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PPT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PPT

两岁内儿童的同伴交往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1.物体中 心阶段
2. 简单 相互作用
阶段
3. 互补 的相互作 用阶段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的发展 3岁后同伴交往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3岁左右 儿童游戏中 的交往主要 是非社会性
②4岁左右 游戏中的联 系逐渐增多 并发展为主 要游戏形式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的概念 简言之,性征是由遗传造成的, 性别角色则属于社会规范对男性和女 性行为的社会期望,性别行为是在性 别角色要求下表现出来的这一性别所 特有的行为模式。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3.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二、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案例导入
闹闹爱打人,可他从不打我 幼儿园新来了小朋友闹闹,没过一 个月,班里的男孩几乎被打了个遍。小 明却得意地说:“闹闹爱打人,可他从 不打我。”这是为什么呢? 面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和教 师能做些什么呢?
儿在保教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人 际关系。师幼关系是一种职务性的人 际关系,带有明显的情感性特征。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1.师幼关系的类型 李红从接触性质将师幼交往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亲密型
紧张型
淡漠型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建立良好 师幼关系的
策略
(1)教师应尊重幼儿,平等地 对待每一个幼儿。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人际关
系的发展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前者包括亲 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等方面的发 展。后者包括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和攻 击性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 学前儿童亲子依恋关系的发展 0~3岁是幼儿亲子关系形成的关键期。在 这一时期内,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对幼 儿一生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健全都具有相当大的 影响作用。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一) 社会性的概念 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
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 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 总和。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二) 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社会性发展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 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重视社会性教育已经成为 现代教育观念转变的一个主要标志。幼儿期是儿 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其社会性发展是儿童 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1.强化者
3.社会比较参照
2.榜样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4.影响学前儿童同伴接纳的因素
早期亲子
交往经验 儿童自身不
社交类型
可控的特征 社交技能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①受欢迎型幼儿
②被拒绝型幼儿
幼儿同伴 交往类型
④一般型幼儿
③被忽视型幼儿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师幼关系的发展 师幼关系是指幼儿园教师与婴幼
<1>前依恋期(从出生到2个月) <2>依恋关系建立期(2~7个月) <3>依恋关系明确期(7~24个月)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24个月以后)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施卡福和埃莫森认为婴儿在同照料者形成密切关系时 要经历以下连续的阶段:
1.非社会性阶段
2.未分化 依恋阶段
4.多重依 恋阶段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 攻击性行为的方式。年龄小的儿 童比年龄大的儿童更多采取身体攻击;随着 年龄的增长,身体攻击的比率逐渐下降,言 语攻击和社交中的孤立和嘲讽比率逐渐地增 多。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3)攻击性行为的类型。年龄小的儿童 工具性攻击多于敌意性攻击,随着年龄的增 长,儿童的敌意性攻击比率逐渐超过工具性 攻击。
③减少对攻击 性行为的模仿
与强化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1.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包含哪些内容? 2.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发展有何特点? 3.影响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因素有哪些? 4.结合实例谈谈如何促进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 会行为的发展。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亲社会行为的含义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 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性。该行为具 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和援助等。儿童 的亲社会行为是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又 有哪些特点呢?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4)不安全无组织型婴儿 在陌生情境中,这些婴儿可能表现出迷茫、疑 惑和恐惧。这种类型可能是最不安全的。它奇怪地 混合了反抗型和回避型依恋的模式,更容易发展成 为精神障碍患者,一般与抑郁的抚养者或者儿童虐 待有关。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3.依恋对儿童后期发展的影响
1.简述安斯沃斯的儿童依恋类型。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幼儿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试着给出解决方案。 3.通过和家人交流,了解自己婴幼儿时期的依恋 现状(可参考活动中的问卷调查),并分析其对自己 现在的人际交往方式有怎样的影响。
Thank You
攻击性行为是任何有意伤害生物体的行为,且被 伤害者会力图避免这种行为。需要注意,这一定义是 根据行为者的意图而非后果来界定的。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攻击性行为通常被分为以下两类。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起因、方式与类型 (1)攻击性行为的起因。儿童在低年龄
阶段,起因大多为物品抢夺和空间争夺。随 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攻击性行为多表现在由 社会性问题引起的冲突和矛盾中。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学 习 目标
1.理解社会性的概念; 2.掌握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发 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学前儿童人际关 系和社会行为的表现; 4.能初步评价学前儿童社会化发展状况 5.学会运用促进社会化发展的策略。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不安全回避型婴儿 该类型的婴儿通过逃避母亲,显 示不安全感。这些婴儿并未形成对人 的依恋,很少发生主动亲密的互动, 所以也被称为“无依恋的儿童”。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3)不安全反抗型婴儿 该类型的婴儿通常依附着养育者, 然后进行抵抗,通过反对亲密关系,或 许通过踢打或推开显示依恋。
1)亲社会行 为的萌芽期 (2岁左右)
2)各种亲社 会行为迅速 发展期(3岁 至六七岁)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3.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1.社会生活 环境
2.儿童日 常的生活
情境
3.移情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帮助幼儿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发展幼 儿亲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
3.分化的依恋阶段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婴儿依恋的类型 安斯沃斯把婴儿依恋的划分为以下类型:
①安全依 恋型婴儿
④不安全无 组织型婴儿
②不安全回 避型婴儿
③不安全反 抗型婴儿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1)安全依恋型婴儿 该类型的婴儿把养育者作为探索环境的安全 基地。在养育者在场的情形下,婴儿感到足够安 全。当养育者离开时,可能适度抗议,并表现出 明显不安。当养育者返回时,这些婴儿再次和她 建立积极的交互作用。
5.影响学 前儿童性 别角色行 为的因素
1.生物因素,主要受性激素和 大脑功能分化的影响;
2.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父母、 教师及社会舆论的影响。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小案例】
男女双性化教育 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心理特征常被看作是单一维 度的两端。双性化者是同时具有男性化和女性化特 征的人。近期研究表明,双性化的人的确存在,他 们比较受欢迎、适应良好,而且可能比那些在性别 特征上较为传统的人更能适应多变的外界要求。
亲社会行为 攻击性行为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是在其对 性别角色的认识基础上,逐渐形成较为稳定 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态度行为特征,而表现 出在心理与行为上的性别差异性。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1.性征和性别的概念 一般来说,人们将性征用来指代一个人的生理 身份,通常包括他或她的染色体、生理特征及激素 的影响。而性别则是一个人作为男性或女性的社会 和文化身份,以及在此要求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 行为特征。
(4)攻击性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3.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模仿学习
家庭环境与 教养方式
经验的积 累与强化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4.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 在应对儿童攻击性行为时,教师应遵循以下策略:
①尽量满足 儿童合理心 理需要,减 少受挫心理
②努力提供 宣泄内心压 力的多种形 式和途径
① 对儿童认知的影响

对儿童情感及同伴关系的影响
单元11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4.建立良好亲子依恋关系的策略
1)注意母 亲在亲子 依恋关系中的
作用
3)建立良好的 亲子互动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