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巩固练(二)一、(2018·新余三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书边事①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②。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
此后,因民众起义及吐蕃将领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
本诗大约写于此时。
②“梁州”,当指“凉州”。
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
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一东一西遥遥相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A.“断”字表现力很丰富,它将“调角”与“清秋”融而为一,表现了边塞军情的紧急。
B.“倚”字,写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边塞的秋色。
C.颔联中作者的视线从青冢移到凉州,此时夕阳西下余晖一片,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
D.本诗运用虚实结合、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抒写了诗人在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感。
【解析】A项,“军情紧急”不当,应为表现了边塞的深广清幽。
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答案】(1)畅游边塞的喜悦之情。
前三联烘托渲染了边境生活和平安定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畅游边塞的喜悦之情。
(3分)(2)渴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
尾联巧用比喻,表现了当时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表达了渴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
(3分)【解析】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美好的愿望。
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和平安宁,征人安闲无事;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平和,再次申述民族团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平景象。
尾联抒写作者“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民族团结的心愿。
【诗意】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
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
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二、(2018·宜昌部分示范高中期中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客游李贺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
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
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
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
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
⑤裂帛:指写家信。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C.“日暖南山石。
”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解析】B项,“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错,应是“暖”和“悲”形成对比。
2.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6分)【答案】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分)异:杜诗描写沦陷后长安的萧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2分)李诗主要是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
(2分)【解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说的是战争已经持续了很久,家中亲人的消息值得上万两黄金,表达了诗人眷恋家人的美好感情,“家书抵万金”引起了很多遭遇离乱的人的深深共鸣。
“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这两句是说诗人想效仿古人,以求入朝为官却始终不能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
由此可得二者异同。
【诗意】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悲愁充满了客游千里的羁旅之心。
没有机会进京求取功名,却只能长久地淹留在赵国的旧地。
自己已经离乡多年了,一年四季都没有机会去祭拜自己的祖宗。
我经常像冯谖那样弹唱失意的剑歌。
每次思归都未能如愿,因此,只能写封书信来表示自己希望早日还家的心情。
三、(2018·安徽50所名校11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明妃曲王安石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单于以百辆毡车的隆重礼仪迎娶昭君,又予其“黄金杆拨”为标志的豪奢生活,可谓胡恩深矣。
B.只可惜单于不解风情,王昭君只有琵琶弦上说相思,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
C.留北的侍女听了垂泪,南归的行人听了回首,这从侧面说明了王昭君弦上所流露的哀情感人至深。
D.全诗胡汉对比,非止一处,汉恩胡恩的浅深是明比,弹劝胡酒中的隔膜与垂泪回首中的知音是暗比。
【解析】B项曲解,“只可惜单于不解风情”错误,王昭君身在异乡,胡人女子很多,但想找个人说话却无处可说。
2.请结合对全诗的理解,分析“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两句蕴含的情感。
(6分)【答案】(1)汉恩不及胡恩深的哀怨。
(2分)(2)胡恩虽深却不相知的孤独。
(2分)(3)由孤独而生的家国之思。
(2分)【解析】“汉恩自浅胡恩深”,明妃在汉为禁闭于长门中的宫女,又被当作礼物送去“和番”,所以“汉恩”是“浅”的;胡人对她以“百辆毡车”相迎,“恩”礼相对较“深”。
“人生乐在相知心”,这是讲人之常情。
如果按此常情,明妃在胡就应该乐而不哀了。
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
另外在胡,缺少相知,易引起思乡之情。
【诗意】明妃当初嫁给胡人的时候,身旁上百辆的毡车上乘坐的都是胡人女子。
她多想找个人说话但无处可说,只能把心语寄托于琵琶声中,心事只有自己知道。
她用能弹出美妙声音的手拨动黄金做的杆拨,弹起琵琶仰望空中飞鸿劝着胡酒。
随嫁的汉宫侍女暗中垂泪,行走在大漠上的返国者频频回首。
汉朝之恩实在是浅薄啊,胡人之恩还要更深,人生的欢乐在于心与心相知。
可怜王昭君的青冢已经荒芜埋没,还是有悲哀的乐曲流传至今。
四、(2018·惠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发潭州杜甫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首联紧扣题目,点明题意,但又蕴含着奔波无定、生计日窘的悲辛。
B.颔联中诗人以我观物,而使“物色带情”,淡淡的流连欢悦之情溢于言表。
C.颈联是用典抒情,用西汉时的贾谊被贬长沙和初唐时的褚遂良被贬潭州来抒发情怀。
D.这首诗或托物寓意,或用典言情,百转千回,创造了深切感人的艺术意境。
【解析】B项,“流连欢悦”不对,是反衬了悲凉冷落的气氛。
2.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联系诗句内容简要赏析。
(6分)【答案】诗人远行之际,唯有岸花樯燕相送,反衬举目无亲的孤寂悲苦心情;(2分)岸花樯燕相送慰留,反衬环境冷落、心境凄楚;(2分)诗人自己流连徘徊,却又不得不辗转流徙,有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
(2分)【解析】首先明确颔联内容,诗人远行之时,看到岸上风吹落花,樯桅春燕作语,以为是在为自己送行,这是常见的主客移位的手法,并非岸花春燕送客留人,不舍诗人离去,而是诗人自身不舍。
这种不舍表现出诗人飘荡无依,辗转漂泊的无奈。
而诗人远行之际的送行者只有花、燕,意味着并无友人、亲人送别,可见诗人举目无亲的悲苦孤独和凄楚的心境。
【诗意】昨天夜里在长沙痛饮沉醉而眠,今天拂晓就伴着湘江两岸的明媚春色远行。
环顾四周,只有江岸上春风中飞舞的落花为我送行。
船桅上的春燕呢喃作语,似乎在亲切地挽留我。
西汉时的贾谊才能世上少有,初唐时的褚遂良书法绝伦无比。
两人在不同的时代都曾名高一时,但是都被贬抑而死。
这不堪回首的往事,真是令人黯然神伤。
五、(2018·广东六校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忆少年曹组年时酒伴,年时去处,年时春色。
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
念过眼光阴难再得。
想前欢,尽成陈迹。
登临恨无语,把阑干暗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这首伤春词,实际抒发的是念旧怀人之情——旧地重游,景色如昔,可是往日的酒伴不能一同游宴了。
抚今追昔,于是引起了对同游者的怀思。
字里行间传达出无限深情。
B.起首三句追忆往日的一次游宴。
“年时”即当年。
具体时间从后文可知为临近清明。
三句同用“年时”二字开头,采用了顶针手法,加重了感情色彩,哀婉极致,却也新颖别致。
C.任何人都曾有过欢乐赏心的事,但事过境迁,良辰不再,往日的欢快事,回头来看就已是陈旧的痕迹。
“想前欢,尽成陈迹”明显紧承上句而来,且从中可以窥见《兰亭集序》的影子。
D.全词语言平易精炼,通俗浅出,无矫揉造作,一气呵成。
意境清幽,于淡雅中抒浓郁真挚之情。
深沉哀婉,情韵悠长。
【解析】B项,“顶针”手法错,“极致”错,三句同用“年时”开头,有哀婉成分,但没到“极致”这个程度,从某个角度看,倒稍有“刚劲”之味。
2.辛弃疾词《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中有“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句,试与本词结尾“把阑干暗拍”比较,谈谈两词表现手法与情感的异同。
(6分) 【答案】手法相同:都是通过“拍阑干”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心情,刻画人物形象(2分)情感不同:本词表现怀旧念友,感慨时过境迁的愁怨(2分),辛词表现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2分)【解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把阑干暗拍”均有共同关键词“阑干”,通过这个细节描写刻画各自人物形象。
而《忆少年》是伤春词,实抒念旧怀人之情。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诗意】旧地重游,往日的酒伴此时在远方作客,不能一起游宴。
此时快到清明时节,增添了对同游者的怀思。
慨叹岁月如过眼云烟,大好时光,转眼就过去。
事过境迁,良辰不再,往日的欢快事,回头来看就已是陈旧的痕迹。
旧地重游,找不到投契的朋友交谈。
作者凭倚阑干,万千思绪涌上心头,只能暗拍阑干聊自排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