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笑与哭之间
黄春明与其他乡土文学作家比较起来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更关注日常生活中那些极其普通、不易被关注、而又时时刻刻无所不在的人们,全面的反映台湾社会变迁中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
的各个侧面。
作者将这些人物的生活命运展示在读者面前,引起笑声之后更多的是沉重的反思。
作为社会的一员,人们或多或少都是黄春明笔下的小人物中。
、那些小人物们
“有的笑有哭的味道”,这是黄春明的作品最大的特点。
不
管是描写了舒适宁静田园风光的《青番公的故事》,还是刻画市井小人物的《锣》,又或者是民风淳朴的《看海的日子》,黄春明平淡、温和、略带嘲讽的笔触传达给人们的则是一种伤感、无奈的情绪。
黄春明所处的历史环境,是台湾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资
本主义工商业社会转型的时期, 现代文明对乡土人物残酷的压榨
和逼迫在这一过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传统与现代的对抗成了社
会隐藏的一个巨大矛盾。
身处这样的历史环境中,一方面看到淳朴的传统归于消失的心痛,另一方面又清楚地意识到现代化的不可避免,于如此的内心冲突下,结合自身的经历,一系列被历史无情忽视的“小人物”在黄春明的笔下焕发出了光彩。
青番公、阿盛伯、白梅……都是来自社会的底层,在新的社会变革面前, 都面临着物质上的贫乏和精神上的困境,他们的一生都在与命运斗争,充满了坎坷。
但是,不论表面看起来多么粗俗,行为又或是多么令人不堪,又或是地位极其低下,这群“小人物”们面对生活的困境,始终怀抱着希望,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
哪怕看起来是极其渺小的一个愿望,也会成为他们生活下去的强大动力。
同时,在这些人身上,表现了作为人应该具有的一些美好品质: 坚强、宽容等。
黄春明塑造的“小人物”,不仅折射出台湾当下
各种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底层人民穷困的生活,且鲜明的反映了时代变动下的种种重要特征,描绘出一幅极具特色的台湾写实画。
《青番公的故事》以充满温情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悠扬舒适
的乡间生活画面,刻画出一个慈爱、坚强,散发着浓郁中国农民不屈不挠的坚韧意志的老农青番公形象。
当四周已被商业化包围,青番公依旧能在丰收的季节回忆起曾经和这片土地的点点滴滴。
在他身上,体现了深厚的乡土感情,并且蕴含着宝贵的经验, 他迫切的想要把这些经验教给孙子,让孙子继承这片土地。
但是, 这个慈祥老人的愿望已不太可能实现,即使长大后的阿明想做农夫,也不会有那么美好的土地留给他了。
黄春明以宁静的笔触, 展现给读者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对在现代文明冲击下行将失落的境界的惋惜。
不管是青番公也好,黄春明也罢,
他们都能够意识到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农耕劳作带来的冲击,但他
们都采取了回避的态度,选择在回忆中遮盖自己的隐忍、失望情
震惊和绪,而这回忆中恰恰流露出对传统崩塌消失的无限惆怅。
在《溺死一只老猫》中,黄春明通过阿盛伯对建造游泳池的
抵触和反抗,表现了传统价值观念如何一步步崩塌溃败。
现代文明取代封建传统是必然的,因而作为进步对立面的保守主义代表阿盛伯的失败是注定的。
一定程度上来说,阿盛伯确实是愚昧、保守而又顽固。
但泳池的建造,破坏了清泉村的宁静之时,还破坏了清泉村原有的伦理道德与社会秩序。
从黄春明的乡土情结来
看,他对阿盛伯的同情与惋惜是多于嘲讽的。
当世代生存的故乡在工业化的脚步下被破坏被改造,眼看着努力一步步失败却仍坚守信念,以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对抗,
得不说这一举动和人物形象后面的悲壮是如此具有冲击力,读者笑的同时悲伤伴随而来。
阿盛伯种种可笑的行为背后,是他对土地的热爱、维护心中家园的努力,这些美好的品格让这个小人物散发出理想的光辉。
在黄春明的笔下,小人物虽然地位卑微,但他们并没有丧失美好的人性,即使遭受痛苦和凌辱,依旧没有抛弃为人本质的东
西,在他们身上总能绽放出不可消逝的生命之花。
小人物的性情中也有着光辉的东西,正是这一特质让他们没能在历史中被记住,却留在了文学中,感动着不同时代千千万万的读者。
二、深沉的人文关怀和“乌托邦”情结
黄春明的人文关怀体现在他的人道主义理想上,即尊重人的生命价
值和尊严。
同情也好,讽刺也罢,作家以他的笔触展示了
这些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的生命价值和宝贵的情感体验,揭开社会
残酷的面纱之际,也肯定了一切普通的、平凡的人,他们应该享有他们幸福和自尊。
尽管黄春明对顽固守旧的阿盛伯进行了嘲讽和批判,但阿盛伯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自己的家园,他的倔强和坚持乃至最后的死亡都是因为对乡土的爱和热情,在他的身上,更多的是体现了
对行将逝去的农业社会的感伤和追怀,所以他的苦恼、抗争和失
败,得到的是作者的同情和理解。
阿盛伯之死带有宗教的殉道意味,维护了自己最后的尊严,也为自己的抗争付出了最后一分努力。
在《甘庚伯的黄昏》中岁已至暮的甘庚伯,面临生活最艰难的时刻却能在自我安慰中,一点点照顾着儿子并顽强活下去,始终没有放弃生存的希望,越是这样的顽强,越是显露出悲凉的意
味,残酷感不言自明。
黄春明所描写的小人物的意义就在于他们
“打不倒”的精神。
黄春明努力表现他们这一特质, 从而让小人
物在他的作品中留下永恒。
在黄春明的小说中可以看到,当小人物们受到压迫时,他们
所采取的行动,或是逃避,或是徒劳的反抗,又或是自我安慰,
进入一种空想的“乌托邦”中去。
青番公和白梅的故事显而易见
表明了作者的“乌托邦”情结。
青番公代表了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境界,青番公这一顽强的生命所处的“歪仔歪”以其宁静和谐而成为黄春明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当时黄春明还能够意识到现代文明对传统乡村冲击的必
然性,在表示惋惜的同时只能将愤怒隐藏于作品之中,故而有了
迷惘困惑仍坚守土地的青番公和阿盛伯。
若在这些作品中,黄春
明还比较写实的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残酷,那《看海的日子》
就纯粹是黄春明设想出来的一个美好,他创造了一个几乎不可能
的世界作为解决现实生活中各种冲突矛盾的方法。
相比较当了十四年还能够保持纯洁心灵的白梅,白先勇所塑造的金大班似乎更
令人信服。
即使白梅确实能够如莲花圣母般守住初心,而一个离家许久的女子未婚先孕还能得到村民们的敬重,就有点不可思
议。
未受污染的小村庄,善良淳朴的村民,圣洁温柔的白梅,一
切看起来都那么美好,反而更让人明白这不真实性。
黄春明试图以幻想来对抗工业文明带来的对传统的冲击,建造了一个在现实
中绝不可能存在的“乌托邦”,这是他的解决之道,也透露着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忧伤。
黄春明发现了问题,去卩在逃避问题,这成为他有代表作品却无法晋级世界级大师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