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法规》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0102212课程名称:教育政策法规(四年制本科)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36 课时周学时:2 课时学分:2 学分所属一级学科名称:教育学所属二级学科名称:小学教师培养预修课程:教育学、公共政策理论、法学原理二、课程性质《教育政策法规》是师范类普通本科生的必修课。
本课程是为适应依法治教和更新知识的需要而设置的。
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获得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制定及其实施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增强依法治教、依法执教的意识与能力。
三、教学目标本课程遵循着教育政策法规“原理论”——“价值论”——“过程论”——“效果论”的逻辑结构,依次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第一,介绍教育政策法规的系列基本范畴、定义、命题等,旨在解决教育政策法规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介绍教育政策、教育法规的价值基础、伦理取向,主要解决什么样的教育政策、法规是好的教育政策、法规的问题。
第三,介绍教育政策法规的几个主要的过程、环节,旨在解决教育政策法规是怎样制定出来的的问题。
第四,设计若干个专题,对目前我国教育领域中的最主要的政策、法规进行解读、分析,主要解决现有政策法规的怎么样的问题。
第五,安排实践教学环节,以增进与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的能力。
通过上述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主要实现如下目标:第一,让师范生掌握基础的教育政策法规的基本知识,建构起全面、合理的知识体系与框架。
第二,培养师范生教育政策与法规的意识,唤起未来依法、依规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动机与情感。
第三,培养师范生理解国家教育政策法规的能力;运用所学的教育政策法规的知识与理论解释与分析小学教育政策法规现象的能力;能够基本掌握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执行、监督与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培养师范生积极参与政策法规过程的能力。
第四,强化课程建设中的实践环节,安排小学教师进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优质课观摩。
在此基础上,实现小学教师与师范生之间以“如何上好一堂课”为主题的基于课例的教学设计对话,以增进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该致力于建设《教育政策法规》课程的方法体系。
该课程的教学主要探讨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体系。
1.案例教学:对教育政策、教育法规的各个模块的教学,均体现出明显的案例教学的方法色彩,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增加课堂的兴趣、体现理论的实践取向、加深学生对国家教育政策法规的理解与体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教育政策法规的能力。
2.研究性教学:一方面,教师的“教”体现出研究性的特征,通过“效果论”模块的教学,教师把自己对现有政策的研究、分析作为研究的范例,既传递知识,也训练能力。
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也进行学术训练。
在教学的过程中,有计划地安排模块练习与作业,安排课程论文训练学生的教育政策法规方面的研究意识与能力。
3.实践性教学。
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建立教育见习、实习基地,让学生担任“局长助理”、“科长助理”、“主任助理”、“校长助理”等,见习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实施过程,在实践中获得提升。
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角色能力,增进学生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能力,以彰显学习者中心的地位。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章节教学内容学时讲授学时实践学时上编教育政策第一章教育政策原理论 2 2第二章教育政策价值论 4 4第三章教育政策过程论8 6 2第四章教育政策效果论 4 4下编教育法规第五章教育法规原理论 4 4第六章教育法规价值论 2 2第七章教育法规过程论 6 4 2第八章教育法规效果论 6 4 2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教育政策法规与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等课程是小学教师资格证岗前培训课程,是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特岗教师考试的必考内容,是四年制师范类本科生进入小学教师职业必须要掌握的理论知识。
七、组织形式与授课对象要求本课程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传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口头传授”与“媒体资源”现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力争取得最大化的效果。
本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较坚实的教育学、公共政策理论、法理原理、行政法学、政治学、哲学等多学科的基础,同时要具备较强的数量统计及资料分析能力。
八、选用教材1.阮成武主编:《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吴志宏等著:《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张乐天:《教育政策法规的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九、参考用书1.政策制定过程,(美)查尔斯.林布隆著,朱国斌译,华夏出版社,19882.张金马主编:《政策科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3.袁振国主编,中国教育政策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0044.曾满超主编:《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5.劳凯声:《教育法制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系列6.袁振国著:《教育政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7.刘复兴著:《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8.孙绵涛:《教育政策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9.(美)坎布朗-麦由布等著:教育法学——教师与学生的权利(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10.杨颖秀著:教育法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12年版11.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褚宏启主编:《学校法律问题分析》,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3.张维平主编:《教育法学基础》,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 劳凯声著:《教育法导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5. 劳凯声著:《教育法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6.翁岳生编:《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17.李晓燕主编:《教育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8.黄葳主编:《教育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十、教学内容纲要上编教育政策第一章教育政策原理论第1节教育政策的含义与本质1.政策与教育政策2.教育政策的本质第2节教育政策的特点与功能1.教育政策的特点2.教育政策的功能第二章教育政策价值论第1节教育政策价值关系1.教育政策价值关系主体2.教育政策价值关系客体3.教育政策价值关系第2节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民主取向1.民主的内涵2.民主取向的发展3.民主取向之热点问题探析第3节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平等取向1.平等取向的发展2.起点平等3.过程平等4.结果平等第4节教育政策价值取向——人本取向及优先取向1.人本取向的发展2.与“以物为本”相对立的“以人为本”3.与“以社会为本取向”相对立的“以人为本”4.优先取向的发展与表现第三章教育政策过程论第1节教育政策制定1. 教育政策问题的认定2.教育政策制定的模式3.教育政策制定的程序化4.教育政策合法化第2节教育政策执行1.教育政策执行概述2.教育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式3.教育政策执行的程序4.教育政策失真的原因与对策第3节教育政策评价1.教育政策评价的内涵2.教育政策评价的类型与价值标准3.教育政策评价的基本方法4.教育政策评价的过程要素第四章教育政策效果论第1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解读1.背景意义2.制定过程3.特点剖析第2节《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1.背景意义2.基本理念3.框架内容4.角色诉求5.发展路径第三节期中检测下编教育法规第五章教育法规原理论第1节教育法规法规概述1.教育法规的含义2.教育法规的地位3.教育法规体系第2节教育道德、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1.教育道德与教育法规的关系2.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关系第3节教育法律规范1.教育法律规范的含义2.教育法律规范的类别第4节教育法律关系1.教育法律关系及其类别2.教育法律关系的基本要素第六章教育法规价值论第1节教育法规价值概述1.教育法规价值的含义2.教育法规价值的必要性第2节教育法规价值范畴1.教育法规价值范畴——教育秩序2.教育法规价值范畴——教育自由3.教育法规价值范畴——教育平等4.教育法规价值范畴——教育效益第七章教育法规过程论第1节教育立法1.教育立法的含义2.我国教育立法体制的特点3.教育立法的依据与原则4.教育立法的一般程序第2节教育行政执法1.教育行政执法的含义与特点2.教育法规的效力3.教育行政执法的形式4.教育行政执法的原则第3节教育守法1.教育守法的含义2.教育守法的主体3.教育守法的内容4.教育守法的范围5.教育守法的状态第4节教育法实施的监督1.教育法监督体系(1)2.教育法监督体系(2)——教育督导第八章教育法规效果论第1节教育法规制定效果:《义务教育法》的伦理解读1.首要伦理价值:走向公平2.核心伦理价值:高扬人道3.技术伦理保障:追求理性第2节教育法规实施效果:校园伤害事故专题:以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为依据1.校园伤害事故的法理界定2.学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法理辨析3.校园伤害事故归则原则的法理探究4.校园伤害事故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5.发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责任的情形6.学校及教师责任承担的方式第3节教育法规实践效果:优质课观摩及教学设计对话1.实践教学之法制教育优质课观摩:交通法规要遵守2.实践教学之教学设计对话:交通法规要遵守3.实践教学之安全教育优质课观摩:科学饮食保健康4.实践教学之教学设计对话:科学饮食保健康制定人:罗红艳审定人:刘志春。