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诗宋词选读·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唐诗宋词选读·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课堂巩固训练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 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 都草堂时。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 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 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 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 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 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 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鉴赏艺术手法
• 1、开头四句写景有什么特 点?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 由近及远,远近结合,描绘了一幅 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 画面,创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 寂的江边夜境。寓情于景,乐景写
哀情,用雄浑、阔大的意境,反衬
诗人孤苦伶仃、颠沛流离的悲怆心
境。
• 2、诗歌运用了什么抒情方 式?请加以分析。
• 顿挫,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意的停 顿挫折(间歇﹑转折);从结构上看, 顿挫往往表现在起承转合处,表现为 纡徐(从容缓慢的样子)斗健(峭拔刚健), 交互为用,按理循脉,或起或伏,有 情有景,相间相融。 • 顿挫,就是指其诗语言、 韵律曲折有 力,平仄、叠词等方法的独特运用使 其诗音节铿锵,愤激难抑。
诗歌题为“旅夜 书怀”,想一想,诗 中那几句写“旅夜”, 那几句“抒怀”?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杜甫
写“旅夜”。
(侧重写景)
“抒怀”。
(侧重抒情)
探究思想内容
• 细草 、微风、岸、 1、首联中 危樯、孤舟。 写了哪些 • 两个意象写旅夜的 环境和感受,表现 意象? 了诗人的境况和情 “细草” 怀:像江岸细草一 和“孤舟” 样渺小,像江中孤 舟一般寂寞。
潼关吏
兵车行
丽人行
三 月 三 日 天 气 新 长 安 水 边 多 丽 人
,
丽人行
.
杜甫
• 《咏怀古迹》是 一组结构严密的 七言律诗,共五 首,每首各咏一 古迹,依次是庾 信故居、宋玉故 居、昭君村、先 主庙、武侯庙, 都是借古迹抒发 诗人的身世之感。
“ 沉 鱼 ” 西 施 ——
“ 落 雁 ” 王 昭 君 ——
3、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画面?表 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 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 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星宿也仿 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 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 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为 读者展现了一幅孤寂冷清的旅夜图, 表现了诗人被贬后无所依托的飘泊自 伤之情。
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
• 所谓沉,主要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 谓郁,主要是就情感的浓郁而言。所谓 沉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 藉。 • 沉郁,指其诗以精练的字句表现广阔的 意境,进而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和深沉 苍凉的感情。 • “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 不许一语道破”。
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杜甫, 唐代最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
扬州市江都区丁沟中学 江海清
概说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 祖审言,著名诗人。杜甫曾应进士举,不第。 天宝中,客长安近十年(曾住杜陵附近的少 陵,故世称杜少陵),郁郁不得意。安史乱 起,流离兵火中。肃宗朝,官左拾遗。不久, 弃官入蜀,后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举家出 蜀,病死江湘途中。后世称为杜工部。其诗 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结合时事,思想深厚, 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世称 为“诗史”。有《杜少陵集》。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 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 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 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 “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 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 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 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 才不得用的感慨。
总结: 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 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 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 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 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 讽今之作。
作业:
阅读《蜀相》, 按照怀古诗的鉴赏方 法写一篇鉴赏短文。
这是一首怀古诗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全诗的感情基调——感伤、叹惋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 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 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 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 “
悲昭君以自悲也”
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 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 总不能及。 ——清· 李子德
• 前两联旅夜所见,寓情于景。景物 渺小,情感孤寂;景物阔大雄浑, 反衬情感孤独。写景寄伤感、飘泊 之情,为下文抒怀作铺垫。
• 后两联旅夜书怀,即景抒情,直抒 胸臆。叹未老而休,悲飘零如鸥。 表达孤寂、悲愤之情。
诗歌总结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四句 写旅夜之景,后四句抒写诗人抑郁苍 凉的心情。优美的夜景和悲凉心情浑 然融为一体,构成很美的艺术境界。 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 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 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诗人咏叹王昭 君其人其事,寄寓 了自身怎样的情感?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 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 任左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 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诗人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 闭 月 ” 貂 婵 ——
“ 羞 花 ” 杨 玉 环 ——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白话译文
•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 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 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 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 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 首联并没有写她的怨恨,写的是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写的是昭君村的地点和那里的景色。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 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 绝的千山万壑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 又有变幻之姿。
• 1.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 奇美。 • 2.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 托昭君的奇伟形象。
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 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 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 地。——[清]吴瞻泰
佳句鉴赏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 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 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 “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 多么悬殊!“连”对“向”, “连”字写出塞 万里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 “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 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 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
他可怜自己未实现志向而以文章声 望了此终生,不能忍受人们以
“老”、“病”为由排挤他、轻贱
他。他想到此异常愤慨。这两句表
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不平。
5、 “飘 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 鸥”中以 沙鸥自况, 有何用意?
• 诗人描写空阔天 地间无一处可为
归宿的沙鸥,以
沙鸥自况,表达 了漂泊无依的悲
愤心情。
诗眼:“怨恨”: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 思念故乡的幽怨。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
昏庸糊涂的怨恨。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 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 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 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 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 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 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上句写她生前的不 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 后的凄凉与冷落,一句 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 剧。
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 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 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 此做了回答。该句运用了典故, 但诗人用事巧妙,仅以“省识春 风面”五字带过,而隐去了历史 事实,指责汉元帝的昏庸造成了 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
• 4、“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 休。”中“岂”和“应”表 现了诗人什么情感?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 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 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 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 说“官应老病休”, 诗人辞去官职, 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 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 当,正显出诗人悲愤的心情。
• 诵读诗歌,想一想,王昭君这一 诗歌塑造了一位美丽、孤 形象有什么特点? 独、思乡和幽怨的女子形象。
思乡 孤独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幽怨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