力理论强调企业内在成长,强调企业立足内部能力积累和运用以形成和创造战略优势的同时,对企业对部环境的适应的分析有些单一。
因此企业能力理论的发展虽然很大程度上发展了人们对企业的认识,但它还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因此,企业能力理论的未来研究特别是在实践应用层面上突破,不仅要从内部着手,更应关注当外部条件改变时,能力怎样发出应对“反击信号”,以及通过何种方式、如何表现来推动企业价值链活动的协调和改善以支持自身优势的维持和发展。
参考文献[1] 斯密.国富论[M].杨敬年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1.29.[2]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刘生龙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 伊迪比·潘罗斯.企业成长理论[M].赵晓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1.[4] 理查德·R.尼尔森、悉尼·G.温特:经济变学的演化理论,商务印书馆1997[5] Prahalad C K.Gar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 Review.1990.[6] Birger Wemerfelt.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Journal.1984.[7] Jay Barney.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rage[J].JournalOf Management.1991.[8] Teece D.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9] Alice V.The Knowledge Evolution:Expanding Orga—nizational Intelligence[J].Boston:Butterworth.Heine.mann.1997.[10]Zollo M,Winter S G.Deliberate Lear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Capabilities[J].Organization Scienc e.2002.[11] Kathleen M.Eisenhardt and Jeffrey A.Martin.Dynamic Capabilities:AreThey?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Strat [J].2000.[12] P.N.Subba.Narasimba.Strategy in Turbulent Environments:The Role of DynmicCompetence[J].Managerial And DecisionEconomicB Management.Deers.Ecom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