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垃圾分类的概念与策略

垃圾分类的概念与策略

垃圾分类的概念与策略
张束空
2015.12
目录一谁是主体03 二动源在哪里?06 三策略的入口13 四只言片语19 五行动与希望25
一谁是主体03
谁是主体
公众。

公众的主体性地位不可替代、不可剥夺、不可绕开。

公众的主体性地位不仅体现在垃圾分类,也是绿色发展和社会治理的核心命题。

垃圾分类的要义
1.混合垃圾——垃圾问题
2.从垃圾产生源头把它分开,分别进入自然生态循环和工业生产循环。

俗称:各走各的路,各回各的家。

3.源头垃圾分类是在家庭私人空间完成/私人的行为带来的公共环境的改善——私与公的融会贯通/垃圾分类的意义。

谁是主体
垃圾分类的本质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绿色工程,所有人都要参与的日复一日、年复
一年的日常生活实践,这样一点一点地把绿植入每个公民的内心,城市生成“绿色的灵魂”。

城市的签名
垃圾分类是一个社会空间、法律空间、地域性概念。

是城市的签名——不管你是不是该城市的一员,你只要在这个地域内,你就要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是纯粹的事务,如此简单,动动手谁都会做。

谁是主体
我国垃圾分类特性
1.我国垃圾分类与国外垃圾分类有很大的差异,严格地说,当前我国开展
垃圾分类是第二层级的,属于再分类。

(第一层级是“可卖钱”和“不可卖钱”的分类,由公众自动完成。


2.餐厨垃圾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垃圾类别。

3.地沟油能回流至餐桌上,是资源化所付出的代价。

二动源在哪里?06
垃圾分类的动源
1. 利益的驱动力
市场价值是垃圾初级分类的动力之源。

如果垃圾按可卖钱和卖不出钱来分类的话,我们国家的垃圾分类做的最好——不是会不会分,也不是有没有力气分,而是有没有一种动力。

2.潜在的驱动力
普遍存在渴望健康和宜居环境的意愿。

且随着环境污染的持续恶化而日益强烈——巨大的潜能(时代赋予:雾霾、穹顶之下)。

动源在哪里?
垃圾分类的动源
3.文明人的需求
有做文明人的精神需求,需要这么个展示的机会——被认可的文明人。

4.事件 /引爆:九峰、番禺、海淀、寂静的春天……
5.公益的驱动
垃圾分类是一项慈善事业,每一个参与的人没有得到直接的经济利益,但对于整个城市和全体公众来说,却是巨大的、长久的利益。

但是它也像慈善事业一样,进展艰难而缓慢,也就是说,公益驱动力量不足。

动源在哪里?
垃圾分类的动源
6. 法律的约束力。

当人自觉分类的内在动力不足的时候,强有力的外部约束力是必要的,但是它的有效性要建立在大多数人都在自觉分类的现实基础上。

在法治观念普遍淡漠,法不责众的情况下,这支力量有限。

7. 各级党委的力量。

这是我们最可依赖的、最强大的力量。

各级党委
能够调动最广大的社会资源、激发最广大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也可以说,助推垃圾分类这一庞大的社会事务,没有这支力量,是万万不可的。

动源在哪里?
垃圾分类的难点
1.行政无效性
命令无效!!!!! 考核....?
市级部门
区级部门 街道 社区 市民
考核
考核 考核
动源在哪里?
垃圾分类的难点
2.整体性:那怕90%的人垃圾分类了,只有10%的人没分类,其总的结果
还是混合垃圾,等于没分类——要求整体划一。

3.社会纠缠态。

在社区总有先开始垃圾分类的家庭和后来才开始垃圾分
类的家庭,先分的家庭认为我分类了,别人没分,白分了,因此我也不分了。

——理性陷阱/理性人的算计
动源在哪里?
垃圾分类的难点
4.不可替代性:垃圾分类需要每个市民在家里完成,社区的工作人员无法替代完成,就像孩子的家庭作业,你能代他做么?社区干部能做的仅仅是引导、指导、劝导。

由此可见,垃圾分类工作的本质是教育。

5. 杂语共生:对于这项事物无论什么人都可以说三道四,可归为官方话语、专家话语、大众话语。

更重要的是:还有一类安静的人(坚定的人)。

垃圾分类是自己的事,不管别人分不分,自己也要分/做好自己就是帮助别人!/才有随大流的人。

动源在哪里?
垃圾分类的难点
6.弱力场域
无论什么样的组织和个人,怀揣着什么样的意图和目的,投入多么大的力量进入这个场域都变成弱的相互作用且相互抵消,只产生热效应——可称之为“社会布朗运动”——形不成定向运动。

三策略的路口13
策略的路口
主体不动,你推的动吗?
谁来主导这项事务呢?
政治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城市管理部门?环卫部门?
政府的角色
引动(点火)、引导(GPS)、保障(法律、政策)——只有动起来,GPS才能导航
策略的路口
所谓“策略”——寻找一个阿基米德支点。

台湾的“四个诱导工具”。

我们的策略?
1. 布道、授业、解惑/ 告之、启示、激发/ 情动、心动、手动
2.公众的选择:标识、分类类别、方式等等——凡是可由公众选择的,尽可能由公众选择。

3.杭州打造最清洁城市的扩展
城市大广场、大马路背街小巷、庭院门口公民心里
策略的入口
我们的策略
4.听会垃圾分类工作的基础在社区(缝合点)——倾听社区干部的述说(关注和尊重)——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临近的直接性)——潜移默化的工作引导——不发号施令/只听不说。

5.和风细雨的方式:一针一线的细活更为有效。

策略的入口
我们的探索
市民卡的功能扩展设计
利益入口(市民卡)/垃圾分类记录(可追溯)/摇号、抽奖(小概率获大奖事件、无成本有机会的日常生活游戏)/定期、持续、扩散,形成习惯,文明出口。

政府收购餐厨垃圾的建议
利益入口/尊重已形成的市场、政府买单,定向流入处理厂/既解决了公众食品安全的隐患,又实现了垃圾分类和定向流动,投入的成本也不
策略的入口
我们的探索
智慧能解决道德伦理问题吗?机器能替代主体的地位吗?
事实证明,任何绕开主体的垃圾分类的替代方案都不成功——主体不可替代!
知识解决不了主体能动性问题——这是托词、借口
杭州也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法规和免费提供垃圾袋等等等的激励政策。

策略的入口
我们的探索
如何评价? 垃圾分类是个“孩子”,要用成长性的指标评价,多视角审视。

找到一个切近的入口,凿开一个文明的出口。

垃圾分类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社会事务(天下第一难),但缺乏一
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进行指导。


四只言片语19 只言片语
1.情动、心动、手动。

2.当回事、留点神,动动手。

3.各走各的路,各回各的家。

4.只要想到就能做到。

5.做好自己就是帮助别人。

6.只要做就会做—无师自通。

7.急不得,缓不得,假不得。

只言片语
8.做真做实不做秀。

9.城市的主人爱干净,城市就真的干净了。

10.垃圾分类是城市生活的镜子—社会文明的标尺。

11.布道、授业、解惑。

12.“一个都不能少。


13.“空气是民主的”—“同呼吸共命运”;
“同呼吸,共奋斗”。

只言片语
14.日常性—实践性—广泛性—重复性—持久性—
习惯—民俗—文化—坚固的社会基石
15.不可替代性—孩子的作业你能代做吗?
16.煽风点火—火烧得越旺越好!
17.只有动起来,GPS才能导航。

18.垃圾分类是庞大的社会事务—要多视角审视,
既要共时又要历时。

只言片语
19.垃圾分类工作:是与社会谈恋爱(事业力比多)
—何乐而不为;不可为而为之。

20.回到事物本身!进入社会—大众话语—专家话语
—官话—杂语—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21.没有一成不变、百般适用的方式方法,创造全都来
自于社会。

22.非单方面意志、意愿、设计,谨防机械主义、教条
主义、标准化。

社会的街头巷议
23.垃圾分类是真正的绿色工程,在每一个人心中植入
“绿色”。

24.保护儿童,就是保护绿色,儿童的心灵是绿色的。

25.城市是有生命的,有灵魂的,是人性的。

26. 垃圾分类不是该不该做?也不是能不能做?更不是
难不难做,而是当代人必须担当的责任。

27. 垃圾分类是全体成员伟大的社会实践。

五行动与希望24 行动和希望
时常有人问我,垃圾分类有希望吗?我说:“没有希望”。

“希望”是等不到的,因为压根儿就没有
“希望”这么个东西,希望是行动中创造出来的。

唯有行动——主体的行动才能创造出垃圾分类的希望。

(顺便回答“垃圾分类时机不成熟”的议论。


谢谢大家! thanks
@YourNam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