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性发展重点题

社会性发展重点题

1、简述当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主题理论主题与新趋势
理论主题
1)认知、情感与行为的关系
2)生物与环境
3)个人与情境
4)儿童的社会互动
5)个人与社会系统
新趋势
1)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强调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动性
3)研究课题从分离走向整合
4)注重在多种不同水平上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进行分析
2、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的理论
1)微系统 2)中间系统 3)外层系统 4)宏系统
3、简述人类社会性行为的生物适应意义及其在进化过程中的调节的表现形式
意义:个体按照基因程序的逐步发展,而在特定的时期表现出特定的行为模式,环境作为一种外在动因驱使个体作出某些具体的调整以达到自身与情境之间的平衡,由于这种内在的调节机制,机体能够实现某种基因程序的“守恒”,即将某种严重偏离基因程序的状态恢复到“正常”,从社会启动者、怯生与依恋。

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及其他一些社会性反应形式的产生与作用机制可以管窥人类某些社会性行为的生物适应意义及其在进化过程中的调节。

调节的表现形式:
1)社会启动者 2)怯生与依恋 3)表情 4)亲社会行为 5)攻击行为 6)其他早期的社会性行为
4、鲍姆令特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哪三类?各有什么特点?
根据父母行为的控制和温情两个维度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三类,权威型、专制型和放任型
1)权威型:父母对儿童有较多的温情,较明确的要求和较为一致的反应,能够在亲子之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完成对儿童的约束。

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被认为是最费时费力的方式,但也是最有效的教养方式。

2)专制型:父母对儿童的成熟行为有较高的要求,但对儿童反应较少,对儿童缺乏热情用较为绝对的标准塑造、控制和评价儿童的行为,强调儿童·要无条件顺从,崇尚权威和传统,不鼓励亲子间相互迁就,对儿童的奖励和表扬较少,对儿童的控制严厉、不妥协,且带有强制性
3)放任型:父母的教养方式既不期望儿童的成熟行为出现,也不提出要求他们或者溺爱儿童或者忽视儿童,对儿童的纪律要求不一致,鼓励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愿望对儿童有中等程度的热情,不主动指导孩子的行为
5、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几种理论模型
1)先天形成说 2)后天塑造说 3)冲突模型 4)互动模型
6、影响同伴接纳的因素有哪些?
1)行为特征 2)认知能力 3)身体特征 4)名字 5)教师的影响
7、简述塞内曼关于儿童友谊概念发展的阶段
1)阶段0:即时性游戏
2)阶段1:单方面帮助
3)阶段2:公平气氛的合作
4)阶段3:亲密和相互分享关系
5)阶段4:自主的相互依赖的友谊
8、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趋势
1)婴儿期:婴儿很早就能够对同伴的出现和行为作出反应
2)学前期:儿童与同伴相互作用的频率进一步增加互动的质量提高
3)童年期:在相互交流信息,表达思想进行合作以及分享方面的能力逐渐提高,同时,同伴群体的共同目标成为儿童社会生活
的重要特征,这时儿童正处于
“去自我中心”的阶段“去自我中心”促进了儿童相互作用的发展,相互作用反过来更加速了“去自我中心”
4)青山年期:其一,同伴间的异性交往,其二,作为参照群体的同伴的作用
9、依恋的特点(特征)
1)在对象上,依恋具有选择性
2)在行为表现上,依恋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的亲近
3)在对个体的心理意义或直接后果上,依恋双方特别是依恋者可以从中获得一种慰藉和安全感
4)在其所具有的强烈情感意义上,依恋遭到破坏后会造成依恋双方尤其是依恋者的分离焦虑和痛苦
5)在其赖以形成的基础上,依恋双方具有某种和谐型
10、简述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1)依恋质量的现实意义
2)“性向假设”与早期依恋质量的持久影响
11、简述塞尔曼的儿童观点采择发展阶段
赛尔曼把3岁到青春期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或水平
1)水平0(3~6岁)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
2)水平I(6~8岁)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
3)水平II(8~10岁)自我反应的观点采择
4)水平III(10~12岁)相互的观点采择反应
5)水平IV(大致12~15岁以上)社会的或习俗的观点采择
12、韦尔曼关于心理理论发展的观点
1)阶段1(2岁)“欲望心理学的心理理论”
2)阶段2(3岁左右)“信念—欲望为基础的心理理论”
3)阶段3(4岁左右)“个人信息是对世界的解释”
13、艾森伯格亲社会道德判断发展的阶段
1)阶段1:享乐主义的、自我关注的推理
2)阶段2:需要取向的推理
3)阶段3: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
4)阶段4a:自我投射性的移情推理
阶段4b:过渡阶段
5)阶段5:深度内化的推理
14、简述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内容
1)水平1:自我生存定向
第1个过渡时期:从自私向责任感转变
2)水平2:善良即自我牺牲
第2个过渡阶段:从善良转向真实
3)水平3:非暴力道德
15、攻击定义的四种取向
1)解剖学定义攻击是指那些导致对方逃跑或给对方造成伤害的行为或行为模式
2)前提条件定义强调攻击发生的前提条件——即伤害意图或伤害的有意性
3)行为后果定义强调要以个体的行为所造成的伤害性结果作为攻击的界定标准
4)社会判断定义攻击是一个涉及行为结果、形式、强度、意图以及行为者和行为对象之间的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复杂结构16、简述四种代表性的攻击理论
1)习性学理论是研究人和动物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的科学
2)挫折—攻击假说人类的攻击行为不是来源于攻击本能,而是由挫折所致
3)社会学习理论①获得机制②启动机制③保持机制④自我调节机制
4)认知理论①攻击的信息加工模型②归因模型③社会问题解决模型17、自我概念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简单到分化
2)儿童一般自我概念的发展曲线是起伏变化
3)儿童自我概念结构的复杂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
4)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
18、简述科普自我控制与自我发展的五阶段
1)神经生理调节阶段
2)知觉运动调节阶段
3)外部控制阶段
4)自我控制阶段
5)自我调节阶段
19、儿童心理性别差异的表现
1)认知方面的性别差异
①数学与空间能力差异
②言语能力的差异
③分析能力的差异
④学业成就与成就动机的差异
2)个性与社会性方面的性别差异
①玩具偏好的差异
②游戏和玩伴选择中的差异
③抚育性方面的差异
④攻击的性别差异
⑤亲子关系
20、简述几种有代表性的性别角色发展理论
1)生物学的解释
2)社会学习理论
3)认知发展理论
4)性别图示理论
5)群图社会化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