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二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二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二
教学目标
1、初步鉴赏诗歌,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学习语言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
1、初步鉴赏诗歌,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语言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1、进一步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过程
预习
一、知识简介
1、语言类题型:品评诗歌语言的锤炼
(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2)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3)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景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二、预习《旅夜抒怀》、《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完成学案
课堂互动
一、导入
二、诵读诗歌
三、研习文本
1、小组讨论
2、展示成果
3、教师精讲点拨
《旅夜抒怀》
(1)诗歌前两联分别选用哪些意象?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B
示例:首联选用细草、微风、岸、危樯、舟等意象,描绘了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的画面,营造了凄冷的意境。

颔联选用星、平野、月、江流等意象,描绘了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的景象,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2)颔联写景,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景中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采用了什么手法?C
示例:此诗写的是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

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

这是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3)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

A
示例:比喻,以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自比,表现了一种自伤漂泊之感。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1)首联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样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C
示例:首联写三峡雄奇壮丽的山水。

不同意,一是只有钟灵之地,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二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

(2)诗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C
示例: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

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

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作者对王昭君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

(3)前人评价此诗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你是否同意,为什么?C
示例:同意,应为昭君的身世正暗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昭君虽有国色却因小人作梗而不受宠幸,远嫁塞外;诗人虽为囯士却因遭到排挤不被重用,漂泊在外;两人处境何其相似,诗人自比昭君,悲叹自己仕途不得已。

不同意,一与诗人晚年思想不合,经过安史之乱和长期的颠沛流离,诗人对自己的出处进退早已十分淡漠;二此诗背景显示,当时唐王朝无能采取和亲政策,宁国公主下嫁回纥,同时外族仍不断侵扰两京一带,致使诗人有家难回。

可见诗人借咏昭君感叹时事,抒发忧国之思,同时融入了自己漂泊无依的凄苦之情。

四、炼字类典型例题精讲
(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诗人为何要用“垂”、“涌”二字来描述星和
月呢?
示例:垂、涌,“垂”即垂挂,将静景写成了动景,星光好象从天上垂挂下来,唯有原野的广阔才方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涌”即涌动,写出了大江流的气势,同时带有强烈的动感,分不清是水动还是月动,唯有江水的流动方能感到“月涌”,唯其“月涌”才能看出江水的流动;二字极为形象逼真地描绘了平野星空和江流朗月的景象,营造了雄奇阔大的意境。

(2)“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那两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示例:岂、应。

岂即难道,应即本应,诗人运用反问和反语,说明其志向不在文章之上,反而因文章而扬名,虽在年老多病时退休,却并非真的因为“老”“病”,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

3、请赏析“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的语言艺术。

示例:“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一句话写尽了昭君的悲剧: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死后的孤寂与冷落。

五、总结归纳
1、品评语言锤炼的角度:
(1)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2)体会诗人炼字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的。

(3)体会诗人赋予所描绘景物的情趣、情感和诗意
(4)体会炼字创造的意境的和谐美
(5)注意虚词的运用对情感的强化
2、答题模式:
(1)结合语境具体解释该字词。

(2)把该字放入原句进行分析如何描摹景物或表情达意。

关注特殊语法现象、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

(3)回答它这样用有什么作用。

描绘了形象什么特点,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课后巩固
新新学案32页:当堂训练(1、2、题C,3题A,4、5题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